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白,让语文课堂更具张力

2014-11-22 22:40沈莉
启迪·教育教学 2014年11期
关键词:留白张力形式

沈莉

[摘 要]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堂教学应该注重人文性与工具性的有机整合,强调课文教学应该体现发展性与艺术性的合谐统一。课堂“留白”不仅在教学中有独特的艺术功效,同时也是符合新课标提倡下的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需求的。它能引领学生深入文本,咀嚼文句,领略文境,在吸收与运用之间搭起了一座智慧的阶梯,在理解与体验之间建立起了一座心灵的桥梁。

[关键词] 留白 艺术 形式 张力

著名特级教师洪宗礼先生曾说过:“教师应当在有限的空间与时间里,运用自己的教学艺术,去发展学生无限的思考力,把学生引进积极的思考王国”。《新课标》也指出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课程体验、追求生命共同成长的过程。

然而,从以往的教学中,不难发现,我们总是一味的强调教案的周全和按既定目标实施过程的完美,课堂教学不断追求大容量、快节奏、高密度。其实这恰恰是一种不周全和不完美。这种做法无疑会在一定程度上抹杀了学生的个性化的思维和合理的审美趋向,不利于学生在反复涵咏之中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针对目前这样的教学现状,笔者认为:张力课堂,呼唤艺术留白。

一、“留白”的艺术特点

“留白”原是中国画的一个重要创作(构图)方法和理念,它的意思是计白当黑,可以收到虚实相映、形神兼备的艺术效果,能够创造出无画处皆成妙境的艺术境界。

正所谓“虚实相生”。书画中有“疏处可当走马,密处自不透风”之说;在音乐中也有休止符延音伸意之技法;文学作品中更有故意留白之构造。正是这些巧妙安排的空白托出实处的美伦美奂,更给欣赏者空灵松动的艺术享受。作为大艺术门类的教学艺术同样也需要留白这种独特的艺术处理手段,来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二、课堂“留白”的多种艺术形式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堂教学应该注重人文性与工具性的有机整合,体现发展性与艺术性的合谐统一。课堂留白能引领学生深入文本,咀嚼文句,领略文境,在吸收与运用之间搭起了一座智慧的阶梯,在理解与体验之间建立起了一座心灵的桥梁。

1.导入处留白——抛砖引玉

在导入新课后,恰当地运用“留白”,既能唤醒学生的问题意识,又能培养学生认真读书,勤于思考的学习品质。这正是“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所期达到的功效。

例如:《柳树醒了》是一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课文的题目散发着诗意,这是一首诗,又似一篇引人入胜的童话。刚出示课题时,也许很多学生对于柳树“醒”了很难理解,柳树怎么会醒呢?一般在我们学生的思维中只有动物会醒,人会醒,植物是不会醒的。这时,教者就让学生静静地欣赏一段有关春天的录像:柳树发芽了,小草绿了,小花都渐渐地绽放了,小鸟唧唧喳喳地叫了……在感受春天的气息中,让学生自己体会柳树“醒”了,大自然的变化。其实,这段录像的观看,就是“留白”艺术的运用,给学生足够的思维空间,同时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内容的欲望,为整堂课的教学奠定了基础。

2.过渡间留白——激趣探究

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讲过:“有经验的教师往往只是微微打开一扇通向一望无际的知识原野的窗子。”在课堂上,教学内容转换时,把某些知识有意识地留下不讲,给学生暂时性的知识“空白”,这会使学生迫不及待地到广阔的知识海洋中去寻找,去发现。

例如:我们四年级组翁老师在执教《永远的白衣战士》一课时,就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先揭题导入,奠定基调,接着马上话题一转,出示课文后面内容的句子:“叶欣的病情牵动了所有人的心。” “花圈如海,泪水如雨。”花时间让学生自读自悟,在学生已经基本读懂的情况下,启发学生质疑问难,此时,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一下子被调动了起来:“叶欣到底得了什么病?”“她只是一名普通的护士长,她的病情为什么会牵动所有人的心?”……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各个兴致勃勃,打算从文章里一探究竟。

3.质疑点留白——擦亮火花

孔子曰:“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人的思维往往是从问题开始的。质疑后的留白既是对问题的回顾归纳,又是连接学生现有发展水平与最近发展区之间空白地带的桥梁,从而激发学生探索新知的欲望。

我们组刘老师执教的《艾滋病小斗士》一课中就有几处精妙质疑后的留白。在引导学生自读课文第四小节后,刘教师就及时启发学生质疑:当养母带着恩科西到一家小学报名时,遭到了全校大多数老师、学生和家长的反对。如果你就是这所学校的老师,如果你是在这所小学读书的学生,又或者你就是一名学生的家长,在恩科西来这里报到读书时,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略停片刻之后。学生畅所欲言,纷纷站在不同角度进行评价。这里的留白既给学生留下了思维的时间,又给探究留下了无限的空间。它如同心湖上激荡起的涟漪,又如同珠落玉盘绵延的余响,给人余音袅袅,余意无穷的想象。

4.朗读中留白——且品且思

《语文课程标准》注重学生的自我朗读体验,倡导“四步读书法”,即要求读准、读畅、读情、读境。要想如此步步深入地读,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由浅入深地把握课文,就必须留给学生一片朗读的空间,实现学生自我与作者心灵交流,这样读出来的声音才不会空洞无物,矫揉造作。

例如:我在教学《林冲棒打洪教头》一课时,就十分重视指导学生通过朗读入情入境。特别是刚刚接触到洪教头时,文中有一句对他外貌的描写:“只见来人挺着胸脯,歪戴着头巾。”短短几个字却写出了洪教头傲慢无礼,目中无人的样子。那如何让学生也感悟到这点呢?首先,我让学生自己读读,品品这个人物。接着,抓住关键词读活人物,为此,我故意在朗读上留下几处空白,让学生补读,“只见来人( ),( )头巾”,“只见来人( )着胸脯,( )戴着头巾,” “啊呀!好一个( )的洪教头!”让学生通过朗读一步一步抓住并凸显关键词语,这个气势嚣张、傲慢无礼的洪教头一下子就跃然纸上。然后,我采取师生、生生比读的方式,看谁读得好,看谁读得像,谁能读出这位教头的自以为是,目中无人。最后全班一起加入自己的情感,把这位洪教头读活。像这样,在教学朗读的过程中,做到有意识地停顿,层层递进,在感受文本美的体验中,发挥自己的想象,让学生在语言文字的国度自由驰骋。

5.标点处留白——化静为动

《诺贝尔》一文的第八自然段,“近了!近了!火星已经接近炸药了!”人们慌忙赶来,齐声惊呼:“诺贝尔完了!诺贝尔完了!”这一节文字中,运用了许多的感叹号,这里的每处感叹号都值得学生去探究,从而更好地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标点符号是书面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文字粘连配合,成为文章不可缺少的细胞。标点的多样性、丰富性为文章增添了许多内涵,而省略号的使用往往会使人产生千言万语尽在不言中的感觉。

6.评价中留白——尊重差异

评价对于学生而言尤其重要。课堂上,教师通常采用的都是即时性评价,即对于学生的成绩、所作所为给予及时的评价。但正如语文课程标准中所说,针对个别学生也要尊重他们的个体差异。在语文课堂上针对某些基础较差学生不理想的回答时,我们就说:“某某同学已经能够答到一点了,真了不起了,还有同学要补充吗?”或者说:“某某同学已经说出他的想法了,其他同学你们的想法呢,可不可以也向他一样说出来呢?”在学生回答的这一过程中,教师不参与评价,而是给学生留充分的时间进行考虑。通过不断的补充和讨论,答错的学生不仅学到了正确的答案,还很有效地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学生此时在得到教师外在肯定的同时,也学会了内在的自我的肯定,培养了自信心。

7.结尾处留白——余音绕梁

结尾是一堂课的终曲,教师也可以在课尾设置留白。课已结束,而学生的思维活动却在持续,一曲弹罢,绕梁三日不绝,这是课堂教学的最佳境界。

一篇课文上完后,有时还要把课堂上的“留白”延伸到课后。如《林冲棒打洪教头》这篇课文学完后可留白:课外阅读《水浒传》,看看梁山一百零八位英雄好汉的形象。学完《诺贝尔》可让学生给诺贝尔写100字左右的人物小传,或写一篇读后感。学完《少年王冕》可以让学生为《少年王冕》配上几幅连环画。

除上述外,还有在思维上留白,在插图中留白,在板书中留白等,“留白”的艺术表现形式丰富多样。“留白”强调的正是学生的自由发展,体现的正是课堂教学的艺术性。学生在教师精心留下的“空白”中会充分认识“自我”的价值,将自己投入到课堂学习中。

无疑,教学中的留白将极大激发和提升学生的主体意识,并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让我们的语文课堂更具张力!endprint

猜你喜欢
留白张力形式
翻转,让记叙文更有张力
小议过去进行时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张力
张力2
发现“形式” 践行“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