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龙阁:企业信息的“大众点评”

2014-11-24 22:15贺文
IT经理世界 2014年11期
关键词:猎头卧龙社交

贺文

如果你想跳槽去A公司,做“功课”的传统方法是,跟正在该公司或者从此处离职的朋友那里打听A公司的状况如何、薪水福利怎么样、面试时有什么秘笈等等。现在,你可以不用想法设法去搜罗这样的朋友关系,上“卧龙阁”围观你感兴趣的公司即可。

这是一个有社交属性的公司点评社区。如果说在大众点评上,大家是以分享、评论、围观一家家的餐馆为兴趣点,那么在卧龙阁上,用户则是以围观一家公司为兴趣点,并由彼此所分享的公司评价来发起“社交”。

卧龙阁创始人韩卉向《IT经理世界》介绍,从2013年年初正式运营至今一年半的时间,卧龙阁现有近100万注册用户,月内重复登录用户约有80万。

卧龙阁团队一直不看好照搬Linkedin的本土职场社交。韩卉认为,以用户对于公司的信息需求来作为社交的起点,这其实是一种线下社交的延续;而不是像Linkedin那样是基于人脉的职场社交,在Linkedin进入中国之前,已经有一拨中国“学徒”,比如天际、若邻等,但目前来看尚无成功者。

韩卉介绍,卧龙阁的业务逻辑是:公司信息的点评是产品切入点,招聘业务、猎头业务是产品盈利模式的尝试,最终希望做成以公司人为中心的公司分析,针对B端的企业信息大数据服务。

如何刺激用户来爆雇主的料?

卧龙阁最初上线是在2012年6月份,不过当时因为“产品做得不是很好”,关站了一段时间,2013年年初重新开站。2012年前后也是中国职场社交网站整体爆发性涌现之时,比如优士网、经纬网、微人脉等先后上线。尤其是2011年Linkedin在美国上市,大家都相信“职场社交”or“商务社交”是个很好的概念。

不过,韩卉告诉记者,卧龙阁自成立起,创业团队坚持这个定位没有改变——解决人与公司之间的信息鸿沟。

“光看(公司信息)不带感,可能你还想问一些问题,还想说说自己的看法,自然而然衍生出来了社交的属性。”韩卉说。所以,做卧龙阁的时候,一直没有做成纯粹的公司相关信息查询的产品,而是留了社交的口子,呈现为@、私信、评论等类微博的社交方式。此外,社区内的公司点评等信息的客观中立性,也借平台的社交属性得以验证和保障。

怎么刺激用户来点评雇主?团队一开始创业卧龙阁时,很多人都不看好这个产品切入点,认为肯定没有人写。用韩卉自己的话来说,“我们总感觉自己差一天就倒闭了”。

最初,团队是通过挖掘豆瓣、微博等平台,找到了一批能够写、愿意写的用户。但是完全靠用户自然产生公司点评等信息,显然不是现实的做法。韩卉介绍,去年一年,卧龙阁是在产品上“强制性”地让用户产生点评,即所有的点评信息,都必须通过“龙誉”来购买阅读。

“龙誉”是卧龙阁的一套虚拟货币的交易系统。详细来说,如果用户撰写的点评超过300字,会被系统默认为“精品点评”,并可以在一定范围内自主定价销售。相应地,如果某个用户想浏览“精品点评”,则需要向点评人账户支付一定的“龙誉”。龙誉的来源可以是用户自己撰写的点评、参与的互动以及直接充值等等。

“虽然很多网友骂我们,但是在点评信息的收集期,我们必须强制。”韩卉并不讳言,当时网站的流失率、未激活率很高,庆幸的是他们顶过了那一阵。也正是通过“龙誉”,卧龙阁逐渐形成了用户阅读、产生点评信息的正向循环。

这种“强制性”教育用户的做法,一直持续到今年2月份卧龙阁全部改版,300字以下的公司点评、面试经验等信息全部免费开放,300字以上的还需要通过“龙誉”来购买。韩卉介绍,如此改变的主要考量指标是,百度、阿里这样的互联网数一数二的大公司,它们的点评数已经超过了一二百条;而且,300字以上的点评及面试经验等信息,已经占到卧龙阁上此类信息总量的超50%。

而且团队还在尝试“让龙誉变得有价值”。比如拓展更多的外部使用场景,像用“龙誉”换话费;再如,对一些公司内部员工产生的“轻专家级的点评”,以投稿稿费的形式来购买等等。

韩卉介绍,目前卧龙阁全站拥有接近10万余条的公司点评及面试经验信息(皆为50字以上的文字信息),工资福利信息20万余条(内容产生的强制性明显,用户必须分享1条才能看到20条)。

负责任的点评≠吐槽

在韩卉他们看来,作为公司信息的“大众点评”,卧龙阁说得上是生逢其时。刚开始时他们还担心用户对公司的点评会不敢写,很多朋友也为他们担忧,但后来发现很多人敢写、而且写的人特别多、量挺大的。韩卉认为,关键原因之一是人与公司之间的买卖关系有了新的变化。“很多互联网公司的大工程师、产品经理,往往都是比较有才能的,这样的人敢说,同时也不缺工作机会。”

卧龙阁的团队坚持认为,精彩的点评是综合情感的、是负责任的、而不是一味的吐槽。“这种感情很复杂,就像我在乐蜂网服务过,我可以说乐蜂网的不是,但是你不能说乐蜂网的不是。”韩卉这样类比。参与创业卧龙阁之前,她曾先后担任乐蜂网平台推广中心总经理、玛萨玛索市场总监。

“当你要进入一家公司之前,一定要清楚地了解这家公司。这既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即将要就职的公司负责。”韩卉举例说,就像人没有完美的,公司也没有完美的。比如小米是一家伟大的公司,很多用户在卧龙阁上点评小米非常客观,会有诸如“100人支撑着1000人公司的体量”、“没有周末、经常加班到半夜”这样的点评,即便这样,卧龙阁的猎头团队找到这些小米公司的员工,他们却也不肯跳槽,在某种程度上,类似小米的这种状态是创业公司成长的必然经历。

遭遇被点评公司要求删帖怎么办?韩卉的老东家就曾经私底下要求韩卉,把卧龙阁上“暴露问题”的公司点评信息删除,但韩卉他们坚持下来。而且,他们也在考虑,如何在产品设计上,更加中立客观地反映公司的成长,比如用时间轴的方式,来梳理一家公司的点评信息,以此来呈现公司的成长变化。

在韩卉他们看来,有价值的公司点评绝对不是吐槽,而且卧龙阁的产品也一直在规避吐槽。比如今年2月份改版之后,公司点评信息从之前简单的“好”与“不好”,改成:将用户分为两类,“外部的人”与“内部的人”(在职与离职),针对“外部的人”会问两个问题,这个公司“好”与“不好”的地方,针对“内部的人”也会问两个问题,“为何离开/留下来”,“留恋什么/不满的是什么”。

韩卉透露,后续卧龙阁还将考虑推出toB的产品,比如企业“意见箱”,他们认为,这相较于公司内部的反馈机制会更有效,很多在反馈机制里面员工不会说的话可能会再卧龙阁网站上说。另一方面,有企业也很希望知道员工对公司的真实看法。

耐住寂寞&快速发展

毫无疑问,做点评得耐得住寂寞,是慢活、苦活。

国外的求职社区Glassdoor,到现在为止做了8年,现在是三个人中会有一个人写点评。Glassdoor也是从解决职场不透明入手,让公司员工匿名对公司作出点评或工资曝光,从而为外部的求职者提供参考,2012年获得2000万美元融资。

大众点评从2003年成立,到2006年获得首轮融资,到2014年与腾讯战略合作,在点评这条路上走了10多年。

韩卉告诉记者,卧龙阁正式运营不到两年,刚开始是20多人中有1个写点评,现在逐渐缩减至12、13个用户当中会有1个写点评。

现在卧龙阁也在尝试做招聘服务、猎头服务。招聘服务是针对企业方以及企业HR,在具备公司营业执照、HR有公司身份证明的情况,就可以免费在“卧龙阁”上刊登招聘信息。猎头服务则是指卧龙阁有个代理招聘服务的猎头小团队。

卧龙阁为什么要做招聘服务、猎头服务?

韩卉说,最初就是想让流量在站内循环起来,更好地服务C端。目前卧龙阁的用户70%是求职的,从用户角度来看,换工作的时候看公司点评的积极性更大。

现在来看,招聘、猎头服务正在为卧龙阁之后可能的盈利模式做尝试。韩卉介绍,公司HR可以花一定龙誉,把招聘信息推送到符合自己硬性标准的C端用户,从而使这些用户在自己的页面上看到推送的职位信息。在这个过程中,卧龙阁并不向公司HR开放用户简历库,而是把用户做标签细分(比如哪个行业,从业几年等等),借此在HR的后台可以筛选出来意向的用户C。

韩卉他们正在做一些尝试,比如通过内容的吸引力(定期以邮件形式向用户推送感兴趣的公司点评),培养用户“经常来看看”的习惯。韩卉认为,在这种“经常来看看”的过程中,用户更了解自己围观的公司,进而当未来某天选择入职该公司时已经是双方匹配度相当高的状态。他们希望,未来卧龙阁的用户中“招聘人群”与“非招聘人群”的比例变成5:5甚至4:6。

按照韩卉他们的设想,卧龙阁最终是希望做成以公司人为中心的公司分析,针对B端的企业信息大数据服务。

从这个维度来看,做大数据服务的前提是必须要标准化。这也是投资方所认可的卧龙阁的战略价值。今年2月份卧龙阁的改版,已经在产品上做相关尝试。现在由卧龙阁提供猎头服务的公司,已经能得到卧龙阁免费提供的公司报告。

现在这个仅有9人的创业团队,已经确定引入了A轮融资,正处于尽职调查阶段。投资人最关心的问题是——点评量的收集,什么时候卧龙阁能积累30万条、50万条点评信息,覆盖到更多的公司,帮助到更多的用户。

猜你喜欢
猎头卧龙社交
社交之城
社交牛人症该怎么治
卧龙记忆
社交距离
你回避社交,真不是因为内向
孤独的“狩猎”者
卧龙潭传奇
换工作
卧龙湾的夏天
猎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