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主义在中国的中西比较研究

2014-11-24 18:12李海
黑龙江史志 2014年3期
关键词:中国

李海

[摘 要]对科学主义的理解有自在和自发之分,在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时期尤其这样。被动、复制和历史循环是自在阶段的显著特点,也是我国科技落后的重要缘由。怀疑、批判和自主创新是自发阶段的重要标志,也是西方发达国家的文化根基。在科学技术蓬勃发展的今天,反思科学主义在中国的坎坷曲折,已经成为学习和研究先进科学技术,转化为强大的动力引擎,避免盲目性,把社会推向蓬勃发展的快车道。

[关键词]科学主义;中国;中西比较

科学主义的历史悠久,内涵的各种要素繁多,不同外围条件复杂,定性理解多种多样。从某种角度进行分析,往往容易定于一尊,从片面去概括全面。打破传统束缚,各种观点相互撞击,就会扩大整体合力,推动社会发展。我国现状已经证明,科学是技术的理论基础,随着社会发展日益显现。这是经过长期考验,解开“李约瑟之谜”,才取得的结果。早在1400年以前,中国在科学、技术这两方面都比欧洲先进,但没有像15至16世纪的欧洲那样发展出现代科学文化。尽管我国的科学技术有新的飞跃,但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别。为了剖析这一问题产生的原因,加快我国科学技术发展进程,江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副教授李丽博士经过认真考证和潜心研究,以《科学主义在中国》为书名,在人民出版社出版,并把它作为作者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科学概念在中国的历史演进研究”(10CZX017)的阶段性成果,进一步引申出其他相关课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高度评价。通过解读,提出我的以下理解:

“科学主义”发源于欧美国家。为了实现利益最大化,进行文化扩张,对科学技术进行自我保护,甚至使落后国家的科研成果限定在发达国家的知识产权的范围之内,防止科研成果外流,不断扩大盟国,对外制裁和武力威胁。在理论层面,先验理性和道德理性、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主观理性和客观理性、批判理性与技术理性,都是科学主义包含的两重属性。有人提出在相互冲突中存在“可选择的现代性”,也有人对政治的科学化和社会的合法性提出大胆的设想。

在我国,存在几千年政德合一的历史传统,遮蔽了研究物质世界奥秘的窗口;即便有科学成就,也停留在皇宫内部。儒家的纲领旨趣在于“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以甲午战争为开端,在发达国家科学技术的冲击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逐步被“科学”所取代,翻译西方文化,力争变革救亡、寻找国家昌明之路成为关切的主题。以实证和进化为内核,以科学分类和知识谱系为结构,以救亡图存和民族复兴为诉求,通过翻译外文,形成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优胜劣汰的自然进化论,激发了国人自强、自力、自主和发愤图强的世界观,探讨西方船坚炮利的因果关系,在洋务运动中,学习西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师夷之长技以制夷”,解决我国的内忧外患。观点的确立,难免遭受多种挫折。科学研究本身的艰辛,常常也阻力重重:影响深远的玄学论战,科学派、玄学派双方人物纷纷登场,论战愈演愈烈。本书作者回顾了科学大跃进,给科学技术蒙上了阴影,甚至假科学也鱼目混珠。科学的政治化,知识分子被列为反动权威,隔断了科学与技术结合的重要链条,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尽管取得“两弹一星”的伟大成就,但长期的社会混乱,被称为反人道、反科学、反文化的浩劫并不为过。经过社会转型和启蒙复兴,使人们踌躇满志和迎接灿烂的春天,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已成为全国的共识。虽然国内外仍然存在许多矛盾和压力,但可以攻难克艰,迎来了滋润万物的雨露阳光。以量子力学、相对论为基础,以电子计算机、航空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工程、海洋工程的发展为标志的科学技术,引起国家局势的重大变化。以信息系统为媒体,生产逐渐走向智能化和自动化,电子工业和通信网络逐步成为主导产业,生产的主要要素是知识,交往的内容是信息,从生产的角度称知识经济,从交往形式称信息网络。信息传感技术,是感觉器官的延伸;通信技术,是神经系统的拓宽;计算机技术,是大脑功能的模拟。运用信息技术,改造其他产业与行业,从而提高工作效益成为我国面对的并且日益接近的前景。虽然存在着破坏生态的论争,但科学技术作为社会的发动机,已被实践经验所证明。

科学的发展不像自然规律那样周而复始地重复着,而是经过历史更替的洗礼,才能显示出科学的巨大威力。本书作者在浏览大量文本的过程中,以“科学主义在中国”为主要线条,以非常清晰的脉络刻画了科学冲击的种种障碍,使科学发展基本规律,超越各种说教的迷雾,从后台走向前台,在缝隙中成长壮大。科学理论的本质,不仅要透视历史事实,也要符合逻辑层面。在开头,作者进行概念厘定和返本开新,确定了研究的平台。在中间,回顾我国科学主义发展历程,步步深入解开问题的面纱,说明理论分析的必要性。专著的后部分,从哲学的高度,阐述科学主义的本土化,通过历史反思,探讨科学发展的超越之路。在其中,紧紧围绕科学主义的内在两重性,通过文化撞击和思想聚焦,推动科学的发展。作者指出,西方列强以科学技术为后盾,通过坚船利炮,打破我国几千年来的封建王朝,但“德先生”和“赛先生”之间的内部纷争不断延续甚至愈演愈烈。或者过分争斗引起内耗,或者封建意识复燃。通过作者的历史考证和中西方的文化比较,引进西方的优良传统,补充我国的不足,更有利于我国的发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引进西方科学素质,探索自然界奥秘,占领人类对自然界的主导权,补充我国片面强化“三纲五常”和“三从四德”,重视社会稳定和对社会秩序的维护;第二,引进西方搜集具体资料,进行观察比较,通过理论分析,得出解决问题的可行答案,纠正我国善于利用图腾崇拜、崇尚外因等方式,用客观力量来证明帝王将相的威慑力;第三,引进西方对科学的严谨、明晰和精确性,注重概念使用的准确性,敢于“大胆假设,小心反驳”,补充我国对英雄豪杰和领袖人物的崇拜,习惯利用教条作为驱邪免灾的护身符;第四,引进西方从错综复杂的现象中寻找简单性、有序性,崇尚认真、宽容、自由,提倡求实、探索、建设,补充我国强调理论的稳定性、目的性、连惯性和概括性,习惯用已知代替未知、用经典置换疑难的惯习;第五,引进西方强烈的怀疑、批判和挑战精神,注重标新立异,成一家之说的创新精神,补充我国长期习俗形成的依赖、推脱、记忆和解释性,用先前形成的一般理论来解释个别,缺少联想和创造性;第六,引进西方十分重视运用逻辑和实验方法对知识进行严格检验和论证,补充我国对具体学科忽视特殊分析而把实验悬空的重复性、背诵性苗头;第七,引进西方重视个人自由和人的平等,为个性发展提供舞台,补充我国尚存的重视风头,对重大事件推波助澜和人云亦云,缺乏人性化的现状。总的来说,问题的出现并非偶然,科学主义本身就是矛盾,在国内外,概莫能外。要解决这一难题,可以回顾陈独秀的六项希望,即“自主的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非保守的”、“进取的而非退隐的”、“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科学的而非想象的”,其用意在于推动我们前行,进一步解决和谐与冲突、技术与生态、优先发展与全面铺开之间的矛盾,以科学发展为轴心,与时俱进,继往开来,把科学推向新阶段,是我国在矛盾重重的前提下的唯一选择。

在科学面前人人平等,其原因在于世界只有一个,正确的解释也只能是一个。但这仅仅是一个可望而不可即的最终目标。科学认识的角度、层次和方面也大不一样。科学的本质在于解释与物质世界之间的关系。科学的本质、作用,说明科学主义集两面性于一身。问题是在这两面性中如何选择,从而形成国内国外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差异。本书作者梳理了科学主义对我国的撞击和国内的诉求、科学的历史演进、表现和成就,对利弊得失的认真辨析和高度概括,具有理论挑战性和创新性。回顾历史的目的是说明现在和指导未来,其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必将得到读者的体验和社会的实效。如果能对实践进行更深入思考,本书的价值就会更大。

猜你喜欢
中国
负面清单的管理研究
解析“一带一路”战略以及对中国的影响
我国警卫反恐怖斗争对策研究
中国与巴基斯坦之间的贸易分析
浅析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代价问题
肯尼·格雷特,爵士的“中国”调子
西方涉华纪录片意识形态的建构与展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