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安妮+温文荣+姚丹丹+隋晶晶+刘福佳+冯志勇
摘 要 采用夹夜法和百米有效鼠洞口数法调查东莞市农区鼠害的发生动态,研究害鼠的群落结构、生物量结构和栖息空间分布特征。根据害鼠的发生规律,提出以生态防治为基础,化学防治为重点的综合防治措施。
关键词 农区鼠害 ;发生动态 ;综合治理
中图分类号 S443
Occurrence Dynamics and Integrated Control of Farmland Rodent in Dongguan
MO Anni WEN Wenrong YAO Dandan SUI Jingjing LIU Fujia FENG Zhiyong
(1 Xiegang Town Agricultural Office of Dongguan City, Dongguan, Guangdong 523590;
2 Dongguan Agro-tech Extension And Management Office, Dongguan, Guangdong 523010;
3 Guangdong Provincial Key Laboratory Of High Technology For Plant Protection, Plant Protection Research Institute Guangdong Academic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Dongguan, Guangzhou 510640)
Abstract With the method of overnight trap and counting number of effective rodent hole in every 100 meters,the occurrence dynamic of farmland rodent in Dongguan city is investigated. The community structure biomass structure and the habital space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about the farmland rodent have been researched. According to occurrence regularity of farm rodent,a integrated control method based on bionomic control and taken mostly chemical control is proposed, in the hope to provide technical guidance to farmland rodent control in Dongguang city and reach the aim of reducing the harm of farmland rodent.
Key words farmland rodent ; occurrence dynamic ; integrated control
东莞市位于广东省珠江三角洲地区,市内河网交错,种植区和养殖区交叉分布,工业和居民用地交叉分布,并混杂在农地中,导致鼠类栖居环境复杂,食物来源多样化,农作物长期受到鼠患侵害。近年来,由于农业结构调整、气候变化、土地丢荒等原因,鼠害呈上升趋势。长期使用抗凝血灭鼠剂灭鼠,造成抗凝血灭鼠剂的适口性和灭鼠效果逐年下降[1],鼠害问题更加突出。为确保东莞市农业产业安全,课题组开展了东莞市农区鼠害的发生动态研究,并提出了综合治理措施,以期对东莞市鼠害防控提供技术指导。
1 东莞市农区鼠害的发生动态
1.1 种类组成
2010-2012年在东莞市谢岗镇、洪梅镇、麻涌镇、中堂镇等乡镇采用夹夜法[2]调查了农区鼠类组成(表1)。共布放有效夹夜2 362个,捕获害鼠总数271只(包括可识别残体),总捕获率为11.47 %。经鉴定,捕获的鼠类共5种,隶属于3属,分别是鼠属的黄毛鼠(Rattus losea Swinhoe)、褐家鼠(Rattus norvegicusBerkenhont)和黄胸鼠(Rattus flavipectus Miln-Edwards),小家鼠属的小家鼠(Mus musculus Linnaeus)和板齿鼠属的板齿鼠(Bandicota indicaBechstein)。在捕获的样本中,黄毛鼠占害鼠总数的56.09 %,捕获率达到6.44 %;小家鼠占害鼠总数的9.56 %,捕获率达到2.24 %;板齿鼠占害鼠总数的15.87 %,捕获率为1.82 %;褐家鼠和黄胸鼠分别占害鼠总数的7.01 %和1.48 %。表明东莞市农区鼠类组成以黄毛鼠为第一优势鼠种,小家鼠为第二优势鼠种,其次为板齿鼠和褐家鼠,与90年代的监测数据对比[3],黄毛鼠和小家鼠的优势度有所下降,而板齿鼠和褐家鼠的优势度显著上升。
1.2 生物量结构
东莞市农区鼠类群落的数量构成见表2。从表2可知,在捕获的害鼠中,黄毛鼠的平均生物量为449.85 g,占总生物量的43.93 %,板齿鼠的平均生物量高达373.34 g,占总生物量的36.46 %,这2种害鼠的生物量占总生物量的80.39 %,其密度与生物量呈显著正相关(p=0.024);排在第3位的是褐家鼠,平均生物量为148.28 g,占害鼠总生物量的14.48 %;小家鼠的密度虽高,但由于其个体小,平均生物量仅占捕获样本的3.56 %。由于鼠类的生物量是在不断危害农作物的过程中逐渐蓄积的,生物量越大,对农作物的危害越严重[4],因此黄毛鼠和板齿鼠是对东莞市农作物危害最大的害鼠,由于农村城镇化引起家栖鼠的密度及生物量不断提高,褐家鼠的危害亦不容忽视。
1.3 栖息地空间分布特征
采用百米有效鼠洞口数法[5]研究主要害鼠的栖息地空间分布。调查发现:板齿鼠的巢室多筑在高度×宽度为40 cm×55 cm以上、植被覆盖度大的高大田埂、河堤、排灌渠和坡地等;黄毛鼠的栖息生境与板齿鼠相近,在30 cm×40 cm以上的田埂上掘洞栖息;小家鼠可在宽×高为17 cm×17 cm的田埂作巢[6]。居住地越高大对害鼠挖洞作巢栖居越有利,50-60 cm高的田埂,黄毛鼠的百米有效鼠洞口数为(18.7±3.22)个,而35 cm以下的田埂,百米有效洞口数下降至(2.4±0.61)个,下降87.2 %(t=11.12,p<0.01)。高100 cm以上的大基,板齿鼠的百米有效鼠洞口数为(32.4±5.60)个,而50 cm以下的塘基,百米有效鼠洞口数为(8.6±2.24)个,减少73.5 %(t=8.82,p<0.01)。鼠密度不仅与田埂高度和宽度有关,还与杂草生长状况有关,杂草覆盖度大于70 %的田埂,百米有效洞口数为(26.3±3.56)个,而杂草覆盖度小于20 %的田埂,百米有效洞口数仅(8.2±2.78),减低了68.8 %,差异极显著(t=8.96,p<0.01)。
褐家鼠和黄胸鼠常常在住宅区和农田之间流窜活动,城乡结合部和城镇附近的农田鼠密度较高,褐家鼠主要栖息于杂物堆、垃圾堆和草丛中,部分栖息于下水道和园林绿化带;而黄胸鼠喜攀缘,多藏匿于屋顶、梁端、棚上和杂物堆中,常与褐家鼠同居一室,但分布空间不同,褐家鼠在下层,黄胸鼠在上层。
2 东莞市农区鼠害的综合治理
2.1 加强灭鼠宣传力度,提高群众的安全意识和灭鼠技术水平
当前大部分群众和少数政府部门对灭鼠工作认识不到位,农民用药缺乏安全意识,部分违禁杀鼠剂还在农村集贸市场自由买卖,存在着巨大的安全隐患。因此,必须利用多种形式大力宣传科学灭鼠方法和注意事项等,特别是加强杀鼠剂经营人员和灭鼠技术骨干、专兼职投药员的培训,有效地提高群众的安全防范意识和灭鼠技术水平。在坚决取缔毒鼠强等违禁剧毒杀鼠剂的同时,建立规范有序的杀鼠剂经营网络[7]。
2.2 成立灭鼠领导小组,加强灭鼠的组织管理
由乡镇分管领导、技术人员和村干部组成灭鼠领导小组,负责整个乡镇大面积灭鼠工作的计划和组织实施工作,做到防治“三集中”即集中时间、集中人力、集中财力和“五统一”,即统一领导、统一措施、统一购药、统一配制和统一投放,实现“三不漏”即不漏房、不漏田、不漏外环境,并监督检查各项工作的落实及灭效考核[8]。
2.3 科学灭鼠,确保灭鼠效果
在调查害鼠发生规律的基础上,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以生态防治为基础,化学防治为重点,从农业生态观念出发,采取化学药剂灭鼠、器械灭鼠、生态灭鼠、生物灭鼠等综合防治措施。
2.3.1 生态灭鼠
通过耕作等方法改变鼠类栖息环境,恶化害鼠潜藏生存的环境,能有效控制害鼠的数量,具有良好的生态效应和经济效应。主要措施包括:科学调整作物布局,连片种植,减少害鼠食源;铲除杂草,修整田埂、地头,消灭荒地,捣毁田埂上的鼠洞和幼鼠;结合兴修水利,整治沟渠,使之不利于害鼠隐蔽、栖息;快收快运快打,减少盗食机会;精耕细作,清洁农田,加强田间管理[9]。
2.3.2 高效、安全的化学灭鼠模式
应用栖息地化学灭鼠技术[10]提高灭鼠效果,根据各地的农田生态环境特点和害鼠的栖息地空间分布特征,利用防治指标确定重点防治区、一般防治区和不防治区,重点抓住害鼠的栖息地进行投饵灭鼠,灭鼠效果高又减少毒饵的无效消耗和人力成本。同时,由于滥用抗凝血灭鼠剂以及不科学的灭鼠方法,导致近年来鼠类对抗凝血剂毒饵的适口性下降甚至产生拒食现象,抗药性问题越来越突出,因此,必须合理科学使用抗凝血灭鼠剂[11]。首先,要根据当地的生产实际和鼠类发生规律选择最适灭鼠时机;二是每年的灭鼠次数不能太多,集中药物和人力在春播春种前和8月份各全面灭鼠1次,确保每次的灭鼠效果均达到80 %以上,便可有效地控制农作物的鼠害;三是要确保毒饵的配制和投放质量,开展统防统治,做到“五统一”。
2.3.3 物理器械灭鼠
在镇村统一投药灭鼠的基础上,在保护面积小、临近成熟期的作物时,在田间设置各种鼠夹、鼠笼、电猫等,可起到很好的控鼠效果,发挥减轻鼠害的作用,但在使用电猫时需特别注意人畜安全。
2.3.4 生物灭鼠
生物灭鼠一是利用鼠类天敌来控制鼠害,在一定范围内,通过农民自律,加强对蛇、猫等鼠类天敌的保护和利用,有效维持天敌的数量;二是养猫灭鼠,东莞市麻涌镇漳澎村、洪梅镇洪屋涡村早些年开展了以村为单位的大面积“以猫治鼠”,一度产生良好效果,但是,猫只逃逸以及遭受捕杀等现象也时有发生,随后因工业区四处开发致田块零乱而中止。特别提醒,由于猫可传播弓形体病,不建议在养殖区内养猫防鼠[12]。
2.4 建立灭鼠示范区,以点带面
对农田占比较大的村,要优先安排灭鼠物资和资金,制定科学的灭鼠方案,建立灭鼠示范区,通过示范区的带动作用,普及和宣传灭鼠知识,使生态灭鼠、化学防治、器械灭鼠、生物灭鼠等综合防治技术在全市得到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冯志勇,姚丹丹,黄立胜,等. 黄毛鼠对第一代抗凝血灭鼠剂的抗药性监测[J]. 植物保护学报,2007,34(4):420-424.
[2] 姚丹丹,梁文立,隋晶晶,等. 广东省农区鼠情调查及两种调查方法的比较研究[J].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2013,24(6):509-511.
[3] 黄秀清,冯志勇,颜世祥,等. 珠江三角洲作物结构变动对害鼠种群动态的影响[J]. 广东农业科学,2002(4):36-39.
[4] 冯志勇,黄秀清,颜世祥. 珠江三角洲稻区害鼠群落结构及演替研究[J]. 中山大学学报论丛,1995,3(1):91-97.
[5] 黄秀清,冯志勇,颜世祥,等. 珠江三角洲作物结构变动与害鼠可持续控制技术研究[J]. 广东农业科学,2004(2):31-34.
[6] 黄秀清,冯志勇,何 淼,等. 农田害鼠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研究[J]. 广东农业科学,1997(4):40-42.
[7] 李秀娟. 农田害鼠发生概况及防治措施[J]. 农药应用,2005,26(1):23-24.
[8] 李 波,王 勇,张美文. 提高农村鼠害治理技术的对策[J]. 植物保护,2003,29(6):38-40.
[9] 任军荣. 农田鼠害的发生及其防治[J]. 河南农业科学,2001(3):15.
[10] 黄秀清,冯志勇,颜世祥,等. 栖息地灭鼠研究[J].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2003,14(5):335-338.
[11] 黄秀清,冯志勇,颜世祥. 抗凝血灭鼠剂可持续使用技术研究[J]. 广东农业科学,2003(6):31-34.
[12] 隋晶晶,冯志勇,黄立胜,等. 农区鼠害控制技术研究进展[J]. 广东农业科学,2006(5):46-48.
1.3 栖息地空间分布特征
采用百米有效鼠洞口数法[5]研究主要害鼠的栖息地空间分布。调查发现:板齿鼠的巢室多筑在高度×宽度为40 cm×55 cm以上、植被覆盖度大的高大田埂、河堤、排灌渠和坡地等;黄毛鼠的栖息生境与板齿鼠相近,在30 cm×40 cm以上的田埂上掘洞栖息;小家鼠可在宽×高为17 cm×17 cm的田埂作巢[6]。居住地越高大对害鼠挖洞作巢栖居越有利,50-60 cm高的田埂,黄毛鼠的百米有效鼠洞口数为(18.7±3.22)个,而35 cm以下的田埂,百米有效洞口数下降至(2.4±0.61)个,下降87.2 %(t=11.12,p<0.01)。高100 cm以上的大基,板齿鼠的百米有效鼠洞口数为(32.4±5.60)个,而50 cm以下的塘基,百米有效鼠洞口数为(8.6±2.24)个,减少73.5 %(t=8.82,p<0.01)。鼠密度不仅与田埂高度和宽度有关,还与杂草生长状况有关,杂草覆盖度大于70 %的田埂,百米有效洞口数为(26.3±3.56)个,而杂草覆盖度小于20 %的田埂,百米有效洞口数仅(8.2±2.78),减低了68.8 %,差异极显著(t=8.96,p<0.01)。
褐家鼠和黄胸鼠常常在住宅区和农田之间流窜活动,城乡结合部和城镇附近的农田鼠密度较高,褐家鼠主要栖息于杂物堆、垃圾堆和草丛中,部分栖息于下水道和园林绿化带;而黄胸鼠喜攀缘,多藏匿于屋顶、梁端、棚上和杂物堆中,常与褐家鼠同居一室,但分布空间不同,褐家鼠在下层,黄胸鼠在上层。
2 东莞市农区鼠害的综合治理
2.1 加强灭鼠宣传力度,提高群众的安全意识和灭鼠技术水平
当前大部分群众和少数政府部门对灭鼠工作认识不到位,农民用药缺乏安全意识,部分违禁杀鼠剂还在农村集贸市场自由买卖,存在着巨大的安全隐患。因此,必须利用多种形式大力宣传科学灭鼠方法和注意事项等,特别是加强杀鼠剂经营人员和灭鼠技术骨干、专兼职投药员的培训,有效地提高群众的安全防范意识和灭鼠技术水平。在坚决取缔毒鼠强等违禁剧毒杀鼠剂的同时,建立规范有序的杀鼠剂经营网络[7]。
2.2 成立灭鼠领导小组,加强灭鼠的组织管理
由乡镇分管领导、技术人员和村干部组成灭鼠领导小组,负责整个乡镇大面积灭鼠工作的计划和组织实施工作,做到防治“三集中”即集中时间、集中人力、集中财力和“五统一”,即统一领导、统一措施、统一购药、统一配制和统一投放,实现“三不漏”即不漏房、不漏田、不漏外环境,并监督检查各项工作的落实及灭效考核[8]。
2.3 科学灭鼠,确保灭鼠效果
在调查害鼠发生规律的基础上,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以生态防治为基础,化学防治为重点,从农业生态观念出发,采取化学药剂灭鼠、器械灭鼠、生态灭鼠、生物灭鼠等综合防治措施。
2.3.1 生态灭鼠
通过耕作等方法改变鼠类栖息环境,恶化害鼠潜藏生存的环境,能有效控制害鼠的数量,具有良好的生态效应和经济效应。主要措施包括:科学调整作物布局,连片种植,减少害鼠食源;铲除杂草,修整田埂、地头,消灭荒地,捣毁田埂上的鼠洞和幼鼠;结合兴修水利,整治沟渠,使之不利于害鼠隐蔽、栖息;快收快运快打,减少盗食机会;精耕细作,清洁农田,加强田间管理[9]。
2.3.2 高效、安全的化学灭鼠模式
应用栖息地化学灭鼠技术[10]提高灭鼠效果,根据各地的农田生态环境特点和害鼠的栖息地空间分布特征,利用防治指标确定重点防治区、一般防治区和不防治区,重点抓住害鼠的栖息地进行投饵灭鼠,灭鼠效果高又减少毒饵的无效消耗和人力成本。同时,由于滥用抗凝血灭鼠剂以及不科学的灭鼠方法,导致近年来鼠类对抗凝血剂毒饵的适口性下降甚至产生拒食现象,抗药性问题越来越突出,因此,必须合理科学使用抗凝血灭鼠剂[11]。首先,要根据当地的生产实际和鼠类发生规律选择最适灭鼠时机;二是每年的灭鼠次数不能太多,集中药物和人力在春播春种前和8月份各全面灭鼠1次,确保每次的灭鼠效果均达到80 %以上,便可有效地控制农作物的鼠害;三是要确保毒饵的配制和投放质量,开展统防统治,做到“五统一”。
2.3.3 物理器械灭鼠
在镇村统一投药灭鼠的基础上,在保护面积小、临近成熟期的作物时,在田间设置各种鼠夹、鼠笼、电猫等,可起到很好的控鼠效果,发挥减轻鼠害的作用,但在使用电猫时需特别注意人畜安全。
2.3.4 生物灭鼠
生物灭鼠一是利用鼠类天敌来控制鼠害,在一定范围内,通过农民自律,加强对蛇、猫等鼠类天敌的保护和利用,有效维持天敌的数量;二是养猫灭鼠,东莞市麻涌镇漳澎村、洪梅镇洪屋涡村早些年开展了以村为单位的大面积“以猫治鼠”,一度产生良好效果,但是,猫只逃逸以及遭受捕杀等现象也时有发生,随后因工业区四处开发致田块零乱而中止。特别提醒,由于猫可传播弓形体病,不建议在养殖区内养猫防鼠[12]。
2.4 建立灭鼠示范区,以点带面
对农田占比较大的村,要优先安排灭鼠物资和资金,制定科学的灭鼠方案,建立灭鼠示范区,通过示范区的带动作用,普及和宣传灭鼠知识,使生态灭鼠、化学防治、器械灭鼠、生物灭鼠等综合防治技术在全市得到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冯志勇,姚丹丹,黄立胜,等. 黄毛鼠对第一代抗凝血灭鼠剂的抗药性监测[J]. 植物保护学报,2007,34(4):420-424.
[2] 姚丹丹,梁文立,隋晶晶,等. 广东省农区鼠情调查及两种调查方法的比较研究[J].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2013,24(6):509-511.
[3] 黄秀清,冯志勇,颜世祥,等. 珠江三角洲作物结构变动对害鼠种群动态的影响[J]. 广东农业科学,2002(4):36-39.
[4] 冯志勇,黄秀清,颜世祥. 珠江三角洲稻区害鼠群落结构及演替研究[J]. 中山大学学报论丛,1995,3(1):91-97.
[5] 黄秀清,冯志勇,颜世祥,等. 珠江三角洲作物结构变动与害鼠可持续控制技术研究[J]. 广东农业科学,2004(2):31-34.
[6] 黄秀清,冯志勇,何 淼,等. 农田害鼠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研究[J]. 广东农业科学,1997(4):40-42.
[7] 李秀娟. 农田害鼠发生概况及防治措施[J]. 农药应用,2005,26(1):23-24.
[8] 李 波,王 勇,张美文. 提高农村鼠害治理技术的对策[J]. 植物保护,2003,29(6):38-40.
[9] 任军荣. 农田鼠害的发生及其防治[J]. 河南农业科学,2001(3):15.
[10] 黄秀清,冯志勇,颜世祥,等. 栖息地灭鼠研究[J].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2003,14(5):335-338.
[11] 黄秀清,冯志勇,颜世祥. 抗凝血灭鼠剂可持续使用技术研究[J]. 广东农业科学,2003(6):31-34.
[12] 隋晶晶,冯志勇,黄立胜,等. 农区鼠害控制技术研究进展[J]. 广东农业科学,2006(5):46-48.
1.3 栖息地空间分布特征
采用百米有效鼠洞口数法[5]研究主要害鼠的栖息地空间分布。调查发现:板齿鼠的巢室多筑在高度×宽度为40 cm×55 cm以上、植被覆盖度大的高大田埂、河堤、排灌渠和坡地等;黄毛鼠的栖息生境与板齿鼠相近,在30 cm×40 cm以上的田埂上掘洞栖息;小家鼠可在宽×高为17 cm×17 cm的田埂作巢[6]。居住地越高大对害鼠挖洞作巢栖居越有利,50-60 cm高的田埂,黄毛鼠的百米有效鼠洞口数为(18.7±3.22)个,而35 cm以下的田埂,百米有效洞口数下降至(2.4±0.61)个,下降87.2 %(t=11.12,p<0.01)。高100 cm以上的大基,板齿鼠的百米有效鼠洞口数为(32.4±5.60)个,而50 cm以下的塘基,百米有效鼠洞口数为(8.6±2.24)个,减少73.5 %(t=8.82,p<0.01)。鼠密度不仅与田埂高度和宽度有关,还与杂草生长状况有关,杂草覆盖度大于70 %的田埂,百米有效洞口数为(26.3±3.56)个,而杂草覆盖度小于20 %的田埂,百米有效洞口数仅(8.2±2.78),减低了68.8 %,差异极显著(t=8.96,p<0.01)。
褐家鼠和黄胸鼠常常在住宅区和农田之间流窜活动,城乡结合部和城镇附近的农田鼠密度较高,褐家鼠主要栖息于杂物堆、垃圾堆和草丛中,部分栖息于下水道和园林绿化带;而黄胸鼠喜攀缘,多藏匿于屋顶、梁端、棚上和杂物堆中,常与褐家鼠同居一室,但分布空间不同,褐家鼠在下层,黄胸鼠在上层。
2 东莞市农区鼠害的综合治理
2.1 加强灭鼠宣传力度,提高群众的安全意识和灭鼠技术水平
当前大部分群众和少数政府部门对灭鼠工作认识不到位,农民用药缺乏安全意识,部分违禁杀鼠剂还在农村集贸市场自由买卖,存在着巨大的安全隐患。因此,必须利用多种形式大力宣传科学灭鼠方法和注意事项等,特别是加强杀鼠剂经营人员和灭鼠技术骨干、专兼职投药员的培训,有效地提高群众的安全防范意识和灭鼠技术水平。在坚决取缔毒鼠强等违禁剧毒杀鼠剂的同时,建立规范有序的杀鼠剂经营网络[7]。
2.2 成立灭鼠领导小组,加强灭鼠的组织管理
由乡镇分管领导、技术人员和村干部组成灭鼠领导小组,负责整个乡镇大面积灭鼠工作的计划和组织实施工作,做到防治“三集中”即集中时间、集中人力、集中财力和“五统一”,即统一领导、统一措施、统一购药、统一配制和统一投放,实现“三不漏”即不漏房、不漏田、不漏外环境,并监督检查各项工作的落实及灭效考核[8]。
2.3 科学灭鼠,确保灭鼠效果
在调查害鼠发生规律的基础上,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以生态防治为基础,化学防治为重点,从农业生态观念出发,采取化学药剂灭鼠、器械灭鼠、生态灭鼠、生物灭鼠等综合防治措施。
2.3.1 生态灭鼠
通过耕作等方法改变鼠类栖息环境,恶化害鼠潜藏生存的环境,能有效控制害鼠的数量,具有良好的生态效应和经济效应。主要措施包括:科学调整作物布局,连片种植,减少害鼠食源;铲除杂草,修整田埂、地头,消灭荒地,捣毁田埂上的鼠洞和幼鼠;结合兴修水利,整治沟渠,使之不利于害鼠隐蔽、栖息;快收快运快打,减少盗食机会;精耕细作,清洁农田,加强田间管理[9]。
2.3.2 高效、安全的化学灭鼠模式
应用栖息地化学灭鼠技术[10]提高灭鼠效果,根据各地的农田生态环境特点和害鼠的栖息地空间分布特征,利用防治指标确定重点防治区、一般防治区和不防治区,重点抓住害鼠的栖息地进行投饵灭鼠,灭鼠效果高又减少毒饵的无效消耗和人力成本。同时,由于滥用抗凝血灭鼠剂以及不科学的灭鼠方法,导致近年来鼠类对抗凝血剂毒饵的适口性下降甚至产生拒食现象,抗药性问题越来越突出,因此,必须合理科学使用抗凝血灭鼠剂[11]。首先,要根据当地的生产实际和鼠类发生规律选择最适灭鼠时机;二是每年的灭鼠次数不能太多,集中药物和人力在春播春种前和8月份各全面灭鼠1次,确保每次的灭鼠效果均达到80 %以上,便可有效地控制农作物的鼠害;三是要确保毒饵的配制和投放质量,开展统防统治,做到“五统一”。
2.3.3 物理器械灭鼠
在镇村统一投药灭鼠的基础上,在保护面积小、临近成熟期的作物时,在田间设置各种鼠夹、鼠笼、电猫等,可起到很好的控鼠效果,发挥减轻鼠害的作用,但在使用电猫时需特别注意人畜安全。
2.3.4 生物灭鼠
生物灭鼠一是利用鼠类天敌来控制鼠害,在一定范围内,通过农民自律,加强对蛇、猫等鼠类天敌的保护和利用,有效维持天敌的数量;二是养猫灭鼠,东莞市麻涌镇漳澎村、洪梅镇洪屋涡村早些年开展了以村为单位的大面积“以猫治鼠”,一度产生良好效果,但是,猫只逃逸以及遭受捕杀等现象也时有发生,随后因工业区四处开发致田块零乱而中止。特别提醒,由于猫可传播弓形体病,不建议在养殖区内养猫防鼠[12]。
2.4 建立灭鼠示范区,以点带面
对农田占比较大的村,要优先安排灭鼠物资和资金,制定科学的灭鼠方案,建立灭鼠示范区,通过示范区的带动作用,普及和宣传灭鼠知识,使生态灭鼠、化学防治、器械灭鼠、生物灭鼠等综合防治技术在全市得到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冯志勇,姚丹丹,黄立胜,等. 黄毛鼠对第一代抗凝血灭鼠剂的抗药性监测[J]. 植物保护学报,2007,34(4):420-424.
[2] 姚丹丹,梁文立,隋晶晶,等. 广东省农区鼠情调查及两种调查方法的比较研究[J].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2013,24(6):509-511.
[3] 黄秀清,冯志勇,颜世祥,等. 珠江三角洲作物结构变动对害鼠种群动态的影响[J]. 广东农业科学,2002(4):36-39.
[4] 冯志勇,黄秀清,颜世祥. 珠江三角洲稻区害鼠群落结构及演替研究[J]. 中山大学学报论丛,1995,3(1):91-97.
[5] 黄秀清,冯志勇,颜世祥,等. 珠江三角洲作物结构变动与害鼠可持续控制技术研究[J]. 广东农业科学,2004(2):31-34.
[6] 黄秀清,冯志勇,何 淼,等. 农田害鼠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研究[J]. 广东农业科学,1997(4):40-42.
[7] 李秀娟. 农田害鼠发生概况及防治措施[J]. 农药应用,2005,26(1):23-24.
[8] 李 波,王 勇,张美文. 提高农村鼠害治理技术的对策[J]. 植物保护,2003,29(6):38-40.
[9] 任军荣. 农田鼠害的发生及其防治[J]. 河南农业科学,2001(3):15.
[10] 黄秀清,冯志勇,颜世祥,等. 栖息地灭鼠研究[J].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2003,14(5):335-338.
[11] 黄秀清,冯志勇,颜世祥. 抗凝血灭鼠剂可持续使用技术研究[J]. 广东农业科学,2003(6):31-34.
[12] 隋晶晶,冯志勇,黄立胜,等. 农区鼠害控制技术研究进展[J]. 广东农业科学,2006(5):4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