武宜娟 陈迪 解倩男
[摘 要]方言俗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地方文化的重要标志之一。东海方言俗语记录和反映了当地民众的日常生活、民间信仰、社会心理和价值观念。对其进行文化解读,可以帮助我们找到打开一个地方文化宝库的新通道。
[关键词]东海;方言俗语;文化内涵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唐朝诗人贺知章这首脍炙人口的小诗,生动地描绘了游子在外漂泊多年,垂老才得还乡,人事早已变化,唯有乡音如故的情景。这里的乡音就是指的方言。中国地大物博,各地的方言俗语丰富多彩,所谓“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方言俗语不仅记录了各地独具特色的民俗和社会现象,其本身也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地方文化的重要标志之一。在对语言学尤其是方言的研究过程中,若能从文化学角度入手,对方言俗语的文化内涵进行深入的探究和剖析,则不仅可以对一些语言现象给出更加合理的阐释,从而丰富和拓展语言学研究的内涵和外延,也可以为民俗学和文化学的研究开辟一方新领域。
东海县位于江苏省北部,处于中原官话向江淮官话的过渡地带,其语言大致可分为东南和西北两大片区:东南片保留入声,属江淮官话区;西北片没有入声,属中原方言区。[1]4本文以我们此次搜集和调查整理得来的属于东海县西北方言片区的桃林、洪庄、双店、山左口、李埝、石湖、温泉、南辰、石梁河、黄川等乡镇的方言俗语为例,对东海方言俗语中蕴含的文化内涵作一粗浅探索。
一、方言俗语记录的民众生活
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说过:“一个民族的风俗习惯常会在它的语言中有所反映。”[2]43千百年来,东海人民在日常生产和生活过程中创造出了许多极富乡土气息的方言俗语。这些千姿百态的方言俗语忠实地记录了当地民众的生产生活情况,也是人们生产生活经验和人生智慧的结晶。比如“五九六九,满河插柳;三月三,路上行人把衣单;清明前后,种瓜种豆;立秋三天镰刀响;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等直观而形象地展现了“靠天吃饭”的小农经济状态下民众的生产生活图景。“霜前冷,雪后寒;夏至水门开;早看东南,晚看西北;早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云向西,披蓑衣,云向东,一阵风;东南雨不上来,上来漫沟崖”[3]83-95等气象物候用语则记录了人们长期观测日月星辰、阴晴寒暑的变化与风云雷电、雨露的发生而积累起来的无数占验气象物候变化的经验。又如“大年初一早,家家吃元宝”既体现了新年第一顿饭家家必须吃元宵的习俗,又反映了人们期盼开年大吉,在新的一年里财源滚滚的心愿。实际上,婚丧嫁娶、岁时节令、社交娱乐等民众生活场景都可以通过方言俗语得到生动的反映,方言俗语可以说是古老民众生活的“活化石”。
二、方言俗语反映的民间信仰
民间信仰是民众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对神灵鬼怪等崇拜的观念和由此而衍生出来的一些思想和行为。这些观念和思想行为也往往会在本地的方言俗语中得到反映。比如本地方言中的“叫叫”,是当地人常用的一种用来赶走人内心恐惧、将病人魂魄召唤归身的方法。人们认为每个人都有三魂七魄,当病人(主要是儿童)晚上睡觉时出现惊厥、昏迷或嚎啕大哭不止,甚至是发烧持续不退的状况时,就可能是因为之前因被某件事情、或什么东西恐吓而导致魂魄离体了,需要采用此法把丢掉的魂魄叫回来。“叫叫”需要两个大人共同参与完成,一般选择中午的时候,一个大人把孩子抱到堂屋(客厅)门口,弄个木勺子,放点水,在勺子上蒙上一张火纸,另一个大人在旁边叫:“狗蛋来(小孩的名字),来家喽,来没?”抱孩子的大人边用手沾水浇湿火纸,一边回答:“来喽。”如此重复多次,如果火纸下面凝结成三个大水滴就证明丢失的魂魄已经叫回来了,这时要将火纸放在水里浸透,捏成一个团球,贴在孩子的耳朵后面,再取勺子里的水轻轻拍打孩子的额头,有的还会让孩子喝点勺子里头的水,最后将孩子抱上床睡觉,等孩子醒来病就好了。又如除夕夜人们要在家门口放根长棍,俗称“拦金马驹”,这是因为本地人认为金马驹是财富的象征,金马驹在家,家庭就富足安康。平时家有门神守护,金马驹是逃不掉的。然而过年时神鬼也要放假三天,门神不在位,为防止金马驹逃脱,待家中眷属休息后,家长要找来一根长棍横放在门口,把自家的大门挡住。这根长棍最好是桃木,也可以用榆木或柳木,但忌用桑木,因为桑与丧同音,门有丧不吉利。[4]119“拦金马驹”反映了老百姓希望一年忙到头积累起来的财富不要溜走,并祈求来年继续财源滚滚,五谷丰登的愿望。
三、方言俗语反映的社会心理
方言俗语反映的社会心理多表现在吉利语和禁忌语中,其词语的构成多有着趋吉向善的趋向,往往呈现出欢乐愉悦的个性特征和语言色彩。比如结婚是人生一大美事,人们一定要说一些喜话以图吉利。在结婚前一天男方家要找一位不犯忌且妻子儿女齐全的“全面爹爹”铺喜床,铺喜床时要放鞭炮说喜话:“天上金鸡叫,地下凤凰啼。今日黄道日,正是铺床时。”然后还要向床上扔红枣、栗子和钱,一边扔一边说着喜话:“一把栗子一把枣,大的领着小的跑,一把栗子一把钱,大的领着小的玩。”以祝福新人早生贵子。新婚当天,进新房看新娘子时也要说喜话:“一步跨进来,荷花遍地开;要看新贵人,都跟我进来。”又如一些年纪比较大的老人去世在本地也是当成喜事来办的,叫作“喜丧”,老人“死了”要说“走了”、“老了”,所用“棺材”要称作“寿材”或“喜材”。还有大年三十中午全家人聚在一起吃的饭要说是“团圆饭”;初一早上要吃汤圆和饺子,必须要将“汤圆”称作“元宝”,将“饺子”称作“弯弯顺”,在煮汤圆和饺子时如果煮坏了不能说“坏了”,而要说“挣了”;新年期间不小心摔了碗碟,要立即说“碎碎平安”。这些都反映了人们求顺、求好、求圆满的趋吉避祸心理。
四、方言俗语反映的价值观念
方言俗语中还有大量反映人们的处世态度、道德标准、伦理观念等的语汇,内涵丰富、寓意深刻,体现了当地的风俗文化和人们的价值观念。比如“土帮土成墙,人帮人成人;一人一条心,穷断骨头筋”反映了人际间的团结和互助的重要性。“严婆不打笑儿媳;弯扁担不折”反映了谦虚、宽厚、淡定、坚韧的人生态度。“不蒸馒头蒸口气;依人都是假,跌倒自己爬;有身好手艺,见人头不低”表明了立身于世应具有自立的人格。“宁慢待君子,莫慢待小人;小洞不补,大洞吃苦”等俗语说明了待人做事的道理。[5]此外,本地还有许多富有特色的方言俗语,尽管有的显得有些粗俗,但却直率、鲜明,不仅是人们是非观念和情感表露的直接体现,也反映了当地人的生活睿智,比如“金筐银筐不如自家粪筐,金窝银窝不如自家的狗窝”;“猪多没好糠,人多没好汤”;“瘦驴毛病多,狂驴噪门高”;“疤眼照镜子——自找难看”;“被窝放屁——能文(闻)能武(捂)”等等,都蕴含丰富的哲理和民间智慧。
综上所述,方言俗语总是与当地人们的日常生活、民间信仰、社会心理、价值观念等相互联系,相互映照的,可以说方言俗语就是一部地方文化的百科全书,翻看方言俗语,就犹如在欣赏一幅风俗画卷,又如在享受一顿文化大餐。正是通过对这些方言俗语的文化解读,我们找到了打开一个地方文化宝库的新通道。
参考文献:
[1]苏晓青.东海方言研究[M].新疆:新疆大学出版社,1997.
[2]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3]江苏省公安厅.江苏方言俗语总汇[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8.
[4]刘兆元.海州民俗志[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91.
[5]王萍.连云港方言俗语与文化[J].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
基金项目:江苏省高等学校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2013年立项项目“地域方言的民俗文化内涵探微——以江苏省东海县西北片方言为例”(项目编号:201311585002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