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近代女学先声

2014-11-25 03:08陈存
黑龙江史志 2014年5期
关键词:发展历程

陈存

[摘 要]1844爱尔德赛来甬设立的宁波女塾,经历了艰难的发展历程,为近代中国教会学校的设立提供了借鉴,且开中国女学先声,使中国女孩获得受教育的机会。

[关键词]甬江女塾;发展历程;女学先声

宁波甬江女塾,可追溯至清道光二十二年(1844年),英国“东方促进女子教育协会”传教士爱尔德赛(Mary Ann Aldersay)来甬设教传道,首创女校——甬江女塾,这一举动“数女学不独为吾甬之先河,实亦举国之嚆矢焉。”(1)这是鸦片战争后西方传教士在中国设立最早的教会女学,也是近代中国第一所女校。她的发展历程对中国教会学校的研究有重要意义,且开中国女学之先声。

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爆发,不仅打开了中国闭关锁国的大门,也为西方传教士传教事业开辟了道路。1842年中英签订《南京条约》,除割香港,偿军费,又开辟华南、华东五处为商埠,实现中外自由通商。自此,中国门户正式开放。(2)1844年中美《望厦条约》规定,“合众国民人在五港口贸易,或久居,或暂住,均准其租赁房屋,或租地自行建楼,并设立医馆、礼拜堂及殡葬之处。”(3)同年,中法签订《黄埔条约》,其规定“凡法兰西人按照第二款,至五口地方居住,无论人数多寡,听其租赁房屋及行栈贮货或租地自行建屋,建行。法兰西人亦一体可以建造礼拜堂、医人院、周急院、学房、坟地各项……倘有中国人将法兰西礼拜堂、坟地触犯损坏,地方官照例严拘重罚。”(4)这样,西方传教士获得了在华传教和办学的特权,基督教教育就在列强的“条约体系”下尴尬地传入浙江。

宁波作为五处通商口岸之一,倍受西方传教士青睐。美国长老会对其原因分析有三:“一因天气颇佳,与美相仿佛;一因宁音易学,各处土音均可相近;一因宁地尚未如闽广等省受外来之浇风,较易为化导也。”因此,长老会决定“爰派定往他外教师二人,而宁波则必须派五人焉。”(5)可见,宁波无论在地理环境,还是在风土人情,以及思想开化上,都颇受西方传教士欢迎。英国传教士爱尔德赛女士就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以平教徒的身份来到中国,兴办女校,传扬福音。

1844年,初来宁波的爱尔德赛,在城中祝都桥竹丝墙门内大屋(今尚书街东端)开设女塾。(6)对于一个外来人士在他国建立一女生寄宿学校,确实面临相当大的挑战和困境。褚季能对当时兴办女校困难的原因做了以下分析:首先,在中国传统教育的意识里,“中国的女子,除了极少数的厉外,向来是不把识字当作一回事的。念书是男孩子的本份,可以金榜题名,女子只要懂得三从四德,何必更像煞有介事的受教育。”,“在那时候,女子读书是极奢侈而等于浪费的事。只有官小姐才配,可是官小姐是藏在深闺里的,哪里会跑到学校里来抛头露面。”(7)可见,中国传统教育根深蒂固,对爱尔德赛这样一位外来人在中国的领土上办女校的阻碍乃属最大。其次,中国人对西方文化不了解,难免会对西方传教士兴办的学校产生各种疑虑,甚至发挥想象在教会女校中有制鸦片啦,挖眼睛啦,炼药水啦等各种奇怪念头。以上两种根深蒂固的困难,最终还是被爱尔德赛的热心和毅力克服。第一,“她们和社会上的贫人接近,看见他们有痛苦,就设法替他们解除施衣、施食、施医、施药,完全和社会上乐善好施的念佛太太取同一行经。”这样的做法很有效果,改变了中国人的一些传统观念。“不但使受惠的人感激,并且也使人知道,她们和国人脑里的蛮夷是有些分别的。”(8)第二,她们也利用利诱的方法,使中国父母愿意将自己的女儿送到学校。她们大胆做出决定:“不但不收学费,并且供给学生衣食起居各项用费,有时候学生的家穷,更可得到五文十文一天的津贴,以弥补这女儿不在家助理家务所感受到的损失。”当然,利用这种办法招来的女孩基本上都是出身卑微、家庭平穷者。

不懈的努力终取得惊喜的回报。爱尔德赛所办的女塾,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有十五个学生,第二年增加到二十三人,第四年又大幅度增至四十六人。她担心一旦有学生成为基督徒会招致家长不愿将女儿送来,就先行扩充,但以五十名额为限。跟同时期长老会办的寄宿女学做一比较:第一年(1846年到1847年)招生十二人,第二年十四人,一把五一年增加至二十八人。以后一直在二十五至二十八人之间。(9)由此可见,爱尔德赛的女塾已经规模之大,非同一般。

由于东方促进女子教育协会的宗旨是以基督教教义为主,以知识教育为辅,培养各国本土女性教师。作为其成员之一的爱尔德赛诚然受其影响,她把自己看作是传教士,而非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家。这也是那个时期传教士的普遍观点,他们漂洋过海是为了传扬福音,兴办教育只是其手段之一。因此爱尔德赛的女校具有其历史独特性。

首先:课程与教学。在爱尔德赛留下的书信中,1851年后她常谈起课程与教学两项主题,他们教学科目主要有中文、宁波方言拼音、英文、算术、地理、唱歌以及刺绣、纺纱、织布、掣带等技能训练。中文学习的比重很大,每星期有四天下午完全是中文课。刚入学的学生必须先学会当地长老会丁韪良(William A.P.Martin)创制的拼音法,然后再学传统的中文。爱尔德赛看来,这种拼音法简单易学,可以在较短时间内提高中国人阅读圣经的能力,她大力推崇并要求每位学生熟练拼音,甚至所有的仆佣也要会。(10)英语课程而言,爱尔德赛并未强调都学,事实上也只有两名学生阿珊(Asan)与沈阿凤(San Avong)修读英文。算术和地理,每天早晨两小时(除了星期六外),他们使用中文撰写的教科书,由毕业留校的助理将所有学生分成算术和地理两班上课。此外,爱尔德赛还设置唱歌课程,以陶冶学生情操。最后,还有一些技能训练的课,包含缝纫、纺纱、织布、掣带等。除此之外,爱尔德赛很重视基督教信仰问题。她自己每天主持早祷与晚祷,并要求美国长老会布道站每礼拜派一名传教士到女学举行礼拜。她还鼓励女学的助教和十五岁以上的女生组织夜间读经班,在基督徒中文教师协助下阅读圣经。从女校的课程设置看,爱尔德赛是在基督教教义的基础上,结合当时宁波地方实情而设置比较合理的课程,这一点为以后所有教会女校所效仿。

其次,学生的出路。据苏精对当时爱尔德赛经常提及的优秀学生遭遇的史料判断,她们的出路大致有三:“(一)留校担任教师或助教;(二)应聘担任其他教会女校的教师;(三)结婚后到乡村从事教育为主的传教工作。”(11)可见,她们的出路主要是教师,这也正实现了东方促进女子教育协会的目的。爱尔德赛对此发出这样的心声“我非常渴望女学成为一所训练学校,供应本地各学校需要的虔诚女教师。”(12)

再者,学校的师资。创校初期爱尔德赛的助手是从苏拉巴雅带来的雷丝克、阿娣和纪德三人。后两个人是中印混血儿,成为爱尔德赛和本地人之间沟通的桥梁。还有一位来自瑞典的比较专业的教师塞乐默小姐(Caroline M.Selmer)。之后,由于她们结婚而离开,爱尔德赛只好培养自己的学生成为助手并助教。不难发现当时女校的师资相对比较薄弱,不够专业化,整体素质不高。

此外,教会学校的经费问题。女校的经费主要是来源于伦敦会,毕竟爱尔德赛曾与之有着密切的关系。从1850年至1859年,伦敦会补助女校和日间学校共计五百英镑,折合约两千五百元。其次是美国长老会,由于爱尔德赛跟宁波长老会传教士关系融洽。1846年10月她向长老会传教士提出两项要求:每年补助三至四百元以及在她死后接办她的学校。但结果却以拒绝而告终。宁波女塾在经费筹措的困境中实在无力经营,再加上爱尔德赛“传道任满”,她将女校交给长老会接办。于是,女塾就于1857年与由美国长老会柯师母(Mrs Cole)主事的女校合并,定名崇德女校,校址在江北槐花树下(今槐树路江北实验小学址)。

综上所述,爱尔德赛创办的宁波女塾经历了艰难的发展历程,她在课程设置、办学宗旨等方面为中国近代教会学校的设立树立榜样,成为他们办学的借鉴。同时她开辟了中国女学先声,使中国女孩首次获得受教育的机会。

注释:

(1)鄞县私立甬江女中25周年纪念刊.宁波市档案馆资料.旧10—1—104.

(2)褚季能:《女学先声——中国妇女史话之一》,载《东方杂志》第31卷.第7号,1934年4月1日,第23页。

(3)高时良.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四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0,年,第25页.

(4)高时良.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四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0,年,第25页.

(5)基督教长老会七十年略史.宁波市档案馆.旧30—1—19.第1页.

(6)宁波市教育志,浙江教育出版社,1996年9月,第499页.

(7)褚季能:《女学先声——中国妇女史话之一》,载《东方杂志》第31卷.第7号,1934年4月1日,第24页.

(8)褚季能:《女学先声——中国妇女史话之一》,载《东方杂志》第31卷.第7号,1934年4月1日,第24页.

(9)苏精:《上帝的人马——十九世纪在华传教士的作为》,香港:基督教中国宗教文化研究社,2005年,第113—114页.

(10)苏精:《上帝的人马——十九世纪在华传教士的作为》,香港:基督教中国宗教文化研究社,2005年,第116页.

(11)苏精:《上帝的人马——十九世纪在华传教士的作为》,香港:基督教中国宗教文化研究社,2005年,第119页.

(12)苏精:《上帝的人马——十九世纪在华传教士的作为》,香港:基督教中国宗教文化研究社,2005年,第120页.

猜你喜欢
发展历程
软件工程技术的研究目的和发展前景
电力企业中物资管理的改革与发展
澳大利亚旅游教育发展特征概述
我国互联网金融的特质性演进历程研究
世界遗产文化景观现状及发展趋势
试论会计规范研究方法的剖析与回归
国内奢侈品电子商务发展历程研究
新媒体时代表情包发展的传播学解析
我国水土保持监测的发展历程与成就
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