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家内部社会网络与技术创新绩效:跨功能知识整合的中介效应

2014-11-22 07:27孔凡柱
华东经济管理 2014年8期
关键词:企业家量表部门

孔凡柱

(1.东南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2;2.淮阴工学院 经济管理学院,江苏 淮安 223001)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相对竞争优势的获得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关键,而持续的创新尤其是技术创新是企业不断获取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在此背景下,众多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对企业技术创新进行了研究。随着社会网络理论的成熟,该理论逐渐被应用到了企业技术创新研究领域。社会网络理论认为,企业技术创新嵌入在特定的社会关系网络之中,社会网络的要素和特性影响着技术创新效率。同时,作为企业的“关键学习代理人”,企业家直接决定着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是技术创新的灵魂。企业技术创新应该基于以企业家为导向的企业与关联机构联系的社会网络结构之上[1]。

从知识的角度来看,企业实际上是一个巨大的知识库,企业技术创新即是知识获取、共享和创造的过程,不同类型、不同形态和不同领域内的知识整合构成了这一过程的关键环节。在开放式创新背景下,企业往往通过与外部相关机构建立紧密联系以获取创新资源,进而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但现实情况是企业技术创新水平仍然无法得到实质性提升[2]。究其原因,在于企业无法有效吸收、整合和应用这些外部知识,更为深层的原因是企业内部没有形成跨越部门障碍的知识整合机制,没有将知识资源转化为知识资本。因而,在影响企业技术创新成功与否的因素中企业内部跨功能的知识整合与互动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3]。

国内外学者对企业家外部社会网络是否及如何影响企业技术创新绩效进行了大量的理论与实证研究,而对于企业家内部社会网络对企业内不同功能部门间知识的搜寻、共享以及整合的影响则较少关注。与此同时,组织内部跨功能部门的知识整合又是企业技术创新不可或缺的必要环节。因而,本文试图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将企业家内部社会网络、跨功能知识整合与技术创新绩效整合为一个整体,研究企业家内部社会网络对企业技术创新的驱动作用,以期能够更完整地呈现出企业家社会网络与企业技术创新之间的关系。

一、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一)概念界定

1.企业家内部社会网络

国内外学者主要从“社会”的角度研究企业家社会网络,认为企业家作为企业与社会环境的关键连接点,其社会网络必须能够为企业获取规制机构层面的各种资源服务。企业家总是嵌入在当时当地社会情境中[4],这种社会情境更多的是指组织所在的社会大情境,此种理解也导致了关于企业家社会网络的研究主要着眼于外部网络,而忽视了企业家所在组织的内部网络。因而,我们需要从社会关系网络的一般性定义来重新认识企业家社会网络的内涵。Mitchell[5]认为,社会关系网络就是特定的人群间关系的集合,这个集合具有一个综合的特征可以用于解释集合中人的行为。Carsrud[6]认为,企业家社会网络是一种高度性的人际关系网络,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将社会系统中的人联结在一起。魏江[7]认为,企业家社会网络可被理解为在交易过程中与企业家活动直接相关的一切人际关系。基于此,企业家不仅嵌入在组织外的宏观社会网络中,也同样嵌入在企业内部的微观社会网络之中。作为企业经营管理的主导者和技术创新的直接参与者,企业家不可避免会与企业内相关部门和人员发生这样或那样的人际关系,而这种交织的人际关系就构成了企业家内部社会网络。

李孔岳等[8]认为,在社会网络分析中,参与者主体被观察到的某种特征被解释为其作为网络中地位的功能,社会网络应从网络特征的视角来考察,并提出了考察网络特征的达高性、异质性、广泛性和关系强度的四维度说。Collins[9]等也从社会网络的关系强度、异质性等方面对社会网络结构特性进行了考察。相对于上述观点,Kelley[10]提出的“关系质量”则引起了更多学者的关注,并被视为企业关系网络研究最具代表性的维度。企业家内部社会网络相较于外部社会网络其复杂性明显减弱,而且内部关系也往往呈现出同质性,因而用关系质量维度来衡量企业家内部社会网络的特征可能会更为合适。结合已有研究成果,本文将衡量企业家内部社会网络特征的关系质量划分为信任、沟通和共同愿景三个方面。

2.跨功能知识整合

跨功能知识整合属于企业内部知识整合的一个维度,至今没有形成统一的界定。陈力、宣国良[11]研究了新产品开发中的跨功能知识整合问题,并将跨功能知识整合界定为在新产品开发过程中,各个功能部门通力合作,以开发新产品为核心任务,彼此共享技术知识和市场知识,然后再将这些知识进行协调并融合到新产品中的过程。Sounder[12]认为跨功能整合是不同职能部门为实现某一目标而表现出的相互协作和共同奉献。Songamp;Parry[13]认为,跨功能整合是职能间信息知识共享与密切合作。基于上述分析,本文认为跨功能知识整合就是指企业技术创新各参与部门和人员为实现共同的创新目标而进行的知识有效共享,以及由此而发生的知识搜寻、知识交融和应用。值得注意的是,跨功能知识整合的实现依赖于各参与职能部门间的有效交流和沟通。

(二)企业家内部社会网络与跨功能知识整合

信任是不同主体间知识转移与知识共享的基础,网络成员间的信任程度是影响企业技术知识交流的最重要的先行变量,当信任存在时,人们更愿意给予他人自己的默会知识,也更愿意聆听和吸收他人的知识[10,14]。企业家的信任不仅可以促进部门间的知识交流和共享,也可以对各参与主体产生激励作用,激发他们对新知识的搜索欲望和进行知识共享的动机,从而促进知识在不同部门间的顺畅流动,实现跨功能的知识整合。企业家主导的跨职能部门的沟通可以理顺部门主管之间的关系,增进部门间的信任,促进部门之间的合作,有效消除影响跨功能知识整合的结构性边界障碍。共同愿景会产生一种精神激励,能促进网络成员积极主动地进行社会资源交换与知识共享[15]。在不对称信息条件下,企业家社会网络往往能够提供一种信任机制,为网络内成员间的知识共享与合作,获取更大的机会利益奠定坚实的基础[16]。基于上述分析,本研究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H1:企业家内部社会网络与跨功能知识整合呈正相关关系。

(三)企业家内部社会网络与企业技术创新绩效

企业技术创新行为都是企业家在具体的社会网络拓展与社会网络深化中实现的,企业技术创新绩效改善要求企业家与企业技术创新活动有关的网络成员之间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17]。企业技术创新不是单一个体的活动,一般包括构思、产品设计、生产和销售等一系列过程,这一过程需要不同部门间的协调与合作,以企业家为导向的内部网络的建立能够促进有关职能部门之间的有效合作,促进创新所需信息和资源的流动,提升创新效率。另外,通过企业家主导的跨功能沟通,可以深化各部门对企业技术创新的认识,形成共同的心智模式,进而产生关于技术创新的共同愿景,共同愿景又会推动部门间相互联系和有效沟通,降低合作过程中的协调成本,同时亦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创新氛围,提升企业的创新绩效[15]。Anderson[18]认为,企业家社会网络会对企业创新绩效产生重要影响。基于上述分析,本研究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H2:企业家内部社会网络与企业技术创新绩效呈正相关关系。

(四)跨功能知识整合与企业技术创新绩效

跨功能知识整合可以改善各功能部门之间的交流,提高技术创新的决策质量,缩短技术创新周期,降低技术创新的不确定性,同时也可以提高新技术商业化的成功率。Sounder[12]认为,不同功能部门间的有效整合,尤其是研发和营销部门的职能整合对新技术商业化成功有显著影响。Songamp;Parry[13]针对日本企业的研究表明,研发与营销部门间的有效整合是企业创新成败的关键。吴晓波等[19]认为,研发、市场与生产部门之间的职能冲突是直接导致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低下、企业技术创新水平不高的关键因素。陈力等[11]认为,在不确定性环境下,组织中不同功能部门必须相互依赖与合作,才能通过多元信息的交流,降低外在不确定性,共同追求组织与部门目标的实现。跨功能知识整合可以促进各个事业部和职能部门的专家知识和经验进行协同和综合,有力支持企业创新,同时作为一种必要的机制可以促进企业的知识创造,增强组织生命力[11]。基于以上分析,本研究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H3:跨功能知识整合与企业技术创新绩效呈正相关关系。

该功能记录机械在出现反常事件前后的使用参数。这些数据记录超出限值或例外的主要情况并用于协助故障诊断和排除。大部分事件状况意味着一种故障模式或退化以达到使机械可靠性降低的开始。

由上述理论分析可知,技术创新是跨功能知识整合的产出,而跨功能知识整合又与企业家内部社会网络紧密相关,因而企业家内部社会网络、跨功能知识整合与技术创新绩效之间可能存在递进关系。基于此,本研究将跨功能知识整合作为企业家内部社会网络与企业技术创新绩效间关系的中介变量,通过结构方程模型考察企业家内部社会网络、跨功能知识整合与技术创新绩效三者之间的关系。得出如下假设:

假设H4:跨功能知识整合在企业家内部社会网络与技术创新绩效间起中介作用。

(五)理论模型

综合以上理论研究假设,本文的研究模型如图1。

图1 研究模型

二、研究方法

(一)样本与数据收集

本次调查以长三角中小企业为重点,共发放问卷1012份,回收问卷521份,问卷回收率51.48%。收回问卷后将不符合要求的问卷进行剔除,剔除问卷的标准主要有三个:①问卷填答不完整、漏填者;②检查填答者是否认真填写问卷,对所有测量项目或者大多数测量项目打分一致者进行剔除;③中间值4选择过多的予以剔除。剔除无效问卷后,得到有效问卷424份。

(二)变量测量

1.企业家内部社会网络

本研究从网络质量的角度测量企业家内部社会网络,虽然当前并没有成熟的企业家内部社会网络量表可以直接使用,但已有文献对社会网络中的信任、沟通和共同愿景等维度均有比较深入的研究,也设计出了比较成熟的量表。本研究在参考借鉴Tsaiamp;Ghoshal[20]、Nahapietamp;Ghoshal[21]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设计了“企业创新依赖各部门和员工的共同努力、跨部门沟通是我们的工作机制、员工热衷于完成整个组织的集体目标”等6个题项对企业家内部社会网络的质量进行测度,每个题项均采用李克特7点计分法加以测量。

我们利用正式调查的424份样本进行信度检验。结果表明,企业家内部社会网络量表的Cronbach’α大于0.8,6个条目的CTTC值均大于0.5,删掉任何一个条目都会导致分量表的信度系数降低。检验结果说明企业家内部社会网络量表具有良好的测量信度。之后,利用AMOS7.0对量表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结果显示,1阶6因子模型拟合较好,卡方自由度比小于3,GFI、AGFI、NFI、IFI和CFI均大于0.9,RMSEA小于0.08,适配度指标均达到或超过了建议值,各个回归指标都已通过显著性检验。因此,企业家内部社会网络量表具有良好的结构效度。

2.跨功能知识整合

纵观已有研究发现,关于跨功能知识整合的测度主要侧重于结果导向,重点关注跨功能知识整合的最终效果。Grant[22]认为,可以使组织增加竞争优势的知识整合取决于知识整合的效率、范围和弹性。后来Volberda,et al[23]、林向义[24]等学者也都采用这一指标衡量知识整合绩效。本研究主要参考李荣喜、陈力[25]和Olson[26]关于跨功能知识整合的测度,从企业内部各功能部门对技术创新愿景的一致性、企业进行跨部门合作的有效性和企业创新过程中跨部门冲突的频率等三个方面来测量跨功能知识整合绩效,共三个题项,每个测量题项均采用李克特7点计分法加以测量。

信度检验结果显示,跨功能知识整合量表的Cronbach’α大于0.8,删掉任何一个条目都会导致量表的信度系数降低。检验结果说明跨功能知识整合量表具有良好的测量信度。利用AMOS7.0对量表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结果显示,卡方自由度比小于3,GFI、AGFI、NFI、IFI和CFI均大于0.9,RMSEA小于0.08,适配度指标均超过了建议值,各个回归指标都已通过显著性检验。因此,跨功能知识整合量表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

3.创新绩效

创新绩效一般指对企业技术创新活动效率和效果的评价。Jantunen[27]认为,企业创新绩效是指由于产品创新或过程创新活动带来的企业绩效的提高。Drucker[28]认为,创新绩效是对企业技术创新结果的综合反映,不只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所有创新元素的组合,元素中主要包含了环境需求不一致性、生产程序的需求、产业与市场的改变,以及消费者对产品或服务认识的改变等。许多学者都提出了创新绩效的不同衡量标准,一般认为从结果创新的角度衡量企业创新绩效的可行性最大,测量结果准确性也最高。综合以上分析,本研究将创新绩效操作化为经理感知到的创新结果。笔者在现有创新绩效量表的基础上,从结果创新的角度选择了五个测量条款,每个条款均采用李克特7点计分法进行测量。

信度检验结果显示,组织创新绩效量表的Cronbach’α为0.874,而且五个测量条款的删除Cronbach’α值均低于原整体信度值,故整体信度0.874>0.7,符合信度要求。利用AMOS7.0对量表进行1阶5因子模型验证性因子分析,结果显示,卡方自由度比为3.090,RMSEA=0.093,GFI=0.976,AGFI=0.927,NFI=0.972,IFI=0.981,CFI=0.981。因此,组织创新绩效量表具有良好的结构效度。

三、研究结果

本部分利用SPSS15.0和AMOS7.0软件对构建的理论假设和模型进行实证分析。首先利用SPSS15.0软件对企业家内部社会网络、跨功能知识整合与创新绩效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三个变量在0.01的显著性水平下均达到了显著正相关。为检验跨功能知识整合的中介效应,本研究首先运用AMOS7.0软件构建了企业家内部社会网络对创新绩效的作用模型(模型M1)、企业家内部社会网络对跨功能知识整合的作用模型(模型M2),以及跨功能知识整合对创新绩效的作用模型(模型M3),并进行了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三个模型的拟合度均达到了可以接受的水平(见表1),企业家内部社会网络对创新绩效、企业家内部社会网络对跨功能知识整合、跨功能知识整合对创新绩效均表现出了直接效应。之后,构建了中介效应模型并进行了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在加入中介变量后,企业家内部社会网络对创新绩效的直接作用虽然仍然显著,但显著性明显降低,且作用路径系数从原来的0.523降至0.104,有了明显降低。卢谢峰和韩立敏[29]、Baronamp;Kenny[30]等认为,当中介变量加入时,如果预测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相关或者回归系数显著降低,就可以认为中介效应较为明显,当回归系数降低为0时,称为完全中介作用。根据此检验方法和标准,可知跨功能知识整合在企业家内部社会网络与创新绩效间起着中介作用。

表1 直接作用模型的结构方程参数拟合结果

表2 中介效应结构方程模型参数拟合结果

综合上述实证检验结果可知,本研究提出的四个假设均得到了支持,企业家内部社会网络对跨功能知识整合有正向作用,企业家内部社会网络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有正向作用,跨功能知识整合正向影响企业技术创新绩效,跨功能知识整合在企业家内部社会网络与企业技术创新绩效中其部分中介作用。

四、结论与建议

本研究采用实证研究方法,从跨功能知识整合的视角对企业家内部社会网络与企业创新绩效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企业家内部社会网络既正向预测跨功能知识整合,也正向预测企业技术创新绩效;跨功能知识整合与企业技术创新绩效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企业家内部社会网络既有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直接作用,也存在以跨功能知识整合为中介变量的间接作用。由此,本文得出如下一些政策建议:

(1)企业家应努力在内部建设稳定的关系网络。研究证实了企业家内部网络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因此,企业家应正视自己在企业技术创新中的地位和作用,积极建设内部关系网络,以自己为主导把各职能部门及相关人员融合为一个整体,与之建立相互信任的人际关系,逐步创设关于企业整体目标和技术创新的共同愿景,培育自身与职能部门人员间的共有语言、共有价值观以及共同的行为准则,提高企业技术创新绩效。

(2)创设有利于跨功能知识整合的企业内部环境。由于跨功能知识整合的中介作用,企业应该努力提高自身的跨功能知识整合能力,充分利用企业家内部网络的作用,提升企业的创新绩效。企业内部各职能部门间的交流与沟通对于知识共享和整合异常重要。企业应在内部创设利于跨功能整合的内部环境,促进跨功能知识整合的发生。可以建立跨部门沟通机制,在不同部门间建立互信合作、鼓励交流的企业创新氛围,缩短部门间的距离,使创新信息和知识能够在部门间顺畅流动,发掘并创造新知识,进而提高企业创新绩效。

为保证实证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和普适性,问卷调查应采用随机抽样的方式选择被调查对象,但实际上由于样本的不易获得,本研究的调查采用了方便抽样的方式,这就使得数据的代表性、研究结论的普遍有效性存在一定局限,其研究结果对长三角之外的企业是否适用,还有待于更多的实证研究进行检验。

[1]吴俊杰,戴勇.企业家社会资本、知识整合能力与技术创新绩效关系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11):84-88.

[2]戴勇,朱桂龙,肖丁丁.内部社会资本、知识流动与创新[J].科学学研究,2011(7):1046-1055.

[3]陈力,宣国良.跨功能知识整合对新产品开发绩效的影响[J].科学学研究,2006(12):922-928.

[4]Jack SL,Anderson A R.The effects of embeddedness on the entrepreneurial process[J].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2002(17):467-497.

[5]Mitchell JC.The concept and use of social networks in social network in urban situations[M].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1969.

[6]Carsrud A L,Johnson R W.Entrepreneruship:A social psychological perspective[J].Entrepreneurship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1989(1):21-32.

[7]魏江,沈璞,樊培仁.基于企业家网络的企业家学习过程模式剖析[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2):150-156.

[8]李孔岳,钱锡红,谢琳.私营企业关系运作、组织变迁与家属制度研究[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11.

[9]Collins C J,Clark K D.Strategic human resource practices,top management team social networks and firm performance:the role of human resource practices in creating organizational competitive advantage[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2003,46(6):740-751.

[10]张首魁,党兴华.关系结构、关系质量对合作创新企业间知识转移的影响研究[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9,21(3):1-14.

[11]陈力,宣国良.跨功能知识整合对新产品开发绩效的影响[J].科学学研究,2006(6):921-928.

[12]Sounder W E.Managing relations between RD and marketing in new product development projects[J].Journal of Product Innovation Management,1988,5(1):6-19.

[13]Song X M,Parry M E.Innovation strategy and the RD-marketing interface in Japanese firms:hypotheses and empirical evidence[J].Journal of the Academy of Marketing Science,1993(11):125-133.

[14]Aken E,Van J,Weggeman PM.Managinglearning in informal innovation networks:overcoming the daphnedilemma[J].RDManagement,2000,30(2):139-149.

[15]窦红宾,王正斌.社会资本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知识资源获取的中介作用[J].预测,2011(3):48-52.

[16]Anderson J C,James A.Model of distribution firm and distributor-manufacturer relationship[J].Industrial Marketing Management,2001,30:287-300.

[17]Bat Batjargal.Comparative social capital:networks of entrepreneurs and venture capitalists in China and Russia[J].Management and Organization Review,2007(3):397-419.

[18]Anderson A R.How personality drves network benefits:need for cognition,social networks,and information amount[J].Informationamp;Management,2002,39:677-688.

[19]吴晓波,章威,裘丽萍.新产品开发中RD——营销界面集成度的实证研究[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38(4):154-162.

[20]Tsai W,Ghoshal S.Social capital and vale creation:the role of intrafirm networks[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1998,41(4):464-476.

[21]Nahapiet J,Ghoshal S.Social capital,intellectual capital and the organizational advantage[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98,23(2):242-266.

[22]Grant R.Knowledge and the firm:overview[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mal,1996,17(4):1-9.

[23]Volberda H W,et al.Demichiel managing organizational knowledge integration in the emerging multimedia complex[J].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1999,36(3):379-398.

[24]林向义.企业集成技术创新中的知识整合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

[25]李荣喜,陈力.跨功能知识整合与新产品开发绩效的关系实证研究[C].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ngineering and Business Management(EBM2010),2010:83-86.

[26]Olson EM.Patterns of cooperation during new product development among marketing,operations and RD:implications for project performance[J].Journal of Product Innovation Management,2001,18(4):258-271

[27]Jantunen.Knowledge-processing capabilities and innovative performance:an empirical study[J].European Journal of Innovation Management,2005,8(3):336-349.

[28]Drucker P.Post-capitalist society[M].New York:Butterworth-Heineman,1993.

[29]卢谢峰,韩立敏.中介变量、调节变量与协变量[J].心理科学,2007,30(4):934-936.

[30]Baron R M,Kenny D A.The moderator-mediator variable distinction in socialpsychological research:Conceptual,strategic,and statistical considerations[J].Journal of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86,51(6):1173-1182.

猜你喜欢
企业家量表部门
联合监督让纪检部门不再单打独斗
胸痹气虚证疗效评价量表探讨
“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是我们自己人”
哪些是煤电部门的“落后产能”?
闽籍女企业家共话“转折” :善良、坚持、灵动
医改成功需打破部门藩篱
三种抑郁量表应用于精神分裂症后抑郁的分析
慢性葡萄膜炎患者生存质量量表的验证
初中生积极心理品质量表的编制
环保企业家发展前景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