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争云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文本是重要的教学资源。新课标中的阅读教学建议要求“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同时又要求“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那么,教师应该用怎样的方法引导学生钻研文本,突破解读文本的障碍,最终获得自己独特的阅读感受呢?笔者认为教师可以在引导学生学习文本的同时,恰当链接材料,从而增加学生对文本的熟悉度,拓宽文本的广度与深度,以助学生对文本主旨有深入的理解。
一、链接材料,熟悉作者
初中语文教材中著名的作家居多,比如古代的孔子、陶渊明、李白,现代的鲁迅、老舍、朱自清,几乎每册书中都有他们的文章,学生对他们的名字可以说是耳熟能详。但是,熟悉作者,并不代表一定能够深刻理解作品内容,特别是当学生面对同一位作家的不同作品时,很容易想当然地认为,这些作品中体现的作者的思想感情都是相同的,从而导致对文章内容理解的偏差。针对这个问题,教师可以根据文章的不同内容恰当链接作者的背景资料,这样能帮助学生正确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
例如,初中语文共收录西晋陶渊明的三篇作品:《归园田居(其三)》、《饮酒(其五)》和《桃花源记》。《归园田居(其三)》、《饮酒(其五)》都体现了诗人对宁静自由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对黑暗官场的厌恶,而《桃花源记》却更多地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以及对战乱不断的黑暗现实的不满。如果教师在上课之初恰当链接有关陶渊明的仕途之路、政治倾向和写作风格的材料,相信不用教师多加指导,学生就能理解文本。
学习名作家的文章,学生往往没有畏难心理。因为相对来讲,学生对这些作家的资料积累得较多,学习名作家的文章时也往往能够驾轻就熟。但是,对另外一些作家,比如《端午的鸭蛋》的作者汪曾祺、《春酒》的作者琦君,由于学生对他们了解较少,因此往往不能深刻地把握文意,并难以透彻地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思想感情。这时,如果教师恰当链接作者简介,让学生了解汪曾祺的家乡在高邮,琦君青年时期赴台,晚年赴美,学生就可以在品读《端午的鸭蛋》时,读出作者充盈在字里行间的家乡自豪感,也可以在《春酒》中品出琦君浓浓的思乡之情和对母亲深深的思念。
总之,恰当链接作者简介,让学生走近作者、熟悉作者,能为学生理解文本增加有效的助力。
二、链接材料,了解时代背景
时代背景对于学生理解文章很有帮助,在学习文章时,让学生在了解时代背景的基础上再去研究和分析文本,往往事半功倍。
鲁迅先生的文章《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驳立结合、缜密论证了当时的一些重要问题,但由于时代太过久远,学生往往无法理解其中的具体指向。这时,如果恰当链接蒋介石的《三日亡国论》,相信不用教师做过多的指导,学生自然会明白鲁迅先生在文章中赞扬了哪些人,又批评了哪些人。
除此之外,恰当链接时代背景,还可以让学生尽快进入文本之中,帮助学生加深对文章主旨的理解。
例如,《范进中举》的经典情节“范进发疯”,如果离开时代背景让学生去欣赏,学生只会把它当成一场可笑的小丑闹剧,而无法读懂文章的讽刺意味。此时,如果恰当链接科举制度的常识,让学生明白通过科举考试就可以让范进这样的读书人马上拥有袍笏登场的荣耀和终生享受不尽的荣华富贵,学生自然就会明白范进为什么会为了科举神魂颠倒,乃至丑态毕露的“发疯”。同时,学生也就能理解作者对封建科举制度让读书人不能为正常人的讽刺。
三、链接材料,增加广度与深度
文本不是语文课堂教学唯一的教学阵地。优秀的语文教师常常把文本当成“窗口”,拓宽文本的广度和深度,让学生通过它,了解更多内容相似、表现手法相同的知识,从而加强学生对知识能力的把握,增加学生语文知识的外延和内涵。
链接恰当材料,拓宽文本的广度与深度,扩大课堂教学涉及的范围,会让学生在阅读同类文章时加深阅读体验,通过比较阅读深刻了解文章中体现的中心思想与情感意蕴。
例如,在朱自清先生《背影》的教学中,教师往往会通过引导学生欣赏文本中经典的细节描写来感受父亲的一片爱子之心。但是由于时代的不同,学生并不能理解文章中父亲为儿子买橘子而艰难地在月台上爬上爬下的行为,可能有的学生还会有这样的心理:不就是买个橘子吗,又不是什么大事,怎能体现父亲的爱子之情呢?面对这样的问题,教师可以恰当链接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这篇文章中写到“双腿瘫痪以后……母亲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对比两篇文章中的细节描写去体会爱子之情,如让学生画出表现父亲爬月台买橘子的动词,再让学生品读《秋天的怀念》中母亲的几个“悄悄”。让学生体会父亲不惜劳累,也要做这件看似微不足道却又需要他竭尽全力才能做到的事的原因。通过几个“悄悄”,让学生体会母亲即使在肝疼得整夜睡不着的情况下,也依然把全部身心都放到关注儿子的情绪上的原因。在两篇文章的比较阅读之后,学生自然明白:对父母而言,孩子的事就是他们要做的最大的事,但是父母对孩子的关爱却从来缺少轰轰烈烈,反而总是体现在日常生活中微不足道的小事上。
这样的拓展链接,会让学生自然而然地认知到文章中情感往往是通过具体可感的生活细节表现出来,继而领悟越是生活中不经意的细节越是在展现亲情方面有不可忽视的张力。
四、链接材料,加深内容理解
培养学生阅读文本的能力,仅仅寄希望于课堂上对文本的分析与理解还远远不够,还需要对学生进行恰当的同类练习。只有同时注重两方面的训练,才能让学生及时发现自己在文本阅读中存在的不足。
例如,课文《最后一课》,学生在阅读时往往会这样理解“最后一课”的含义:普法战争法国失败后,韩麦尔先生在沦陷区阿尔萨斯一所小学上的最后一节法语课,这样的理解虽然没有错,但是并不够深刻。这时,教师可以恰当链接同类练习:在《醉翁亭记》中“太守醉”的“醉”有两层意思,一层是“喝酒醉了”,另一层意思是陶醉于山水之中了,表达了作者与民同乐、醉心山水的政治理想。通过这个练习,学生就会试着思考最后一课的深层含义,并最终得出:在最后一课中凝聚了法国人民的爱国热情和亡国之恨。
链接恰当的练习,既可帮助学生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程度,又能增加学生的答题技巧。
总之,根据文本的需要适时地拓展资源,能使学生加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程度,使学生逐渐形成自己系统的阅读观点,做到真正把文本蕴涵的内容转换成自己知识体系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