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杰
[摘 要]文章阐述了宁波公共图书馆的创建背景、创办经过及发展历程,介绍了在宁波公共图书馆发展中做出重大贡献的历史人物,并探讨了传统藏书楼向现代图书馆转变的历史轨迹。
[关键词]藏书楼;公共图书馆;宁波图书馆
宁波历来为浙东名城,文脉源远流长,人才代代辈出,藏书更是享誉海内外。据有历史记载的宁波藏书之事最早始于北宋著名教育家楼郁,至明清已蔚然成风,藏书楼先后共计百余家。虽然历经沧桑变幻,至今仍保存完好的有天一阁、五桂楼、伏跗室等藏书楼,他们见证了宁波乃至中国的社会文化发展轨迹,保存下来的大量珍贵典籍已成为现代图书馆的镇馆宝藏。
宁波的传统藏书楼在清末已有向现代图书馆转变的萌芽,据史料记载,一些藏书楼除收藏传统古籍外,还收藏不少现代图书,有的已发展为按专门学科分类藏书,有的打破旧的封闭状态乐于向社会公众开放。同时,在各种思潮的影响和开明官吏薛福成等人的推动下,宁波的传统藏书楼开始逐步向现代图书馆转变,宁波市市立图书馆第一任馆长张汝钊更是为宁波公共图书馆的创建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1.宁波公共图书馆创建的时代背景
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国门被打开,西方各种思潮涌入,社会上变革思潮迅速发展,在文化领域也出现了各种新思想和新事物,并逐步被人们所接受。19世纪中叶,一批中国人先后走出国门,他们用日记、游记的形式记录下了在西方的所见所闻,其中有些人更是把西方的公共图书馆事业做了介绍,首次向国人展示了一个与传统藏书楼不同的现代图书馆运行模式。19世纪中后期,西方传教士在中国创办了近代意义上的图书馆,带来了西方现代图书馆的建设思想和服务理念。而此时中国传统藏书楼还延续着旧有的“重藏轻用”、“藏而不用”和封闭性的理念,与社会的发展潮流格格不入,拉开了与广大人民群众的距离,社会上要求变革,创建现代图书馆的舆论日渐高涨。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宣统元年(1909),清政府批准了《学部奏筹建京师图书馆折》,标志着京师图书馆的正式诞生。第二年,《京师图书馆及各省图书馆通行章程》的颁布首次明确了“图书馆”名称的法定地位,自此“图书馆”正式取代了中国传统的“藏书楼”,现代图书馆在中国的发展进入了一个高潮。
作为东南沿海开放城市的宁波,较早出现了现代图书馆的萌芽。19世纪中后期,薛福成创建了揽秀堂藏书楼,进而发展了成为具有现代公共图书馆雏形的薛楼。在此期间,随着人们求知需求的增加,社会上自发形成了四明学会图书馆、四明少年图书馆、宁波少年图书馆、青年会藏书室和通俗图书馆等具有平等、开放性质的图书馆。1927年宁波市政府创建了宁波市市立图书馆,宁波公共图书馆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时期。
2.宁波公共图书馆创办经过及发展历程
2.1从揽秀堂藏书楼到宁波市市立图书馆的嬗变过程
宁波公共图书馆的创办经历了传统藏书楼的没落——新式藏书楼的兴起——各种具有现代图书馆意识的学会图书馆形成——宁波市市立图书馆的成立这一嬗变过程。前后历经40余年,见证了中国社会的巨大变革,同时顺应了社会发展潮流,在中国近现代图书馆史上留下了自己前行的脚印。
光绪十年(1884年),具有开明思想和外交经历的薛福成任宁绍兵备道,他在宁波城西衙署内独秀山基础了扩建了后乐园,作为教育民众、启迪思想的场所,其中设有揽秀堂藏书楼,薛福成用洋药税款购买了一批藏书供人们学习。此时的宁波私家藏书楼虽然很多,有些规模也很大,但只对内开放,很多民众望而却步。同时,私家藏书楼以个人力量来支持庞大的私人藏书也极为困难,往往精力、财力不济,很多传统藏书楼纷纷没落。在这种情况下,由开明官吏创建的新式藏书楼开创了新的时代风气,引起了社会的关注和民众的欢迎。光绪二十年(1894年),吴引荪继任道员,他把揽秀堂藏书楼改称为崇实书院藏书楼,继续购置图书,还把自己藏书的复本捐赠给藏书楼,增加了藏书楼的藏书量。1905年,崇实书院改为宁波教育会,副会长陈屹怀购进中日新书二千余册,充实藏书,以适应当时的社会需求。
1913年,宁波府所属的鄞县、慈溪、镇海、奉化、象山、定海六邑公会在后乐园建造了西式楼房三楹,将薛福成、吴引荪以及后来各时期添置的全部书籍藏于其中,并把藏书楼命名为薛楼。19世纪20年代,社会上流行起了各种民间性质的学会,人们为了增进了解,加强学习,各种具有开放形态的学会图书馆蓬勃发展。在这一时期,宁波先后成立了四明学会图书馆、四明少年图书馆、宁波少年图书馆、青年会藏书室、通俗图书馆等,他们在一定程度上取代了传统藏书楼的社会职能,起到了启迪民智和社会教育的作用。
宁波公共图书馆的成立与学会图书馆的积极推动分不开的。1926年,四明学会图书馆、宁波少年图书馆、通俗书报社三团体在后乐园召开联席会议,共同商议创建宁波公共图书馆事宜,推选出了筹备主任和总务干事等人,通过筹备会章程,并考虑了公共图书馆的建馆地址和筹款办法。这些举措为宁波市市立图书馆的成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1927年,国民革命军北伐胜利后,宁波设市,5月,市长罗惠侨决定将薛楼改为宁波市市立图书馆,经过紧张的筹备,9月,宁波市市立图书馆正式开馆,张汝钊任首任馆长,自次宁波有了真正意义上的公共图书馆。
2.2宁波市市立图书馆的发展及宁波公共图书馆演变历程
宁波市市立图书馆成立后馆址设在中山公园内的薛楼,薛楼是1913年建成的,当时的建筑面积不大,不能适应市立公共图书馆的发展。1927年,张咀英捐赠了银元3000元,在薛楼旁增建了中式楼房一座,命名为范阁,用以分藏薛楼藏书。民国十八年(1929年)薛楼出现蚁患,影响到了图书馆内的藏书,当时决定以范阁为图书馆的主要馆舍,上层用于藏书,下层向社会开放,提供成人阅览。
民国二十年(1931年),宁波市建制被撤销,宁波市立图书馆与鄞县县立图书馆合并,合并后的馆舍包括原宁波市市立图书馆的范阁和薛楼,在范阁上层设书库,下层用于成人阅览,后来又把薛楼上层作为地方教育室,下层设为儿童阅览室,向社会民众提供多元化的图书阅览和服务活动。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宁波市市立图书馆因馆舍狭窄,经宁波市教育会与宁波商会协商,将馆舍与位于海曙区府桥街的国货陈列馆(现宁波军分区)对换,共计有二厅十四间。设置东上间阅报处,西上间职员办公室,楼下西大间南部为儿童阅览室,北部作为藏书室,其余设置有小说库、杂志库、陈列室、碑帖室、目录室等。另有四小间作会客室、膳厅、工役寝室及贮藏室,此后馆舍一直稳定在府桥街新馆和中山公园旧馆之间。
1949年6月,宁波解放后,市军管会文教部接管了鄞县县立图书馆。当时有藏书1.5万余册,其中一半为古籍,具有较高的价值,但图书馆只剩下了3名职员。为了使图书馆的藏书更好服务人民群众,宁波市文教局组织人员整理图书馆的各类藏书,大部分古籍移藏到了天一阁古物陈列所,把可以用的图书移交给了宁波市人民文化馆阅览室,供市民阅览。
为满足人民群众的阅读需求和社会形势发展要求,经过多方努力,1953年,宁波市图书馆在中山公园旧馆址重新成立,当时馆舍面积660平方米,工作人员6人,各类藏书8946册,其中大部分为宁波市文化馆交回来的前鄞县县立图书馆藏书,图书采用国家最新颁布的《全国中小型图书馆图书分类法》分类编目。新成立的宁波市图书馆设有外借室、成人阅览室、儿童阅览(采编)室等部门。1956年,为更好的发展图书馆事业,设置了专职馆长,同时工作人员增加到了11人,并增设了科技图书资料室。
1962年9月9日,宁波市图书馆迁馆到海曙区药行街桑园巷的前仁慈堂旧址,同时把设置在尊经阁的古籍阅览处和设于儿童公园内的儿童图书室同时迁入。当时有馆舍1400平方米,工作人员10人,设置有采编室、外借处、古籍部、少年儿童阅览室、流通辅导组等。在“文革”前,宁波市图书馆共有藏书159249册,其中古籍73000册。应该说在这一时期,虽然当时的经济比较困难,但宁波的公共图书馆事业还是得到了长足的进步。1970年2月21日,宁波市图书馆建制撤销,组成宁波市图书文物馆。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1978年,宁波市图书馆恢复了建制,当时有工作人员14人,图书馆的全部藏书进行了整理,并使用《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进行分类。为促进图书馆事业的快速发展,组织社会力量开办了图书馆专业函授班、电大班等,积极培养各类图书馆的青年骨干和后备力量。经过多年的发展,到1983年,有工作人员24人,藏书增加到了31.6万册,开设了古籍书库、采编组、社科组、科技组、宣传辅导组、少年儿童图书室、后勤组等部门。
为适应形势的发展,宁波市图书馆于1988年11月迁入到位于永丰路新落成的图书馆新址。1989年5月1日正式对外开放。宁波的公共图书馆事业得到了政府的重视和支持,2001年市政府投资2000多万元再次对图书馆进行扩建装修,总面积达到12000平方米。现宁波市图书馆拥有各类藏书100余万册,设图书外借室、报刊阅览室、图书阅览室、古籍·地方文献阅览室、少儿图书室、电子阅览室等服务窗口及采编部、宣教部、推广部、技术部、办公室等部门。推出了天一讲堂、天一展览、宁波网络图书馆、流动图书车、网上借书、好书交换等新服务,把宁波公共图书馆事业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2.3对创建宁波公共图书馆做出重大贡献的历史人物
宁波公共图书馆的成立是时代的产物,他的发展得到了社会各界有识之士的大力支持,薛福成和张汝钊更是做出了巨大贡献。
薛福成一手创办了揽秀堂藏书楼,在社会上兴起了兴办新式藏书楼的风潮,同时他珍藏的大量书籍后来都收藏在了薛楼,成为薛楼重要的藏书来源。1913年,为纪念薛福成,当时政府把新建的公共藏书楼命名为薛楼,这是社会民众对薛福成开明兴办新式藏书楼,启迪民众思想的一种肯定和认可。同时,薛福成还留下了“存古开新,兴贤育才”等遗训,对当今图书馆工作者来说乃是宝贵的精神财富。
如果说薛福成奠定了宁波公共图书馆的事业基础,而张汝钊则建设和发展了宁波公共图书馆的事业,并把他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张汝钊生于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四明人(今宁波市江北区庄桥镇马经村)人。她从小聪颖过人,“读书颇善记,虽长篇累牍,凡过目后即大半能忆诵”,十二岁即能作诗,十四岁复通经史。民国十六年(1927),获得国民大学英文文学士学位。同年她回到宁波,受当时宁波市市长罗惠侨的赏识,任命为图书馆筹备主任,不久正式被聘为宁波市市立图书馆的首任馆长。
张汝钊接任馆长后,亲自与其助手叶籁(其表妹)和十二岁的外甥周劭一起,“於三伏烈日中出群书而曝之,悉心整理,损坏者补缀之,脱编者装订之,残缺者钞补之”,共计整理出藏书1.4万余册。尔后“遵照《四库全书》目录分类编制,每种表以布签,以便识别;每册系以号码,以定先后;每部夹以木版,以免损坏。复一一汇编书目,以详载其著者姓氏、出版地址及购入时价格”。张汝钊为宁波市市立图书馆的成立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张汝钊还为宁波市市立图书馆的规范化、制度化发展积极建言献策。她在其他公共图书馆规章制度的基础上,结合宁波本地实际,制订出了《寄存图书办法》、《捐赠图书办法》等制度,促进了宁波公共图书馆事业的良性发展。
3.结语
宁波公共图书馆的创建和发展过程经历了从传统藏书楼到现代图书馆的转变过程。这当中有政府的推动,社会有识之士的努力,也有社会民众渴望开放,寻求知识的底层呼唤,应该说这是一个时代的产物,也是中国公共图书馆产生、发展、壮大的一个缩影。
参考文献:
[1]沈小丁.从藏书楼到图书馆——浙江、湖南、湖北三省公共图书馆创建探微[J].图书馆.2005(5):51-55
[2]黄幼菲.中国古代藏书楼是中国近代图书馆的母体——兼议中国古代藏书楼的封闭性与开放性[J].图书馆建设.2011(6):1-5
[3]黄坚.中国古代藏书楼到现代图书馆的发展轨迹——从古代藏书楼到现代图书馆[J].贵州工业大学学报.2005(4):113-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