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影响机制研究

2014-11-23 02:39杨增旭博士胡应得枣庄学院山东枣庄7760浙江工业大学杭州3003
商业经济研究 2014年27期
关键词:生产性劳动力服务业

■杨增旭 博士 胡应得(、枣庄学院 山东枣庄 7760 、浙江工业大学 杭州 3003)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一)理论分析框架

当前有关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研究表明,生产性服务由“内部化”向“外部化”演进规律和专业化分工理论是分析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两个重要理论。

生产性服务由“内部化”向“外部化”演进规律最早是由Ochel etal.(1987)、格鲁伯(1989)提出的,主要是指随着经济发展和市场体制的完善,经济组织会更倾向于通过“外部化”市场获取所需的生产性服务而不是由“内部化”自身来提供,其原因在于经济组织对一项生产性服务是选择“内部化”还是“外部化”取决于两者成本的对比,经济发展和市场体制完善使得“外部化”成本低于“内部化”成本,促使经济组织选择从外部市场购买生产性服务。

专业化分工理论秉承于亚当·斯密的观点,即分工和专业化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关键性因素。杨格(1928)进一步的研究表明,促进产业间专业化分工需要发展间接或迂回生产方式,杨小凯(2003)基于新兴古典经济学理论的分析也表明,经济体专业化水平越高,越需要外部的迂回生产方式,即从外部市场购买生产性服务。这些理论为本文分析农村劳动力流转对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影响机制提供了重要启示。

(二)研究假设

1.农村劳动力转移与生产性服务由“内部化”向“外部化”演进规律。一般认为,农户的生产决策是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在传统农业中,农户自给自足,农业生产全过程主要是由农户完成的;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程中,城乡收入差距促使农户家庭为增加非农业收入、获取更大的收益而在农业和非农业生产之间重新配置劳动力,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使得农户完成全部农业生产过程的组织管理成本越来越高,同时,市场机制不断完善降低了外部化的生产费用与交易费用。当农户完成某些农业生产环节的“内部化”成本大于“外部化”成本时,农户就会将这些生产环节交给农户家庭以外的服务组织完成。即,农村劳动力转移因农户非农业收入的提高而增加了农户对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需求。因此,本文提出以下研究假设:

假设1:农户非农业收入增长与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具有同方向变化关系。

2.农业劳动力流动与生产专业化分工。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加快,我国农业生产经营者因农业劳动力流动而逐渐分化为传统农户、专业型农户、半工半农型农户和非农农户等类型(黄祖辉、俞宁,2010)。推动半工半农型农户向专业型农户转变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专业化水平,从而推动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杨小凯(2003)对不同类型生产模式的经济体选择行为的研究表明,市场交易效率和劳动生产率越高是促进经济体采用专业化生产模式的重要原因。速水佑次郎等(2003)的研究表明,农业劳动生产率取决于土地产出率和土地劳动比。鉴于人力资本水平是报酬递增的源泉(舒尔茨,1999),较高的农业人力资本水平会提高农业的土地产出率。而土地劳动比实际上反映了农户耕地面积的变化。因此,本文提出以下两个研究假设:

假设2:农业劳动力人力资本水平与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呈现同方向变化关系。

假设3:农户耕地面积与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呈同方向变化关系。

3.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市场交易效率。以上的分析还表明,提高市场交易效率有利于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城镇化是指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而从事非农业生产活动的过程(郝爱民,2013),城镇自身拥有便捷的交通、通讯和信息网络条件,推进城镇化的进程可以把分散、封闭的农村市场纳入到以城市为中心的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中,这不仅有利于实现农业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还可以使农户能够方便地获得农业生产技术、市场的信息与服务,从而提高市场交易效率。因此,本文提出以下研究假设:

表1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表2 劳动力流动对农业生产性服务影响估计结果

假设4:城镇化的发展与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具有同方向关系。

变量设定和模型选择

(一)变量设定

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衡量指标的选择因数据来源的不同而不同。以投入产出表数据进行的研究通常采用生产性服务投入率指标,即生产性服务投入占全部投入的比重(汪建丰、刘俊威,2011;韩坚、尹国俊,2006),而采用时间序列数据或者面板数据进行的研究通常以生产性服务投入量占经济总产出的比重作为替代变量(王辉,20410;程大中,2008)。鉴于本文采用面板数据,因此,本文选择农业生产性服务支出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即农林牧渔业中农业生产性服务的中间投入率作为农业生产性服务发展水平的衡量指标。

农户非农业收入。借鉴王波等(2012)的研究,本文以各省农村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表示农户非农业收入,并利用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进行平减。

农户耕地面积。本文以户均耕地面积,即各省农业耕地面积与各省农村农户数的比值表示。

农业劳动力人力资本水平。本文中农业劳动力人力资本水平的测算参照李谷成(2009)的研究,以人力资本扩展型劳动力变量Hi度量农业劳动力人力资本水平。其基本思路是:假定一省内部农业人力资本扩展型劳动力Hi表示为:示接受Ei年正规教育劳动力的生产效率;eΦ(Ei)表示教育收益率,是指多接受一年正规教育使劳动者生产效率提高的比例;Li表示农林牧渔总劳动力数量。农村居民受教育程度在统计上划分为文盲及半文盲、小学、初中、高中、中专、大专及以上六类,相应的受教育年数为0年、6年、9年、12年、12年和15.5年,根据相关研究确定教育年数在0-6年间的教育收益率为0.18,6-12年间为0.134,12年以上为0.151。据此计算出各省区农业劳动力平均人力资本水平。

城镇化水平。本文以各省城镇常驻人口数量占各省全部人口总量的比值来衡量城镇化水平。

各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

本文各变量的原始数据来源于1996-2010年的《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和《新中国60年统计资料汇编》。鉴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农村劳动力工资收入快速增长的事实,以及2010年以后《中国农村统计年鉴》不再提供分省的农业生产性服务投入量数据,本文实证分析的时间范围选择为1996-2010年。由于在此期间,西藏和重庆的数据存在较多的缺失,因此,在本文所采用的省级面板数据中未包括重庆和西藏的数据。

(二)模型选择

本文采用以下的面板数据模型来分析劳动力流动对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影响:

其中,i代表截面单位(各省级单位),t代表不同的时期。a1为截距项,bi为待估计参数向量。因变量Y为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水平;解释变量X1表示农户非农业收入,X2表示农户耕地面积,X3表示农业劳动力的人力资本水平,X4表示城镇化水平。ε为模型误差项。

计量结果及分析

(一)计量结果分析

本研究计量分析采用stata12统计软件。混合回归模型和固定效应模型的比较表明,本研究采用固定效应模型显著优于混合回归模型;固定效应模型和随机效应模型比较的Hausman检验的p值为0.5832,这表明,本研究采用随机效应模型显著优于固定效应模型。因此,本研究选择随机效应模型。为保证回归结果的稳健性,随机效应模型采用了聚类稳健性标准差,同时采用FGLS和MLS两种方法进行随机效应模型研究。具体结果如表2所示。

从模型估计结果来看,随机效应模型(FGLS)的Wald chi2(5)值为64.99,总体显著性水平为0.0000,随机效应模型(MLS)的LR chi2(5)值为209.83,总体显著性水平为0.0000,这说明随机效应模型总体拟合效果较好。各解释变量的计量结果具体分析如下:

首先,农户非农业收入在1%显著水平上与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具有正向关系,这与假设1具有一致性。农业机械化服务是农业生产性服务的重要内容,王波(2012)针对农村居民非农业收入对农户采用农业机械决策的影响因素分析也证实了这一点。这说明,农村劳动力转移通过增加农户非农业收入可以促进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同时,农户非农业收入的平方在1%显著水平上与农业生产性服务发展水平具有反向关系,即,农户非农业收入的增长从长期来看无法促进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导致这一结果可能的原因,一是农户非农业收入水平的增长隐含着农户从以农业为主的兼业经营向以非农业为主的兼业经营的转变,当农户非农业收入成为农户收入的主要来源时,农户会将更多的资源投入到非农业生产,可能不会继续增加农业生产性服务的支出;二是农户因其劳动力大量向非农业转移会产生雇工需求,当农业雇工工资因农村劳动力的非农业工资水平上升而上升时(陈会广,2010),农户家庭为保持正常的农业收益也可能不会继续增加农业生产性服务的支出。

其次,农村劳动力人力资本水平在5%的显著水平上与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具有正向关系。这说明,农村劳动力人力资本水平的提高有利于促进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这与假设2具有一致性。

再次,农户耕地面积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与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具有正向关系。这说明,农户耕地面积的增加有利于促进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这与假设3具有一致性。

最后,城镇化水平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上与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具有正向关系。这说明城镇化水平的提高有利于促进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这与假设4具有一致性。

(二)进一步的讨论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规模不断扩大,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显示,其数量从1990年“四普”时的4241.86万人增加到2010年“六普”时的15339.69万人。大量农村劳动力转移一方面降低了农业劳动力的人力资本水平,这是因为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年龄分布主要集中在15-49岁,同时,这个年龄段的农村劳动力的受教育水平也是相对较高的(见表3);另一方面是并没有因此出现农地的大规模流转,2008年17省农村调研数据表明(叶剑平等,2010),69.5%的样本农户未进行土地流转,且农地流转中79.2%发生在本村,这可能与我国农村劳动力非农化成本高、农地的非生产性效益大和农地流转成本高有关(钱忠好,2008)。

由此表明,农村劳动力大量向城镇和第二、三产业转移降低了农村劳动力的人力资本水平,以及并未因此形成农地较大规模流转,农户仍然以小规模的经营为主,这些显然抑制了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

表3 农村劳动力流动年龄和受教育水平特征 (单位:%)

结论与启示

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对于推动我国农业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根据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相关理论,从理论上分析了农业劳动力非农化转移对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影响机制,并利用1996-2010年的省级面板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农户非农业收入、人力资本水平、农户耕地面积和城镇化水平与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具有同方向变化关系,但从长期趋势上,农户非农收入的增加并不能促进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因农户非农业收入的增加和城镇化水平提高而促进了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但是进一步分析表明,农村劳动力转移因降低了农村劳动力人力资本水平和并未提高农户经营规模而不利于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

本研究具有以下政策启示:一是我国十八届三中全会确定的有关促进农地流转的政策措施,例如,“赋予农民对承包地占有、使用、收益、流转及承包经营权抵押、担保权能,允许农民以承包经营权入股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等政策,因可以提升农业生产的专业化水平,而有利于推动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二是向农村劳动力提供农业技术培训服务因可以提升农村劳动力人力资本水平而有利于推动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三是加快小城镇建设,提升我国城镇化水平因可以提高市场交易效率而有利于推动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

1.庄丽娟,贺梅英,张杰.农业生产性服务需求意愿及影响因素分析—以广东省450户荔枝生产者的调查为例[J].中国农村经济,2011(3)

2.姜长云.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模式、机制与政策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11(51)

3.王辉.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研究[J].经济论坛,2010(11)

4.王波,李伟.我国农业机械化演进轨迹与或然走向[J].改革,2012(5)

5.纪月清,王亚楠,钟甫宁.我国农户农机需求及其结构研究—基于省级层面数据的探讨.农业技术经济,2013(7)

6.汪建丰,刘俊威.中国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差距研究—基于投入产出表的实证分析[J].经济学家,2011(11)

7.杜志雄.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瓶颈约束:豫省例证与政策选择[J].东岳论丛,2013,34(1)

8.姜长云.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模式、启示与政策建议[J].宏观经济研究,2011(3)

9.张振刚,陈志明,林春培.农业生产性服务业模式研究—以广东农业专业镇为例[J].农业经济问题,2011(9)

10.郝爱民.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对农业的影响—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研究[J].财贸经济,2011(7)

11.鲁钊阳.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J].南京社会科学,2013(2)

12.程大中.中国生产性服务业的水平、结构及影响—基于投入-产出法的国际比较[J].经济研究,2008(1)

13.Ochel,W.and Wegner,M..Service Economy in Europe: Opportunities for Growth[M].Westview Press,1987

14.格鲁伯,沃克.服务业的增长:原因与影响(中译本)[M].上海三联书店,1993

15.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研究[M].商务印书馆,1997

16.阿林·杨格.报酬递增与经济进步[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1996(2)

17.杨小凯.经济学:新兴古典与新古典框架[M].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18.黄祖辉,俞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现状、约束与发展思路—以浙江省为例的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10(10)

19.[日]速水佑次郎,神门善久.农业经济论[M].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20.舒尔茨.改造传统农业(中译本)[M].商务印书馆,1999

21.郝爱民.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对农业的外溢效应与条件研究[J].南方经济,2013(5)

22.韩坚,尹国俊.农业生产性服务业: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新途径[J].学术交流,2006(11)

23.李谷成.人力资本与中国区域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基于DEA视角的实证分析[J].财经研究,2009,35(8)

24.陈会广.农民家庭内部分工及其专业化演进对农村土地制度变迁的影响研究[M].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25.叶剑平,丰雷,蒋妍等.2008年中国农村土地使用权调查研究— 17省份调查结果及政策建议[J].管理世界,2010(1)

26.钱忠好.非农就业是否必然导致农地流转—基于家庭内部分工的理论分析及其对中国农户兼业化的解释[J].中国农村经济,2008(10)

猜你喜欢
生产性劳动力服务业
2020年河南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5.81万人
广东:实现贫困劳动力未就业动态清零
少数民族传统医药知识生产性保护研究
煤矿工人生产性粉尘对身体健康影响的研究
基于生态的京津冀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探讨
新媒体时代的生产性受众浅析
相对剥夺对农村劳动力迁移的影响
中介服务业
服务业集聚区
独联体各国的劳动力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