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
国家课程改革的基本思想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关心学生需要,以改变学生学习方式为落脚点,强调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要联系学生实际生活。结合教学实际,浅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老师要注意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信心和运用数学知识的意识,让学生体验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数学课程标准》十分重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道出了数学教学的生活性,揭示了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关系。小学教学生活化是小学教育研究者和教学论研究者等共同关注的一个重要领域,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是小学教学生活化在小学数学领域的应用。在国外,1692年英国的洛克在《教育漫话》中简单谈了各学科教学法的要点,其中指出算术在生活与工作的各个部分的用途都很普遍。1953年,前苏联的普乔柯在其主编的《小学算术教学法》中提出了数学教学与生活的联系。在我国,早在20世纪30年代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就提出了著名的生活教育理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小学实践经验和在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依据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三大原理,结合新课标的理念,教师联系生活进行数学教学时必须做到:(1)生活即数学;(2)社会即数学课堂。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让数学教学走进学生生活,在生活中寻找数学,用数学解决生活问题,让学生在“做”中发现、“做”中感悟。让数学生活化,生活数学化。
一、教学内容生活化
1.数学教材标题新颖有趣,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在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第七章里,出现了“生活中的负数”直接把数学和生活连在了一起;第六册的“用哪种地砖比较便宜”是学生小学时碰到过但始终没得到解决的问题,单单题目就引起了大家的好奇心,使得原本枯操的数学课本增添了不少的诱惑;出现了设问式标题,如“铅笔有多长”“一千米有多长”“有几枝铅笔”“有几棵树”“月球上有水吗”“一定能摸到红球吗”“游戏公平吗”等,也是新教材的一个特点。这类富有诱惑性的问题,很容易引导学生自己主动去探索,以满足自己膨胀的好奇心,甚至带着怀疑的态度去看:“数学真的能解决这些问题吗?”这也在很大程度上激起了学生学习数学的欲望。
2.教材内容丰富多彩,人情味十足。传统的数学教材都是对知识点进行一系列的讲解,内容与生活存在一定的脱节,造成很多学生“数学枯燥,数学难学”的心理负担。而新课标下的新教材在这方面作了很好的调整,像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的“小数的初步认识”这一章,本来这一章是学生比较难掌握的内容,里面涉及到的应用题更是数学里的老大难问题。教材从“买文具”“货比三家”“买书”“森林旅游”“体育中的数学”这几个学生熟悉的方面去引导,不仅对小数进行了巩固,又插入应用题,弱化了学生害怕应用题的心理。
二、教学方法生活化
从教学手段看,要重视观察和实验教学,让学生在充分参与教学活动中,经历观察、实验、猜想、推理、证明等活动,发现知识的特征和与其他知识的关系。尽量地使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增加教学的现代气息,使他们感受到现代科技成果对教学的促进作用。学生对几何图形很难区别,我们在教学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认识时,就可以先用投影片出示平时见到的桌子、书、红领巾、皮球等实物,然后抽去实物,留下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等几何图形,让学生发现这些图形原来就在我们的身边,无形中使学生产生了学习的动力。
三、教学情境生活化
1.还原“生活经历”。有些教学内容是抽象、概括的,教师可创造问题情境,使抽象的数学问题具体化。如有些学生对“185-98=185-100+2”中先减100再加2难以理解。我让他们联系买东西找零钱的现象解释:爸爸带了185元钱,到商场买了一条98元的裤子,他给营业员一张100元的钞票(185元减去100元),找回2元(加上2元),找回的2元是多付的部分。类似地,把减98看做减100,多减了2,因此应该再加上2。这样,抽象的运算获得了具体经验的支持,学生轻松地理解和掌握了简便运算。
2.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内容和学生生活背景越接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可能性就越大。教师既要明确教材的知识点,又要挖掘生活素材,寻找联系数学知识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的切入点,使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等数学活动。如在教学五年级下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时,我利用电脑课件创设生活情境:明天是小明的生日,小芳和小林买了一个长方体的生日礼盒,想把礼物包装得漂漂亮亮的,可又不知道要买多少包装纸才既够包装又不浪费。你们能帮小芳和小林算一算吗?看了这个情境,学生跃跃欲试,可一时又想不出办法。教师问:“需要多少包装纸与长方体的什么有关?怎样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这样把数学知识与生活密切联系起来,激活了学生的探究欲望。
四、教学评价要生活化
为加强数学教学生活化问题的指引,在新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以及统一考试命题时突出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引导教师在平日教学中加强生活化问题的学习。如在学生学习10以内数的认识后,设计这样的试题:(1)我今年( )岁;(2)爸爸或妈妈的电话号码是( )。使学生领悟出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道理,增强学习兴趣。
五、教师的教育意识要生活化
在教育意识中要注意生活,联系实际,重视学生直接经验的获取,教学内容生活化,使教学回归实践,回归生活;同时发展学生非智力因素,培养学生爱学的情感、顽强的意志、健全的人格(有助于预防自杀和网瘾)、良好的行为和习惯(如学习习惯)以及科学地用眼和用脑,防止数学学习异化成为机械的验算,非智力因素比智力因素更有利于学生未来生活和工作的成功。
总而言之,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让学生的生活走进我们的数学课堂,既有利于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又有利于知识的学习、能力的提高和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只要我们能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从他们的生活实际出发,在数学和生活之间架起桥梁,学生就一定会亲近数学,运用数学的意识就会不断增强,从而达到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温从虎.小学课堂教学生活化的探究[J].小学教学参考,2006,(5):8-9.
[2]吴小燕.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探索[J].上海教育科研,2005,(12):62-64.
[3]国家数学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4]吕秀俊.对新课标下小学数学生活化的探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6,(6):224-226.
[5]许万明.创设生活情境,探究数学知识[J].云南教育基础教育,2005,(1、2):29-30.
[6]周建文.小学数学建构性学习的特征及教学策略[J].广西教育,2005,(10):13-14.
[7]潘志刚.强化开放性问题探索,培养自主学习能力[J].宁夏教育,2002,(6):40-4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