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常态 以学定教——三教《九色鹿》的启示

2014-11-22 11:10
中小学教学研究 2014年11期
关键词:气愤九色鹿交流

李 玲

(新沂市城西小学,江苏 新沂 221400)

《九色鹿》是一个流传近两千年的民间故事,讲述九色鹿救了一个落水人——调达,调达却恩将仇报,出卖了九色鹿,最后受到了惩罚。苏教版教材在选编这个故事时,作了一定的删改,语言更为平实、凝练,便于小学生学习。从1997 年至今,我曾三次执教本课,每一阶段都因教学理念的不同而产生迥异的教学效果,它就像一个个脚印,见证着我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的不懈探索。

第一次教《九色鹿》:精心打磨,以教导学

这是十年前,我刚工作不久,面向全校老师开的一节课。课前我认真研读了课文和教参,精心设计了教学过程,锤炼每一个提问、每一句过渡,信心十足地走上了讲台。我的教学设计大致分为五部分:

(一)教师讲述故事的1~5 节,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二)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感知故事内容,学习生字新词

(三)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四)逐段学习课文,感受九色鹿“救助他人”“不图回报”和调达“背信弃义”“恩将仇报”的形象

(五)总结课文,揭示道理

课后不少老师夸奖我教材钻研得深,重点把握得准,教学环节紧凑,语言干净利索。听了同事的夸奖,我心里着实高兴了一阵子。但想到课堂上的一些情景,我也感觉到了不少问题。首先是读了两遍课文后,学生就不怎么愿意读了,只是硬撑着做给听课的老师看。另外,读到最后学生根本说不出故事所揭示的道理,只好由我讲出来。经过反思,我感觉到责任还在于我自己,整个教学过程都是在我的严密控制下进行的,我总是用自己的理解去牵引着学生阅读,学生也只是配合着我在“演戏”,难怪他们越读越没有兴致。

第二次教《九色鹿》:读中悟情,以情促学

2001 年,我工作的第四年,教育部制订的《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颁布了,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直到那时,我才忽然间明白: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他们都是有情感、有思想的活生生的人,教师应把阅读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他们自由自在地徜徉在充满诗意的语文课堂。迎着这股春风,我第二次执教了《九色鹿》。大体思路如下:

(一)初读课文,了解故事内容,交流读后感受

1.学生采用喜欢的方式充分自读课文。

2.组织学生简述故事情节,相机板书:救人 告密 控诉。

3.交流读后的心情,在三个情节下分别板书:(感动)(气愤)(痛快)。

(二)精读课文,加深情感体验,感受人物形象

板块一:体验感动

1.自读课文2~5 小节,标划出让自己感动的地方,想想感动的原因。

2.放声练读,看看怎样才能读出心中的感动。

3.组织交流,读读心中的感动,说说心中的感动。

板块二:体验气愤

1.自读课文6、7 小节,标划出让自己气愤的地方,想想气愤的原因。

2.组织交流,读读让自己气愤的地方,说说气愤的原因。

板块三:体验痛快

1.自读课文8、9 小节,标划出让自己痛快的地方,想想痛快的原因。

2.组织交流,读读心中的痛快,说说心中的痛快。

(三)讲述故事,揭示道理,拓展延伸

这一次的教学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方面,确实取得了很大进展,学生真正成了课堂的主角,他们可以用自己的心灵解读文本,可以用自己的方式倾吐感受,他们掌握着阅读的绝对主动权,教师则旁敲侧击,点染升华,担当起组织、引导的角色。然而,遗憾的是,教学中根本没有我预想的那样动人心魄,在蕴涵着丰富情感的文字面前,学生似乎没有感觉,教学也只是在一个浅层的平台上徘徊,始终深入不到文本的字里行间。带着这份苦闷,我重新走上了探索的道路。

第三次教《九色鹿》:回归常态,以学定教

第三次教《九色鹿》是前不久在一次市级观摩研讨活动时的尝试。此时,我愈来愈清楚,只有让学生原原本本地接触文本提供的语言材料,与语言材料在一起碰撞,去触摸语言材料,去品味语言材料,然后才会有所体验,有所感悟。本课是通过救人者与被救者以及连带者之间发生的这段故事,向学生展现人世间的真善美和假恶丑,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的目的,同时培养他们初步感受人物形象和优美语言的能力。教学时,就要让学生去接触故事中的事实,从而领悟事实中蕴涵着的价值取向。大体思路如下:

板块一:自主朗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初步感受人物形象

1.课件出示《九色鹿本生图》。

师:大家眼前的这三幅图画是敦煌莫高窟中的壁画作品,它描绘了一个动人的故事,名字叫《九色鹿》。(板题)从图画上你能看懂这是一个怎样的故事吗?如果看不懂,没关系,我们语文书上就有这个故事,打开书,好好地去读一读吧。

2.组织学生简述故事内容,说说你对故事中每一个角色的印象。

板块二:指导精读课文,深化对九色鹿的认识

1.九色鹿是这个故事的核心角色,同学们对它已经有了一些印象。下面我们还要再次走进故事,去认识这个角色。请大家先完整地读读这个故事,看看故事中的九色鹿面对几种情境?它分别是怎么表现的?

2.走进情境一(故事开始阶段):面对调达的水中挣扎,九色鹿舍命救人

(1)读课文第二节,想象画面,体会心情,练习朗读。

(2)品读“汹涌的波涛”“立即”,感受九色鹿见义勇为的品质。

(3)交流:此时,你想对九色鹿说些什么?

3.走进情境二(故事发展阶段):面对调达的虚伪酬谢,九色鹿不求回报

(1)读课文第3、4 节,想象画面,体会心情,练习朗读。

(2)品读九色鹿的平和、友善的话语,感受它不求回报的品质。

(3)交流:此时,你又想对九色鹿说些什么?

4.走进情境三(故事高潮阶段):面对调达的见利忘义,九色鹿激情控诉

(1)读课文第6~8 节,想象画面,体会心情,练习朗读。

(2)品读九色鹿“气愤”的话语,结合上文认识调达“恩将仇报”“背信弃义”的面目,感受九色鹿率直勇敢的品质。

(3)交流:此时,你还想对九色鹿说什么?

板块三:写话练习,想象国王的心理,揭示故事蕴涵的道理

1.读最后一小节,想象写话:如果你是国王,面对九色鹿、调达以及来捕捉九色鹿的军队,你的心里会想些什么?你又会做些什么?

2.故事读到这儿,我想同学们一定有话想说,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板块四:练讲故事,拓展延伸,补充阅读优秀的民间故事

1.4 人小组分情节练讲故事,比比谁讲得最好。

2.交流自己读的民间故事,推荐阅读《中外民间故事》。

在这一次的教学中,学生始终保持着对故事的极高兴致,在一遍遍的读书中,他们总能有新的发现,新的感受,新的启迪。也就是在这样的阅读中,学生完成了与文本的“亲密接触”,他们面对语言文字,潜心揣摩,鉴赏玩味,掂量比较,加深了对人物形象的认识,并自然而然地产生了情感,形成了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也领略到了民间故事的无穷魅力。

阅读教学从阅读实践的角度来看,老师引导学生阅读一篇课文,实际上就是老师引导学生经历一次阅读实践,并且应该是贴近常态的阅读实践,贴近自然阅读规律的阅读实践。而不是像以前那样,帮助学生读懂课文,阅读教学的问题就出在这儿,老师实际教学的环节,与学生正常的或者与我们一般人现实的阅读实践不相吻合。现在,阅读教学既然要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教师的主要职责是教学生学会阅读,让学生通过老师指导读一篇文章,能够在课外独立阅读一批文章,让学生阅读一种文体,以后接触这一类文体,他们都能独立阅读,形成这种独立阅读的能力是阅读教学的终极目标,那么教师平常引导学生阅读的思路,就应该符合学生正常阅读的思路。

阅读一篇文章,本身就是一个对话的过程,即与文本对话。学生要进行阅读实践,那就是他们与大师一次对话的机会,是一次与文本原材料对话的机会。他们透过语言材料,通过文字符号,获得语言信息。语言信息是人的一种生活经历,是描述一个生活片段,在这个生活片段中总是包含两个方面:一是事实,二是事实体现出来的价值取向。作者通过作品就是介绍这两个方面。那么,教学时就要让学生接触这种信息。但不是简单地通过老师的介绍,很快地把观念教给孩子,而是让他们去接触这个事实,从这个事实里面逐渐体验、感悟这个事实所包含的观念,最后接受这个观念,或者对这个观念产生碰撞以后,有反对,有否定,有接受,进行改组,进行建构,然后再建构,形成这个观念。这就要求教师耐心专注地倾听,能根据学生的朗读、话语、表情,理解学生的观点,针对不同的学生,选择或创生有所差异的教学内容,从而使他们逐步达成共同的课程目标。

猜你喜欢
气愤九色鹿交流
九色鹿
如此交流,太暖!
你好意思吗
加强交流沟通 相互学习借鉴
周樱 两岸交流需要更多“对画”
极限眼力大闯关
完美的解释
九色鹿
星星树
快乐的聚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