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入教学,不应只是教师的独角戏

2014-11-22 22:41徐建华徐江
启迪·教育教学 2014年11期
关键词:风叶电扇双通道

徐建华 徐江

一、问题与分析

(一)精彩导入,有效课堂的起点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课堂导入是否合理。精彩的导入就像一块无形的磁铁,在开场的短短几分钟中之内,竭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情绪,打动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为课程顺利实施营造良好的开端。借用苏科物理九年级下《电磁感应》一节集体研课,我们对导入教学进行了研究。

(二)教材分析,怎样导入更出彩

在前面的课程中,学生学习了奥斯特实验,已经掌握电可以产生磁场的现象。通过逆向思维,提出磁场是否可以产生电流的问题,应该在情理之中。这样的问题直接作为课题导入,似乎比较单调,不足以吊起学生的胃口,激发他们探究的热情。苏科教科在提出“磁能生电吗?”问题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个活动。方案如下(1)观察微型电扇的结构;(2)观察旋转叶片时,接在微型电扇的插头处的二极管发光的现象;(3)用手捏住插头两极,旋转叶片,感觉发麻。我们认为这个方案,不仅可以让学生观察到感应电流,还能体验到感应电流,非常好的说明了问题,充满了乐趣。基于此,我们决定教学中以此实验作为导入,并进行了以下的教学实践研究。

二、优化与突破

(一)《电磁感应》导入教学实施与分析(第一次教学)

【第一次教学实录】

师:老师带来一样好东西?大家看是什么?

生:电扇。

师:大家见过电扇内部的结构吗?

生:没有。

教师展示了电扇内部图片,学生看到了磁体和线圈。

师:电扇除了吹风,还能做什么?

学生迷惑。

师:大家看,我这里有一个小灯接在插头上,当我转动风叶,会有什么现象呢?

教师演示,学生观察。

生:灯亮了。

师:灯亮了,这说明什么?

生:有电流产生。

师:请一个同学用手捏住插头的两极,有什么感觉?

教师请讲台附近的一位学生,捏了一下。教师旋转风叶。

生:麻。

师:旋转电扇的风叶可以产生电流。这是什么原因呢?通过今天的学生我们就可以找到答案。(导入结束,进入新课学习。)

在课后的集体研讨中,听课老师都觉得这个演示实验现象很清楚,能较好地为本节课的教学做好铺垫。虽然教学现场,教师做,学生看;台上问,台下答,一派井然有序的样子。但大家总感觉好像缺少点什么。只觉得教师站在讲台前,与学生之间充满了距离。学生虽有好奇之心,却没有那种主动参与探究的热情。对,学生的热情没有点燃。这是问题所在!究其原因,教师在导入新课时,唱的是独角戏。学生没有真正参与进来,没有经历亲生体验,怎么会形成情绪高涨、智力振奋的状态,主动而积极的进入探究学习中去呢?

(二)《电磁感应》导入教学的优化与分析(第二次教学)

为此,我们提出了修改意见:设置悬念,增加互动,让学生参与实验,让导入成为师生共同体验、展示的舞台。对原来的教学设计做了如下处理: (1)邀请一位女同学上来摸一下微型吊扇的插头,教师询问学生感受。(2)再邀请一位男同学摸微型吊扇的插头,教师用手转动微型吊扇的叶子。教师询问学生感受。(3)教师将准备好的发光二极管接到电扇插头处,再次转动吊扇叶子,请学生观察现象。(4)观察吊扇机头的结构。

【第二次教学实录】

师:老师带来一样好东西?大家看是什么?

生:电扇。

师:电扇能做什么?

生:吹风。

师:还能做什么?

生:……

师:今天,老师要和同学们要用电扇做一件大家意想不到的事?(学生既疑惑又期待)

师:请一位女生上来摸一下电扇的插头。

师:手上有什么感觉吗?

女生:没有什么感觉。

师:再请一位男生来试一下。

一位男生上台,用手摸了一下插头。

师:手上有什么感觉吗?

男生:没有。

教师用手由慢到快逐渐转动电扇的风叶,男生甩掉电扇插头,“啊”一声并跳了起来。

师:你怎么了?

男生:麻,有电?

师:大家猜一猜,刚才的这位同学为什么有这样大的反应呢?

底下学生一下子兴奋起来,七嘴八舌猜测起来。大家一致认为是触电了。

师:转动风叶电扇真的会产生电吗?大家睁大眼睛好好看下。老师现在要在插头上接上一个发光二极管。

学生聚精会神的观察,教师接上发光二极管,然后转动电扇叶子。

学生异口同声:灯亮了。

师:灯亮了,这说明什么?

生:有电流产生。

师:转动的电扇的风叶为什么能产生电流呢?让我们打开电扇的机头来观察一下。

学生看到线圈以及磁体。

生:下面,我们一起进行探究,揭开电扇发电的奥秘,好不好?(导入结束,进入新课教学。)

第二次教学导入过程中,整个现场的气氛都很浓厚。尤其是那位参与实验的男同学扔掉插头,又叫又跳的夸张场面一下子激发了全体学生的兴趣,点燃了学生探究事物真相的热情。

三、变化与反思

(一)优化:导入教学小改进,带来课堂大变化

两次教学导入的内容并没有发生多大的改变。不同之处在于形式发生了变化。第一次的导入教学,教师完全是一个人在唱独角戏,学生都成为了观众,探究的奥秘只有老师自己能体会,学生更多的是在看热闹。而第二次教学时,教师把课堂还给了学生,让学生站上了讲台,实验是师生共同完成的,特别是学生通过亲身体验中发现了问题,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为什么如此小的改动,带来的效果有如此大的差别呢?endprint

1.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课堂是学生的,当我们把权利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人,课堂才会显示生机勃勃,学生的智慧才能得到充分地激发。新课程的实施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教学实施方式上,应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勇于实验,勤于思考。第一次导入教学中,教师更多的关注了实验本身、知识本身;第二次导入教学,教师更多的关注了学生、学生的感受。通过学生两次上台摸插头,让学生感觉到电的产生;通过转动电扇的风叶使发光二极管发光,让学生看到电产生的现象,证实了学生的猜想。教学的每一步设计,都是为了学生的体验。为了学生、为学生而做,学生成为课堂上的主角,凸显了学生的主体。

2.符合学生爱玩的心理特点

玩是孩子的天性,玩性伴随着孩子快乐地成长,同时,玩也给孩子带来无穷的乐趣。如果在课堂教学中把“玩”引入课堂,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不但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时效性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还可以在“玩”的氛围中给学生充分的活动空间,在欢快、和谐的课堂氛围中愉悦地掌握知识、发展学生能力。

有关中学生心里学发展的研究揭示,中学生的心理水平特别是思维水平处于经验型向理论型过渡阶段。初中生的思维很大程度上属于经验型,他们往往要借助生活中亲身的感受、实践的直接认识及习惯观念等进行思维活动。第二次的导入教学,教师让学生一起上台“玩”,让不同的学生来“玩”,“玩”出了不同的个人感受,进而引发了全体学生大讨论,最后发现了电磁感应的现象。师生共同“玩”的设计,既符合了初中学生爱玩的天性,又符合初中学生心理发展特性。这也是第二次导入教学成功的原因之一。

3.构筑了师生情感交流的双通道

亲其师,信其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情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因素。有一项实验结果表明,在学生所认为的好老师的特征中,有51.2%的学生认为教师应该是情感性的,在认知结构不断形成过程中,必须要有师生在情感上的相互作用。师生之间良好的情感,能够促进学生积极情绪的产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会使教学过程更加有效。

有经验的教师,在上课之前都要和学生寒暄客套一下。目的就是要拉近师生之间的关系,建立能和学生对话的双通道,这对教学的顺利实施非常重要。导入作为教学的开端,是师生建立情感沟通的重要环节。本例的第一次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方式仅仅是教师做,学生看;教师台上问,学生台下齐答,这样的交流仅仅停留在知识的层面,缺少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在后面的教学中,课堂气氛始终不活跃。其中的原因,可能就是导入环节中,师生的情感沟通的双通道没有真正建立起来。而,第二次教学中,师生共玩“玩”,不仅“玩”出了知识,更重要的是“玩”出了情感。学生在整节课都很积极地回应着教师,教学气氛一度高涨。这也印证了师生之间建立情感交流双通道的重要性。

(二)转变:从“教师独角戏”到“师生一台戏”

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在论及和谐、融洽的课堂气氛时曾说:“如果教师不去设法在学生身上形成这种情绪高涨、智力振奋的内部状态,那么只是只能引起一种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只会带来疲劳。”教学导入不仅在内容上要为新授课的内容做好铺垫,更重要的要是提升学生激昂的学习热情,形成师生交流的双通道,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一旦学生对概念、思想等产生了兴趣,就会自觉进入自学探究阶段,由此促使他在研究中学、思、疑、问、解等,从而避免了传统教学中教师教的辛苦,学生学得被动的格局。

《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人。”导入教学,不是教师的独角戏,让学生一起参与,师生同唱一台戏,岂不快哉!

参考文献:

朱铁成.中学物理教学案例研究与分析[M].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

(本文为苏州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立项课题《农村初中“以学论教 ”课例研究》阶段性成果)endprint

猜你喜欢
风叶电扇双通道
近端胃切除双通道重建及全胃切除术用于胃上部癌根治术的疗效
拿错电扇
老树当风叶有声
激光透射焊接技术在塑料离心风叶焊接中的应用
焊接式轴流风叶的制程与工艺装备保障
基于软PLC的离心风叶激光焊接机控制系统
采用6.25mm×6.25mm×1.8mm LGA封装的双通道2.5A、单通道5A超薄微型模块稳压器
分类高考能否打通“双通道”
河北石家庄至太原将有高速双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