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亚成
随着有效教学的不断推进,单调沉闷、高耗低效的语文课堂教学重新焕发了生机,走出了无效教学被漠视的困境。但是在新课改实施过程中,由于中考指挥棒的左右,教师对课程标准缺乏研读,片面追求成绩而急功近利,出现了矫枉过正的倾向。如何构建语文和谐课堂,从无效教学的盲目中跳出来,是摆在语文教学工作者面前的头等大事。
一、新课改背景下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存在的误区
(1)重教学形式,轻教学内涵。部分教师为达成“三维目标”,生怕被扣上“戴着脚镣在跳舞”的帽子,于是趁势而上,在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上大做文章,淡化知识的传授与技能的培养。这种重形式轻内涵的教学徒有其表,不利于学生知识的获取和能力的培养。
(2)重自主学习,轻教师指导。部分教师对学生探究不加点拨、合作不加指导,放任学生自由,致使研究的问题繁多庞杂,缺乏深度,学生的思维发展徘徊不前。语文教师应加强课堂的掌控能力,适时调整教学方法,使教学活动沿着预定的轨迹前行,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
(3)重人文拓展,轻夯实基础。部分教师打着“关注社会、关注人生”的旗号,对文本内容的讲解往往一带而过,片面追求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将语文教学变成了思品课。语文教学过于强调人文性,势必要忽视学生知识的构建和能力的培养,淡化语文学科的应用价值。
(4)重现代媒体,轻文本感悟。部分教师为追过多媒体能带给学生强烈的感官冲击,舍本求末,以媒体呈现替代学生的文本解读、思考讨论,只不过是将“人灌”变为“机灌”罢了。部分教师喜欢用图片、视频等形式展示,削弱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品味,使语文教学变得毫无生气。
二、和谐课堂的含义
和谐课堂是指教师、学生、教学环境、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媒体、教学资源之间处于协调发展、和谐共生的状态,包括民主平等的人际关系、科学合理的教学手段、活泼灵动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中,潜能得到发掘,能力得到锻炼,个性得到张扬。
三、初中语文和谐课堂教学模式的建构
1.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教师或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或创设类比情境,以达到相互渗透、融会贯通的效果;或创设多媒体情境,能变抽象为直观、化难为易,使枯燥的知识变得富有趣味。如在《三峡》教学中,教者播放三峡视频,导入如下:“如果说滚滚长江是一条艺术长廊的话,那么三峡就是其中的一朵奇葩,其迭出的奇境、耸峙的山峦、涌动的波涛、变幻的四季令无数诗人、画家为之折服,产生创作的灵感。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就是其中的一位,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选自《水经注》的《三峡》。”教师创设情境,为学生架构知识的桥梁,使新知识的呈现不再突兀。
2.先学后教,合作探究
(1)自主学习。教师要放手把学习任务交还给学生,出示目标后,不要急于将结论告诉学生,要以导学提纲为依托,让学生带着问题按照先宏观后微观、先整体后部分的原则去自读课文,对文章有整体性的把握,去发现问题,尝试解决问题,表达观点。要行间巡视,及时给予适当的指导点拨,让学生在探索中构建知识体系。要带着问题走进教学,以学定教,降低教学的盲目自我认定,使教与学得到和谐统一,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质疑问难。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质疑的习惯,教会学生质疑的方法,让学生在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中掌握提问的技巧。要针对普遍的共性问题进行梳理归纳,个性问题则交由小组讨论。如在《济南的冬天》教学中,有学生提出疑问:“冬天应该是朔风怒号、天寒地冻的,而‘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济南的冬天真的不刮风吗?”通过讨论,学生对“没有风声”与“没有风”进行对比,不难发现济南冬天的恬静。
(3)合作探究。教师让学生针对自学中存在的困惑、疑点展开讨论,表述自己的观点。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合作过程,当学生陷入困境、盲目争执而无法深入时,要及时点拨,激活学生联想,引发学生顿悟;要充分发挥小组的互助合作功能,让学生彼此共享信息,取长补短,共同促进,共同提问。
(4)艺术精讲。教师要充分研读教材、分析重点,针对学生遇到的问题进行精讲点拨,切不可面面俱到,要突出重难点内容;要讲究提问艺术,能切中要害,引发学生的主动思考;还要借助于现代教学媒体,刺激学生的感官,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带给学生美的享受,帮助学生理解教材。
3.归纳小结,达标测试
教师要放手让学生自主归纳所学知识,畅谈本节课的收获,从而分享知识、感悟成功、享受乐趣,使知识结构系统化、条理化。教师在此基础上进行概括,使重点突出,有利于学生理解、记忆。
总之,语文和谐课堂的构建,兼工具性与人文性于一体,使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预设与生成、独立学习与合作探究、科学性与艺术性达到和谐统一,使学生得到健康的发展。
(责任编辑 陈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