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宇迪
摘要:本研究基于Greenwald的内隐联想测验理论,旨在研究大学生对残疾人的消极内隐态度。本实验研究随机抽取56位大学生,通过E-Prime1.1软件,根据内隐联想测验的基本原理,设计内隐联想测验对大学生对残疾人的消极内隐态度进行测量。研究表明:(1)大学生对于残疾人的消极内隐态度的确存在;(2)性别、生源地因素并未显著影响大学生对残疾人的消极内隐态度;(3)是否接触过残疾人因素是否影响大学生对残疾人的消极内隐态度,仍存在分歧和疑问,还有待进一步研究。研究有助于大学生意识到自身对残疾人的消极内隐态度,同时也为消除这种消极内隐态度提供了理论前提。
关键词:消极内隐态度;内隐联想测验;残疾人;大学生
1.引言
生活中,我们常常面对着如何看待和如何对待残疾人的问题。随着社会经济、科技的发展,残疾人问题也不仅仅是生理性的问题,它逐渐显示出其社会性的一面。残疾人群体生活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体会着与非残疾人之间微妙的差异和阻碍。
为了促进残疾人更好地融入社会,人们能更加平等地对待这样一个群体,首先应该让大众认识到他们对待残疾人的这样一种“消极态度”。态度分为外显态度和内隐态度。内隐态度是本人难以在意识中察觉、而时刻影响着其行为的一种态度。本研究着力于在假设存在这种消极内隐态度的条件下,进行验证性实验,继而针对这个问题提出一些建议。
2.文献综述
2.1残疾人的界定和我国残疾人研究的现状
根据我国的定义,残疾人是指在心理、生理、人体结构上,某种组织、功能丧失或者不正常,全部或者部分丧失以正常方式从事某种活动能力的人。至2010年,我国残疾人总数已达8052万人,涉及2.6亿家庭人口。关于对残疾人态度的研究,有外显态度和消极内隐态度两种研究。外显态度的研究室采用直接测量的方法。直接测量是被试知道自己的态度正在被测量,并在这样的情境中表达自己的态度。直接测量残疾人态度的研究成果中,已有信度、效度较高的量表,这些量表多为英文版翻译而成的。如:《残疾人态度量表》(Attitudes toward Disabled Person Scale, ATDP)、《残疾人互动量表》(Interaction with Disabled Person, IDP)、《公众对残疾人态度量表》(Scale of Attitudes Toward Disabled Persons, SADP)。间接测量是在被试不知道测量目的的条件下,做出一些反应,根据这些反应研究被试的真实态度。
2.2内隐联想测验
内隐联想测验(IAT)[1]是Greenwald等人在1998年提出的一种测量个体内隐态度的间接测量方法。它在概念词和属性词之间设置一种评价性联系,而这种联系可分为相容联结任务和不相容联结任务两种。相容联结任务是指,概念词和属性词之间的联系和被试的内隐态度是一致的,即被试认为它们之间有紧密而合理的联系;反之,不相容连接任务是指,这二者的联系与被试的内隐态度不一致,也即被试认为它们之间的联系不合理。当被试面对相容的概念词和属性词做辨别分类工作时,大脑会快速地进行自动化加工。这种自动化加工相对容易,被试的反应速度自然很快,所以反应时相对较短;当被试面对不相容的概念词和属性词做辨别分类工作时,大脑会出现认知冲突。这种自动化加工相对复杂,被试的反应速度自然较慢,所以反应时相对较长。通常,内隐态度的指标就是不相容联结反应与相容联结反应的反应时之差。
最初的内隐联想测验由五个阶段组成:概念词辨别阶段、属性词辨别阶段、相容联结任务阶段、相反概念词辨别阶段、不相容联结任务阶段。将被试在两种任务阶段的反应时做差值比较,就可以相应地反映该被试的消极内隐态度效应。
3.研究假设
国内关于残疾人的态度研究,多停留在外显态度上,内隐态度的研究较少,对这一问题存在着一定的疑问,因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1)大学生对残疾人群体的消极内隐态度确实存在;
(2)残疾人消极内隐态度在性别、生源地、是否接触残疾人维度上存在差异。
4.研究方法
4.1被试
武汉地区多所高校大学本科生62名,男29名,女33名,所有被试均自愿参加。所有被试均能熟练使用电脑,视力或矫正视力正常,无身体和精神方面的障碍,以前没有参加过类似的实验。
4.2实验设计
采用2×2×2的混合设计,自变量性质为:任务性质(相容联结任务、不相容联结任务),被试性别(男、女)和被试生源地。因变量为不同任务的平均反应时、IAT效应值。
6.讨论
6.1大学生对残疾人消极内隐态度的影响因素
在上文的研究中,IAT实验证明了大学生对残疾人群体的消极内隐态度的存在。
就性别和生源地这两个变量而言,它们没有对IAT效应这个因变量产生显著影响。这与研究者陈光华的研究结果一致。这可能是因为被试作为同一时代的大学生,虽然性别不同、来自不同的地方,但能汇集到一个地方接受大学教育,说明其受教育程度、水平相当。教育上的相似性,弥补了性别和生源地不同所造成的差异。
就是否接触过残疾人这个变量而言,本研究显示其没有对IAT效应这个因变量产生显著影响。本研究结果与过去相关研究在结果上有所出入,根据以往的偏见理论及相关研究,直接接触这一因素应该会影响人的内隐偏见及刻板印象。此处“大学生与残疾人是否接触”并未作出严格界限区分,可能被试理解为较浅层次的接触,如见过、说过话,这样的接触深入性不高,还不足以达到减轻偏见的程度,故这里所谓的“接触”与“未接触”差异不大。实际原因,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6.2大学生对残疾人消极内隐态度的成因的探讨
从以往的传播学的研究中不难发现,社会在提及残疾人时较多的存在一些“负面词汇”的使用,如“瞎子、聋子、痴呆”等。这是很可能是造成对残疾人群体消极内隐态度的原因之一。这些不礼貌的称呼表现了人们在一定程度上的忽视和歧视,也容易影响听到这些称呼的人,是他们更容易产生消极内隐态度。根据“社会环境影响理论”,这些不恰当的称呼可以看作是普通人对“残疾人”群体的群体接触的缺乏,在社会传播中,受到他人或隐或显的负面影响,并在记忆时为了减少长时记忆的记忆负担而简化到以负面信息为主。对此,有社会人士甚至提出,应该取消“残疾人”这一带有感情色彩的称谓,改用“残障人士”或其它称谓。这一讨论还在进行之中。
6.3对消除大学生对残疾人消极内隐态度的建议
“社会偏见就是社会刻板印象,就是社会上对于某一类事物产生一种比较固定的看法,也是一种概括而笼统的看法”[4]。从这种对刻板印象的解释的观点来看,刻板印象在一定程度上带有偏见的成分。而本文研究的消极内隐态度带有很强的偏见性。偏见的消除主要包括社会化、提高教育水平、直接接触、自我检控等[5]。通过本文的研究,建议通过加强大学生对残疾人群体的了解与接触来减少并逐步消除大学生对残疾人的消极内隐态度。如,高校可以多组织学生到残障人士福利院做志愿者服务活动,或是到社区中为残障人士献爱心。
6.4存在的问题与残疾人消极内隐态度研究的展望
IAT实验基于被试的“概念网络模型”,认为被试更快的做出反应是由于负面词语与“残疾人”在“概念网络模型”上的空间结构接近而致,而终究这种空间结构的接近并不直接等于态度,这种接近也不一定是有内隐态度导致的,还有可能是刺激词汇的内容导致的。另外,还有可能是实验过程中,类别标签的突然改变,导致惯性思维受阻导致的。这些问题还有待进一步探讨。
本文自身的问题方面,被试样本仅仅局限于武汉市大学生,致使研究结论难以推广,在今后的研究中可以扩大样本的范围,研究结果的信服力可能更大。
关于残疾人消极内隐态度的进一步研究,可以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开展:(1)与残疾人心理健康关系十分紧密的自身消极态度的研究;(2)对残疾人消极态度的干预研究;(3)不同教育程度的大学生(本科生、研究生)对残疾人群体消极内隐态度的研究;(4)其他人群对残疾人群体消极内隐态度的研究。
[参考文献]
[1]Greenwald,A.G.McGhee,D.E.&Schwartz.J.L.K. Measuring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implicit cognition: The 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98,74(6):1464-1480
[2]兰继军. 北京、西安部分大学生对北京奥运会态度的研究. 陕西师范大学博士论文. 2008
[3]李梦丽. 中小学生数学消极内隐态度的发展研究. 天津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2007
[4]时蓉华. 现代社会心理学(修订版)[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5]侯玉波. 社会心理学北京[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湖北 武汉 430000)
6.3对消除大学生对残疾人消极内隐态度的建议
“社会偏见就是社会刻板印象,就是社会上对于某一类事物产生一种比较固定的看法,也是一种概括而笼统的看法”[4]。从这种对刻板印象的解释的观点来看,刻板印象在一定程度上带有偏见的成分。而本文研究的消极内隐态度带有很强的偏见性。偏见的消除主要包括社会化、提高教育水平、直接接触、自我检控等[5]。通过本文的研究,建议通过加强大学生对残疾人群体的了解与接触来减少并逐步消除大学生对残疾人的消极内隐态度。如,高校可以多组织学生到残障人士福利院做志愿者服务活动,或是到社区中为残障人士献爱心。
6.4存在的问题与残疾人消极内隐态度研究的展望
IAT实验基于被试的“概念网络模型”,认为被试更快的做出反应是由于负面词语与“残疾人”在“概念网络模型”上的空间结构接近而致,而终究这种空间结构的接近并不直接等于态度,这种接近也不一定是有内隐态度导致的,还有可能是刺激词汇的内容导致的。另外,还有可能是实验过程中,类别标签的突然改变,导致惯性思维受阻导致的。这些问题还有待进一步探讨。
本文自身的问题方面,被试样本仅仅局限于武汉市大学生,致使研究结论难以推广,在今后的研究中可以扩大样本的范围,研究结果的信服力可能更大。
关于残疾人消极内隐态度的进一步研究,可以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开展:(1)与残疾人心理健康关系十分紧密的自身消极态度的研究;(2)对残疾人消极态度的干预研究;(3)不同教育程度的大学生(本科生、研究生)对残疾人群体消极内隐态度的研究;(4)其他人群对残疾人群体消极内隐态度的研究。
[参考文献]
[1]Greenwald,A.G.McGhee,D.E.&Schwartz.J.L.K. Measuring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implicit cognition: The 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98,74(6):1464-1480
[2]兰继军. 北京、西安部分大学生对北京奥运会态度的研究. 陕西师范大学博士论文. 2008
[3]李梦丽. 中小学生数学消极内隐态度的发展研究. 天津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2007
[4]时蓉华. 现代社会心理学(修订版)[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5]侯玉波. 社会心理学北京[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湖北 武汉 430000)
6.3对消除大学生对残疾人消极内隐态度的建议
“社会偏见就是社会刻板印象,就是社会上对于某一类事物产生一种比较固定的看法,也是一种概括而笼统的看法”[4]。从这种对刻板印象的解释的观点来看,刻板印象在一定程度上带有偏见的成分。而本文研究的消极内隐态度带有很强的偏见性。偏见的消除主要包括社会化、提高教育水平、直接接触、自我检控等[5]。通过本文的研究,建议通过加强大学生对残疾人群体的了解与接触来减少并逐步消除大学生对残疾人的消极内隐态度。如,高校可以多组织学生到残障人士福利院做志愿者服务活动,或是到社区中为残障人士献爱心。
6.4存在的问题与残疾人消极内隐态度研究的展望
IAT实验基于被试的“概念网络模型”,认为被试更快的做出反应是由于负面词语与“残疾人”在“概念网络模型”上的空间结构接近而致,而终究这种空间结构的接近并不直接等于态度,这种接近也不一定是有内隐态度导致的,还有可能是刺激词汇的内容导致的。另外,还有可能是实验过程中,类别标签的突然改变,导致惯性思维受阻导致的。这些问题还有待进一步探讨。
本文自身的问题方面,被试样本仅仅局限于武汉市大学生,致使研究结论难以推广,在今后的研究中可以扩大样本的范围,研究结果的信服力可能更大。
关于残疾人消极内隐态度的进一步研究,可以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开展:(1)与残疾人心理健康关系十分紧密的自身消极态度的研究;(2)对残疾人消极态度的干预研究;(3)不同教育程度的大学生(本科生、研究生)对残疾人群体消极内隐态度的研究;(4)其他人群对残疾人群体消极内隐态度的研究。
[参考文献]
[1]Greenwald,A.G.McGhee,D.E.&Schwartz.J.L.K. Measuring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implicit cognition: The 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98,74(6):1464-1480
[2]兰继军. 北京、西安部分大学生对北京奥运会态度的研究. 陕西师范大学博士论文. 2008
[3]李梦丽. 中小学生数学消极内隐态度的发展研究. 天津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2007
[4]时蓉华. 现代社会心理学(修订版)[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5]侯玉波. 社会心理学北京[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湖北 武汉 43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