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年来,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越来越得到教育界的广泛关注,而文本资源作为课程资源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的现状中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甚至被忽视。
关键词:生活与哲学;物质;意识
纵观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生活与哲学》的教学内容无疑是非常重要的一块。而辩证唯物论中的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是教学中首先要接触、阐明和理解把握的重要知识点。这一知识点落实在《生活与哲学》教材第二单元的四、五两课。该辩证关系是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首先碰到并需要搞清楚的问题。只有让学生正确认清世界的本质才能树立起科学的世界观、良好的人生观和正确的价值观,从而投入到学习和生活中,可见该知识的重要性。但由于教材在这一知识点的安排上横跨两课内容,其中还穿插了认识运动、把握规律的知识点,使这一知识点不能很好地构成完整性、逻辑性,且对教与学带来了一定的困惑,因此,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尝试对这一部分知识内容作了一定的调整安排,从整体看效果更佳。
一、不识“知识”真面目,只缘身在此“书”中
刚开始在教授《生活与哲学》时,“摸着石头过河”,拘泥于教材,不敢随意打破教材知识点的安排。在教授学生《生活与哲学》唯物论部分内容时,按照教材的顺序,先向学生介绍了世界的物质性,从自然界的物质性,讲解物质的含义和唯一特性,然后从人类社会的物质性说明世界的物质性,但就人的意识领域而言由于书本在此只做简单的提及,所以只能向学生作简单知识灌输,草率得出“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生活与哲学》教材第30页)的结论。按照教材教学顺序,接着又讲了物质与运动、运动与静止、规律等有关知识点,这才讲到意识的本质,从这里又得出结论:“物质世界是先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物质决定意识”(《生活与哲学》教材第37页),就教与学而言这里就有重复之嫌。知识之间联系不能清晰地呈现,最终导致虽将知识内容教授完,但一检测便发现学生并没有理解,只是死记硬背概念,不知其所以然。教后笔者反思:不识知识“真面目”,只缘呆板地身在书中。
二、山穷水复“本”无路,“置前意识”又一村
基于这种状况,笔者试对这部分教学内容作了一定的调整安排。将教材顺序的“物质—运动—规律—意识”调整变成“物质—意识—运动—规律”。大致安排如下:
1.物质(含义、唯一特性)
2.世界的物质性
(1)自然界的物质性。
(2)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3)意识的本质(起源、生理基础、内容)。
得出结论:
①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也具有客观的物质性。人的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主观印象。
②世界的本原是物质,先有物质后有意识,意识是派生的,物质决定意识。
3.意识的作用
(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意识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主动创造性和自学选择性)。
(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控制作用)。
4.运动(物质与运动、运动与静止)
5.规律(含义、特征、要求)
在这里笔者特意地将意识的本质和意识的作用调整置前既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从了解什么是哲学概念的物质,然后去理解世界的物质性,从哲学的三大领域即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思维(意识)领域来一一证明,又能顺利清楚地得出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论的重要哲学原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这样的安排合乎思维逻辑顺序,便于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而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有机统一,明白这一哲学原理内容学生自然而然地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如何体现唯物主义与辩证法思想有机统一的。课后师生交流,学者与教者都有“拨开迷雾见明月”之感。
三、乘风破“疑”会有时,直挂云帆济“书”海
将意识的本质和意识的作用调整置前,运动、规律的相关知识就紧接其后,这样纵观本书知识结构,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论我们不难发现:(1)一条主线: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2)三大关键词:物质、运动、规律(其中物质对应意识,运动对应静止、规律对应主观能动性)。(3)四大关系: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物质与运动的关系、运动与静止的关系、规律与主观能动性的关系。教而困之,教又知之,对书本教学内容作出合理的巧妙安排,这样使学生不但理清了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而且对辩证唯物主义唯物论的学习有了良好的开端,从而为后面哲学知识的学习作了很好的铺垫,对整个哲学知识的融会贯通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此基础上,笔者在实际教学中分别从不同的模块,对可以调整顺序的教学内容进行了进一步的筛选和整理,以下都以人教版为例,如《经济生活》第四单元市场配置资源这一框题中可以将教材文本顺序调整成资源配置(有限性、方式)—市场调节(优点、方式、局限性)—市场秩序(意义、如何规范),《政治生活》第三单元人民代表大会:国家权力机关这一框题进行了这样的调整人民(地位)—人大代表(职权)—人民代表大会(性质、职权、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等等,除了这些从某框题的微调整,我们还可以进一步探究从一课、一单元、一模块的优化整理,这样有助于教师和学生进一步把握教材的知识内容,体会知识联系,拓展教与学思维空间,实现教学的质的飞跃发展。
“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一千个哈姆雷特还是哈姆雷特。”教材文本是课堂教学的基础,不同的人,可以对同一文本有不同的解读,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无论你如何解读,你都不能脱离教材文本,因为“一千个哈姆雷特还是哈姆雷特”!因此,仅以《生活与哲学》中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为例,说明教者要立足文本,用好文本,读好文本。教材文本是教学的依据与准绳,当然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如能对某些章节中的知识点重新作些合理安排,对教者和学者无疑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笔者赞同“教有法而无定法”,适合学生的就是好的,但是教授学生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我们需要孜孜追求的是用好教材,而不是死教教材。这样才能真正体会新课程的性质,实现新课程的价值,践行新课程的理念,提高自己的执教能力,从而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
参考文献:
张一凡.对生活与哲学的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3(14).
作者简介:唐登梅,女,1978年1月出生,本科,就职学校:江苏省盐城市建湖县第二中学,研究方向:政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