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天人合一”的生态伦理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2014-11-22 03:03韩鹏煜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14年11期
关键词:张载伦理思想天人合一

韩鹏煜

(武汉理工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湖北 武汉 430063)

试论“天人合一”的生态伦理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韩鹏煜

(武汉理工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湖北 武汉 430063)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一直都是哲学家们最为关注的问题。然而,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人类对自然资源进行掠夺性开采,破坏了生态平衡。为此,人们有必要将目光重新投向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通过分析“天人合一”思想的历史演绎轨迹,探讨传统“天人合一”所蕴含的生态伦理价值,试图在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中谋求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天人合一;生态伦理;当代价值

在高度社会化的今天,现代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也激化了人与自然的矛盾,生态危机成为人类社会所面临的一个严峻问题。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树立科学的生态观是解决生态问题的重要前提。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蕴含着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深入探究其当代价值,对解决人类社会发展所面临的生态问题,促进我国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天人合一“思想的历史演绎轨迹

“天人合一”思想源远流长。在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中国古代大多数思想家认为,“天道”与“人道”是统一的,他们坚信道德和学问是不可分割的。

明确提出“天人协调”思想的是儒家的经典著作《周易》。“与天地相似,故不违:知周乎万物道济天下,故不过;乐天知命,故不忧。”(《周易·系辞》)以现代环境伦理思想的角度看,《周易》中许多表述是深刻的。对于人类现代生活而言,天人合一就是讲究天人协调。一方面要尊重大自然,遵循客观规律,另一方面又要正确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周易》的天人合德思想深深地影响了儒家。孔子从天道与人道的整体和谐来探讨人类行为的合理性。他认为,人对天并不是被动的顺应,而是要靠自身的努力去实现“天人合一”。孟子对孔子的“天人合一”思想做了进一步研究,提出“尽心知性知天”的命题,把天与人的心性联系起来,指出人的本性是天所赋予的,只要人充分发挥自己的本性,就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进入汉代,董仲舒提出“人副天数”。他在儒家思想史上第一次将人类的伦理视野推广到天地之间,即认为道德伦理不仅存在于人际之间,也存在于天地生态系统之间,且天地生态系统这种伦理关系是“与生俱来”的。宋代儒家学者把人等同于宇宙,认为人是大自然的神经,能够感知自然的一切。“张载明确提出‘天人合一’的命题,并由此出发提出了‘民胞物与’的观点,认为天和人都是实在的,人与天地万物同源于一气,都以变易为本性。”张载所指的“天”,其实就是指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并主张把天之“用”与人之“用”统一起来。(《正蒙·诚明》)

综上所述,“天人合一”的观念起源于西周,经过老庄、孔孟思想的发展,到宋代的张载走向成熟。张载、二程(程颢、程颐)扬弃了董仲舒的粗陋形式,明确提出“天人合一”概念,完成了自身演变发展过程。可以说,在中国传统的伦理思想中,理解人与自然关系是从最早对大自然的崇拜敬畏为基础,经过了宗教化、哲学化的历程,最终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二、“天人合一”蕴含的生态伦理思想

“天”与“人”关系的问题是我国古代哲学的主要命题,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纵观中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的演变过程,都包含着丰富而深刻的生态伦理思想。

(一)天人合德

中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从道德的视角阐释了天人一体的理念。《周易》云:“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①宋明理学家也同样将天与人看成一个道德的统一体,认为天与人在“仁”的意义上是相互统一的。北宋著名哲学家周敦顿指出,我与天地之间在于皆有生意,“天以阳生万物,以阴成万物。生,仁也;成,义也。故圣人在上,以仁育万物,以义正万民。天道行而力物顺,圣德修而万民化”。②张载提出了“民胞物与”的命题,他认为人类是吾同胞,天地万物是吾朋友,他们在本质上都是一致的。程颢提出了著名的“仁者浑然与物同体”的命题,它向我们揭示了人与天地万物一体并不仅是一种观念上的道德理想,而且可以是一种现实的行为。明代王阳明也主张“大人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者也”,强调人与自然的融合。以上均表明人与天地万物本来就是有生命的整体,血脉相连。

(二)天人一体

从中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來看,人产生于自然界。因此,人也具有自然属性,人是整个大自然系统中必不可少的有机组成部分。《易传》以天、地、人“三才”之理作为自然法则,建立有条理的世界体系。宋明理学家朱熹指出,“天是一个大底人,人便是一个小底天”,“一身之中,凡所思虑运动,无非是天”,③换句话说,人是大天系统中的小天,是大宇宙中的小宇宙。王阳明继承了张载的元气一元论的思想,进而提出了“大人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者也”的著名命题,并进一步阐释,“盖天地万物与人原是一体,其发资之最精处是人心一点灵明。风雨露雷,日月星辰,禽兽草木上石,与人原只一体”,“只为同此一气,故能相通耳”。④

(三)天人同心

孟子认为:“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也”,⑤他主张人可通过“尽心知性知天”的途径,达到“上下与天地同流”的精神境界。虽然这里孟子所认识的天并非指有自然之天,但并不否定在孟子的思想中拥有生态伦理意识。实际上,孟子通过多种方式表达过对自然界的关爱之情。中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不仅体现在自然层面上,更蕴含着道德价值维度上的意义。

三、“天人合一”思想的当代生态伦理价值

在人与自然的有机联系被工业文明撕裂的今天,中国的“天人合一”思想正受到全世界的青睐。就个人而注释:

①黄寿祺,张善义.周易译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31).

②(宋)周敦颐(撰),徐洪兴(导读).周子通书[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27).

③黎靖德(编),王星贤(点校)《.朱子语类》第九十卷[M].中华书局,1986 (16).

④王阳明(撰),于自力,孔蔽,杨骅骁(注译).传习录(下卷钱德洪录十三) [M].中州古籍出版,2008(345).

⑤万丽华,蓝旭译注.孟子[M].中平书局2006(288).

[1]黄寿祺,张善义.周易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2](宋)周敦颐(撰),徐洪兴(导读).周子通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0.

[3]黎靖德.朱子语类(第九十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6.

[4]王阳明.传习录(下卷钱德洪录十三)[M].河南:中州古籍,2008.

[5]万丽华.孟子[M].北京:中平书局,2006.

B82-058

A

1005-5312(2014)32-0191-01

猜你喜欢
张载伦理思想天人合一
张载的“变化气质”之道
张载家训不只是横渠四句
“关学”的精粹及其对后世的启迪——张载思想的当代价值研究
张载哲学的本体论结构与归宿
以儒为本与因时之变:颜之推的家庭社会伦理思想论
道家思想对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两方对特殊教育人文关怀的伦理思想
马克思伦理思想中的“道德”理念
欧茨小说《大瀑布》中的生态伦理思想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