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华
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这就是说,音乐能使学习达到艺术美的最高境界。在语文教学中,适当地给学生介绍一点音乐知识,并引入一些优美的乐曲,使之与文章有机结合,能够烘托出更高的艺术氛围,给学生一种新的兴奋和刺激,让学生得到一个更完美的形象,使文章意境得到升华。在和谐动人的情境中,给学生一个联想的飞跃,让其去想象、去感受、去编织、去思维。无疑,这种气氛会促使学生大脑兴奋,思维也就更积极,学习兴趣更浓厚,从而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
那么,将音乐引入语文教学的科学依据是什么呢?
什么呢?这些都是就文字内容的发现。除此之外,在教学中笔者还让学生凭借自己的生活经验去进行一些探究性的发现,譬如让学生去体验木兰姑娘,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花木兰替父从军前后的心理活动,并发挥合理的想像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花木兰十多年的金戈铁甲生活。
三、必须提高思想的交换度
著名作家萧伯纳曾经说:“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互相交换,各自得到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互相交换,各自得到两种思想。”这句话给我们的启迪和教训应当说是十分深刻的。学生在平时的语文学习中总是形成不了创新阅读,这种情况的产生是否是因为在阅读的过程只是教师单方面地给予学生“苹果”呢?如果我们让自己的思想和学生的思想,让学生的思想和学生的思想,甚至让学生的思想去和作者、编者以及作品中人物的思想形成激烈的碰撞,会产生怎样的效果呢?平时的阅读教学让我们感到:这样去做不仅仅能使学生形成比较完美的思想和精神人格,还能使学生获得创新阅读的能力。
例如,在教学《我的叔叔于勒》时,笔者关注的是互动性的创新阅读。教学这篇课文应当说已不是第一次,走进别人的课堂观摩,也应当不是第一次,但出现因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学生和文本人物及作者之间的互动而产生诸多独到见解的局面却是首例。有学生说我们不要一味地强调作品中的主人公是谁,因为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解读就会产生不同的主人公,只要是符合人情、逻辑和人文理念的,我们都应当接受。这是多么富含哲理的语言啊!那么,我们的学生又是怎么去表达自己的观点呢?一学生认为作品的主人公应当是作品中的“我”,这位学生还陈述了自己的理由,表达得有板有眼,近乎是滴水不漏、无懈可击。笔者从这份答案中深切地感到:这样的学习形式会大大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总之,要使语文教学让学生超越知识,走向智慧的课堂,就应当在课堂教学中努力激发学生创造的兴趣,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形成学生阅读创新和创造阅读的能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皋市下原初级中学(226543)就教育对象来看,我们的教育对象是中学生,他们的生理和心理正处在发育阶段,世界观刚开始形成,各项思维能力有待培养,整体上缺乏有意注意的操作能力。但他们已经有了一定的自我意识和求知欲,具有很强的模仿性和可塑性。因此,对他们的教育也只能立足于这一特定年龄段的客观接受能力,而不能忽视这一现实因素。此外,我们还需运用无意注意对他们进行直观性的诱导和形象化的点拨,而音乐的功能则弥补了语言文字的不足,音乐效应的直观性和形象性可以满足中学语文教学的需求。总之,音乐不仅对培养学生的智力与能力有很强的辅助作用,而且对于丰富他们的感情、培养他们的美感、发展他们的个性也大有裨益。
就教育学角度来看,人的能力不是天生的,它有赖于后天的培养和锻炼。语文教学是一项传道授业铸造灵魂的艰巨的艺术工程,这不仅要求教师有丰富渊博的文化知识,还必须有科学高效的教学方法。世上不喜欢音乐的人恐怕是不多的,利用大多数学生对音乐的喜爱与兴趣,用音乐作为一种语文教学的辅助手段来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积极性,使教学中渗透音乐与笑声,这样,学生就能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接受并消化知识。
就音乐本身的功能来看,它还能启智、益智,开发学生的大脑。人有左右半脑,各有分工。左半脑是抽象思维中枢,掌握逻辑、理性和分析的思维,右半脑是形象思维中枢,主管直觉、创造力和想象力。如果左右半脑都得到开发,人的智力潜能将会得到更大的发掘。据保加利亚、原苏联、美国等一些教育专家研究证明,音乐可以使人大脑的左右半脑和身体不会相互妨碍,使他们更协调地进行工作。此外,音乐还具有消除妨碍大脑思维的不利因素和减轻脑力劳动强度的功能。由此可见,音乐实际上具有启智、益智的奇妙功效,这对语文教学是有很大帮助的。
由上可知,语文教学中运用音乐是可行的,而且也是行之有效的。我国已有多位经验丰富的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进行了音乐渗透,将音乐运用于课堂教学、作文教学之中,取得了明显成效,也总结了很多宝贵的经验。
那么,如何将音乐运用于语文教学之中呢?下面探讨一下具体的操作模式问题。
一、语文教学与音乐知识
首先要明确的一点是,本文提及的音乐范围很广,古今中外的音乐知识、经典音乐、流行歌曲等都包括在内。
将音乐知识渗入语文教学,这与语文教学本身的需要有关。中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关于音乐描写方面的内容,涉及到一些音乐知识,这就要求教师自身必须具备一定的音乐修养,才可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琵琶行》,诗中有一句“轻拢慢捻抹复挑”,这是描写琵琶女弹奏琵琶指法的。课文注解为:拢,叩弦。捻,揉弦。抹,顺手下拨。挑,反手回拨。语文教师若稍懂音乐,就应再加些补充:四者都是弹琵琶的指法,前二者用左手,后二者用右手。并且可以作些示范,弹奏琵琶或与琵琶相类似的乐器来现身说法,这样就可使学生对“轻拢慢捻抹复挑”的琵琶指法有具体形象的直观感,更有利于学生全身心沉浸到诗歌的意境之中,准确地感受作品。
又如,高中语文课本中有《荆轲刺秦王》一文,其中一句“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这又涉及到一点古代音乐知识。何为“变徵之声”,书上注释为:发出变徵的声音,古时音乐分宫、商、角、徵、羽五音,变徵是角、徵二音之间接近徵音的声音,声调悲凉。对此,学生仍无感性认识。语文教师若有一定的音乐知识,可作进一步解释:古代宫、商、角、徵、羽五音即相当于现代简谱1(多)、2(来)、3(咪)、5(索)、6(拉)五音,“变徵之声”是角、徵二音之间接近徵音的声音,即“4#”(升发)的乐音。这样一解释,学生就会豁然开朗,很快就能体会出用变徵之声唱出“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是何等深沉悲壮了。
此外,中学语文课本中选取了许多古代诗歌文赋,其中有不少涉及古乐知识的,下面以古乐器为例来谈谈。
《诗经关睢》:“琴瑟友之”。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孔雀东南飞》:“十五弹箜篌”。
林逋《梅花》:“不须檀板共金樽”。
《庄暴见孟子》:“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籥之音”。
《扬州慢》:“戌角悲吟”“清角吹寒”。
学生对这些诗文中涉及的古乐器并无感性认识,这就势必会影响对诗文的理解与感受。对此,在教学时,教师可以适当利用学生对古乐的好奇与兴趣,配合适当的音乐知识讲座来专门介绍。讲乐器可以从周代的乐器分类讲起,然后讲它们的演变历史,并结合诗文例子辅以简单的图示来展现我国古代丰富灿烂的音乐文化遗产,这样既开拓了学生视野,又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同时也显示了语文教师本身所具有的深厚的音乐修养。
另外,教师也可因势利导,让学生掌握一些音乐语汇和音乐材料以丰富作文词汇。运用音乐用语、描绘声音的词语或穿插音乐故事材料可使文章添色增辉,升华意境。可以应用的词汇有很多,如课文中或报纸杂志上常用的音乐用语:旋律、节奏、音符、交响乐、和声、管弦、钟鼓、歌声、变奏、进行曲、圆舞曲、前奏、尾声、重奏、男高音、美声唱法、颤音等;如描绘声音的词语:高亢、悠长、舒展、跳跃、幽深、圆润、清脆悦耳、轻柔、甜美、浑厚、抑扬顿挫、饱满、低沉等。若能恰当运用,会使文章增加韵律美和动态美,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二、语文课配乐教学
欣赏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是一种难以言喻的艺术享受。然而要将这优秀的文学作品的文学之美传授给学生,有时单凭语文教师的三寸不烂之舌是难以做到的。这时我们就可以打破传统的口授常规,借助音乐这门艺术,充分调动学生的听觉感官,把文学想象和音乐联想结合起来,借此引导学生深入感受文学的艺术美并理解其中蕴涵的深刻意义。课堂配乐教学最常见的形式是配乐朗读,即选择合适的背景音乐,让学生在音乐声中边诵读边感受,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也有少数课文特别是一些诗词曲很适合吟唱,而且又有现成的曲调,如岳飞《满江红》、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毛泽东《沁园春·长沙》《沁园春·雪》等等,以吟唱来配合课文讲解,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下面谈谈配乐朗读。
中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名篇名作,既有形象性极强富于感染力的古代现代的诗歌,又有感人肺腑的散文记叙文,即使是介绍科普知识及某种科学历史的说明文,其蕴涵的内在形象性和感情也较丰富。将这些课文配上情绪、节奏较吻合的音乐,声情并茂地进行朗读,这样所得到的价值是不可估量的,它可以使学生得到文学美学与音乐美的双重享受。具体的优点体现在:第一,由于产生的艺术情境的吸引力,学生会全身心地参与到文章中去,同时,文章的人文性、思想性容易呈现出来。而且艺术的感染力又能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热情就是一个人努力达到自己目标的一种积极的力量”。无疑,这对于深刻理解文章提高阅读能力大有益处。第二,有些文学佳作的妙处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但音乐可以传达这种美,配乐朗读可达到少讲,乃至以读代讲的效果。由于学生感情到位、精神专注、思维活跃、想象丰富,在教师点拨启发下,问题一般容易完成。
配乐朗读的关键在于音乐的选择上。要根据课文的特点及教学目标,来选择音乐配置,以便渲染气氛、增强感染力、深化意境。
例如,《孔雀东南飞》选何占豪、陈钢创作的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较为合适;《爱莲说》可选用悠远深沉的古筝曲配乐;《生命的意义》可选贝多芬的《悲怆交响曲》;《人民英雄纪念碑》可直接选用管弦乐《人民英雄永垂不朽》;《苏州园林》可选用民乐曲《江南丝竹乐》;鲁彦的《听潮》可选乐曲《海之韵》;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可直接选用古曲《春江花月夜》等等。有些课文内容所表达的情绪一波三折,这就需要根据具体的段落来选配。
课堂配乐教学的效果是好的,配乐教学也是可行的。随着电化教学的深入、录音设备的普及和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课堂配乐教学这一教学方式有了更大的发挥余地。今后,课堂教学的方式方法将越来越丰富多彩。
三、将音乐引入作文教学
将音乐引入作文教学,可从两方面入手。
1听音乐写作文
反复播放一个有标题、情绪变化的曲目,让音乐激起学生的写作热情,帮助学生打开素材宝库,尽情地去想象、去编织、去创作。
学生写作文往往有一难一弊,一难是由于不会观察生活或者不能有意识地积累生活,写起命题作文来无从下笔,搜肠刮肚找材料;一弊是没有相应的写作心境,苦于应付不得不胡编乱造,作文水平总不见提高。实际上,学生不是没有生活而是没有找到打开作文材料库的钥匙。而音乐正像这把钥匙,它能调整情绪,使大脑细胞兴奋、动情,把里面贮存的记忆材料抖出来,供写作者选择、发挥、构思。
在给学生听情节性器乐作品时,可以让学生根据音乐所表现的气氛、意境和对感情的体验等去展开各种联想想象。如听木管四重奏《火车向着韶山跑》和听二胡曲《江河水》,感受是不同的,联想想象到的具体事物自然也是丰富多彩的。由于音乐形象的模糊性和音乐欣赏的差异性特点,联想想象因人而异,因此也不致于千篇一律。
听描绘性器乐作品,可以使人进入特定的意境,联想到某种情景和画面。如让学生听二胡曲《奔驰在千里草原》、民乐合奏曲《金蛇狂舞》、罗马尼亚乐曲《云雀》、管弦乐曲《北京喜讯到边寨》、美国《大峡谷组曲》第一乐章《日出》,定会描绘出各不相同的奔马图、舞龙图、飞鸟图、欢腾图和日出图。如果欣赏写作时隐去标题音乐的标题,更会促使学生联想想象,写出千姿万态的画面场景。
抒情性器乐作品,更能拨动心弦。由于音乐的非语义性,人们会在不同时间,不同场合,产生多层次的情感体验。如在钢琴协奏曲《黄河》或《命运交响曲》的欣赏氛围中写“拼搏”之类的文章;在《二泉映月》或《光明行》的欣赏氛围中写“追求”之类的作文,定会文思泉涌、内容深沉。
音乐宝库里面收集了大量古今中外的名曲名乐,这么丰富的曲目任人挑选,钢琴曲《愉快的假日》、《大海》、《欢乐颂》、《春节序曲》、《丰收锣鼓》……光看这些标题,就已让人产生了写作的冲动。如能徜徉其间,写出的作文自然就会有意境、有激情、具体、生动、连贯了。
2听流行歌曲写作文
中学生喜欢流行歌曲,中学校园里崛起一个个“歌迷部落”,这种现象令学生家长和教师担忧甚至反对。其实我们大可不必大惊小怪,也不应采取鄙夷或漠视的态度。北宋理学家程颐认为:“教人未见意趣,心不乐学”。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学唱流行歌曲是这样,那么学习语文不也如此吗?有一点“心计”的语文教师就应该想到“借趣”,借中学生对流行歌曲的兴趣来调动学生学习语文,具体到写作文的兴趣,因势利导,变无益之事为有益,也更能体现出语文教师的教学水平。
“借趣引流”可以从作文的几个方面入手,比如命题、构思立意、语言等方面。
先谈谈命题。许多中学生爱用流行歌曲的歌名或精彩歌词来做题目,其中有许多文题活泼清新,富有时代气息,能引发学生兴趣,激起感情波澜,往往文章也写得富有情趣,如《让世界充满爱》、《爱的奉献》、《跟往事干杯》、《潇洒地走》、《沉默是金》、《平平淡淡才是真》、《是否我们真的一无所有》等等。就以《是否我们真的一无所有》为例,这是个较吸引学生的文题,它可以调动起学生的兴趣,引起学生的积极思考,思路一打开,就有文章可做了。部分同学能联系现实生活,针对某些社会现象,谈人生价值,谈理想追求,写出一些针砭时弊、醒人耳目、颇有份量的作文来。
语文教师有时也不妨有意识地选用歌名歌词来命题,调动学生的兴趣因素和情感因素。如下面两组命题,左边一组比右边一组更具流行色彩和个性,自然更受中学生青睐。
《小小的我》—《向你介绍我》
《过去未来共斟酌》—《新学年抒怀》
《外面的世界很无奈—面对出国潮的思考》—《出国潮小议》
流行歌曲在构思立意方面对中学生作文也能产生某些启发。不少优秀的流行歌曲寓意深刻独到、启人深思。学生受其启迪,产生某些心领神会般的触动和感悟,就能写出好文章来。如一首《信念是扬起的风帆》,歌词是这样的:
“我是腊月盛开的梅花,悄悄地散发温馨的清香,让你忘却冬日的漫长,给你带来春天的希望。我是三月飘洒的细雨,轻轻地落入寂寞的心房,化开你那悠悠的惆怅,唤起你对未来无限的向往。信念是一张扬起的风帆,会带你乘风破浪去远航,理想是一轮火红的太阳,会在你胸中燃烧力量……”
这是一首充满寓意、催人奋发向上的歌曲。在写作文时,有的学生在文章的构思立意及精神风貌方面深受其影响,文中洋溢着自信、热情和积极向上的朝气与活力。一位学生以《请把你的微笑留下》为题,表达了这样的主旨:微笑是一种力量,它可以化干戈为玉帛,化乖戾为祥和。它也可以使人和人之间变得更友善,使世界变得更温馨。该学生的文章受歌曲《歌声与微笑》的影响十分明显。
另外,许多流行歌曲歌词凝炼精美,闪耀着哲理的光辉,有些已成为警句,对此,应当鼓励学生吸收运用。如果运用得恰到好处,还能大大提高文章的感情浓度,增添文彩。
例如,毕业在即,出一个《惜别》的文题,许多学生在表达同学之间的深厚友谊和毕业时的依依惜别与祝福时,能立刻联想起许多的歌词来,并将其运用于作文中,颇有一番匠心。吴奇隆《一天一天等下去》:……总是离别之后,才想再回来,总是在失去之后,才想再拥有;姜育恒《再回首》:再回首,背影已远走,再回首,泪眼朦胧,留下你的祝福,寒夜温暖我,不管明天要面对多少伤痛和迷惑;张学友《祝福》:……伤留别,离别虽然在眼前,说再见,再见不会太遥远……若有缘,有缘就能期待明天,你我重逢在灿烂的季节……愿心中永远留着笑容,伴你走过每一个春夏秋冬。乍一看,这些歌词似乎给人以“强说愁”之感,但若运用得比较恰合主题、恰合环境和语境的话,它们的感染力量不可低估。由此可见,学唱一些优秀的流行歌曲,能增加学生头脑中语言的储藏量,提高遣词造句的能力。学以致用,无疑对写作文极有帮助。
总而言之,音乐与语文教学确实有着难以割舍的联系,将音乐运用于中学语文教学之中,是一种极具探索意义的尝试,它充分利用两者之间的联系,挖掘两者结合所产生的最大潜能,无疑极有利于提高语文教学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