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教学充满生活味

2014-11-24 11:14陈勇
语文天地·初中版 2014年11期
关键词:白杨树笔者文本

陈勇

生活有多广,语文学习就应该有多广。语文学习的外延本应该是广阔无垠而又丰富多彩的生活。但是长期以来,囿于应试教育的束缚,语文教学远离生活,与生活脱节,变成简单机械而枯燥的训练,造成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索然,事倍功半。如何改变这一现状呢?笔者在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就如何“让语文教学充满生活味”作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一、植入生活体验理解文本

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我们总是习惯性地就课文讲课文,就知识讲知识,学生并没有真正地理解文本,更不用说探幽览胜和深入理解文本的微言大义了。如何改变这一现状呢?探寻语文学习与社会生活的联系点,在课堂教学中植入生活体验,让课堂教学更加接地气,更具有生活气息,这样既能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教学《郑人买履》时,笔者使用了与以往不同的教学模式,在梳通了文意之后,并不是简单地请学生回答本文的寓意,而是在教学中加入了生活体验,引导学生由生活来感知文本,再从文本来体悟生活,充分理解作者要表达的思想内涵。笔者首先从大家习以为常的一件事——到鞋店买鞋谈起。对于这个问题,学生都能侃侃而谈,自己如何挑选,自己如何试穿,绝对不可能出现郑人这种僵化思想。但是,笔者突然提问:现在网购比较多了,如果让你们上网购鞋,那你怎么确保自己一定能够买到合适的、自己喜欢的鞋呢?这样,通过网购这样一个生活中让大家都感兴趣的话题来引导学生真正明白寓言的内涵:不在于是不是能买到合适的鞋子,而是在任何情况下,都有自己的判断,不能僵化地依赖于外物。通过生活体验的类比,大家对寓言的深层含义也就得到了很好的理解。这样的教学,就不是对文章精髓的简单灌输,而是让学生进行了一次模拟生活的体验,经受了一次心灵的洗涤,精神得到了升华。

二、创设生活情境感知形象

在语文教学中,活动开展必不可少,一切学习的目的全在于实践。学生应该通过适当的生活实践将所学知识付诸行动,否则,学生在纯粹的知识教学之中,所习得的往往只是些概念性的知识,只是些抽象的符号,在这样的学生身上难免会出现所谓高分低能的现象。

但是,在具体的语文教学中,特别是在现行的教学模式下,不可能或者说很少有机会给予语文教师独立组织学生走出书本、走出课堂、走出校园去开展极具生活实践意义的活动的时段。也正因如此,现在才出现很多类似于学生根本不能理解“红砖绿瓦”、“荠麦青青”等文本语言的现象。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已有的多媒体教学设备,注意创设富有生活内涵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活动起来,在情境中丰富生活实践的知识与体验。这样,一方面可以促进课堂教学的深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也能有效地将文本外的生活内容搬进课堂,为学生“补”好生活实践“课”。

例如,在教学《白杨礼赞》时,笔者就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制作了内容非常丰富的课件,创设了极具生活气息的教学情境。在课件中主要有三类资源:第一类是高原上雄壮笔直的白杨树图片,那一排排白杨树在苍茫的单调的高原上,是那么夺目,那么让人震撼,这些图片将学生直接时空穿梭到高原中去了;第二类是北方的农民,那沟壑纵深的脸庞,但却雄壮不折的背脊,犹如白杨树一般在高原生活着;第三类是在无论深夜还是雪地里都矗立守卫在哨卡的士兵,他们坚毅的表情一如沉默的白杨树。通过这样的情境创设,再引导学生去联想三者之间的关联,学生很快就能结合时代背景,在热烈的对比讨论中,明白作者所要表达的内涵。接着笔者又组织学生在课外利用互联网搜索这三者的文字、图片、影像资料,通过自主学习,补充对文本内涵的认识,从而使学生具体直观地感知了白杨树的形象,接通了树与人与民族精神的勾连,理解了文章象征手法的作用。

三、导入生活活水激发写作兴趣

读与写是语文教学的两个主要环节。有人说,语文难,教语文更难,教学生作文难上又难。这句话也许有些夸张,但却道出了一个实情,老师怕教作文,学生怕写作文。作文难在何处呢?主要是没有东西写,不知如何写。因此在写作时,学生多是搜肠刮肚、胡编乱造、虚情假意,内容既大又空。一写到亲情,就是什么“亲人生病了”,“平时注意不到的白发、皱纹就出现了”,“为我打伞故意斜在一边淋湿半边身体了”,等等。有人感慨,在中学生的作文中,就看不到中学生应该有的那种天真、活泼,看不到他们这个年龄段身上本应该非常充沛的青春活力和真实感,更不要说社会责任感了。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形,主要是因为我们没有解决一个写作的根本问题,即作文与生活的关系。“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句话其实道出了写作的根本诀窍:生活是写作的源头。因此,教师在作文教学时应注意导入生活活水来激发学生写作兴趣,解决他们作文难的问题。

例如,在班级中,笔者开设了“作文与生活”专题系列训练,要求学生学会观察生活、描绘生活、感悟生活;让学生懂得要热爱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要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心去感悟,去留心生活中的细节,关注生活中的感人之处,把握别人易忽略的美;让学生描绘生活,懂得描写要细腻;感悟生活,要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由感性到理性,展开联想想像等等。

注重作文评讲,强化学生对作文忠于生活关系的认识,树立正确的写作观,杜绝胡编乱造、虚情假意、大而空的写作习惯。

例如,在一次作文评讲中,笔者就将班上学生作文中的一些叙述细节,分成几类整理,请学生来辨析真伪。学生一开始不以为然,可是慢慢辨析,渐渐就鸦雀无声了。因为他们发现,那些编造的情节是那么苍白无力,是那么低劣幼稚,而那些涌动着生活中最纯粹情感的文字却是那么活力四射。学生其实也很想写自己的生活,很想写出真情实感,但是由于缺乏提炼生活素材和内涵的能力,导致他们倾向于编造那些他们看过的文章情节。这表面上看是一种惰性,其实应该归咎于教师在教学中的错误写作导向。我们要大胆引导学生去发现生活中的美,发现生活中蕴涵的情感,并且积极引导学生去叙述、提炼,写出真情实感和生活气息。

语文与生活是一个大话题。哪里有生活,哪里就有语文。语文有多广,生活就有多广。本人只是在“语文与生活”中作了一些小小的尝试,就让语文课堂充满了一种清新的生活气息。如果我们始终坚持让语文走进生活,那么,在我们身边的将会是真正的贴近学生生活的语文课。

猜你喜欢
白杨树笔者文本
听故事
白杨树染绿了夏天
老师,别走……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会唱歌的树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校园里的白杨树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