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潇笠
(江苏省宜兴市王潇笠紫砂艺术有限公司,江苏 宜兴 214221)
紫砂壶艺作为陶瓷造型艺术中的一个分支,既有与其它陶种相似的共性,更具有它独特的富有魅力的个性。因此,紫砂壶的创作,需根据紫砂的特性进行造型设计与制作。本文仅以“融和壶” (见图1)、“祥和壶” (见图2)的创作实践为例证,以“抽象构形、具象写实、形意生韵”为论题,围绕紫砂雕塑工艺和光素器成型工艺的特性进行分析,论述在具象的雕塑体与抽象的几何体融合为一个整器的过程中如何确保型与形合、形与意通、意与韵和,使两者的韵律美感能同时展现出来,并对两者合而为一后不仅可丰富整件作品的意境内涵、还会产生出1+1>2的审美效果进行论证。
作为一名陶艺工作者,如要从事紫砂艺术创作,首先得了解紫砂的泥性与掌握成型工艺技法,这样才能如鱼得水,得心应手地从事创作实践。如图所示的“融和壶”与“祥和壶” (以下简称为“双和”壶),通体材质均为被紫砂业内视作最优紫泥的“底槽青”,采用传统拍打成型工艺技法制作成壶的雏形,再进行雕塑作业。
“双和”壶的“底槽青”紫泥,是紫砂泥中的一种。紫砂泥是统称,包括紫泥、红泥与绿泥三种,均为制作紫砂陶的最佳原料。紫砂泥是一种天然生成矿土,成矿年代在三亿五千万年前,主要分布在江苏宜兴地区局部的山岩中、夹杂在用于制陶的甲泥矿层里,故有“岩中岩”、“泥中泥”之称。优质紫泥则存在于宜兴丁蜀黄龙山肚里的岩层矿土里。甲泥位于上泥盆统五通群上段,有四个矿层组成,紫泥一般存在于厚度约八米的第三层的中上部。紫泥矿体形态呈薄层状、透镜状,厚度只有几十厘米到一米左右,稳定性差,有时不延续甚或灭尖。
图1 融和壶Fig.1 All-in-one teapot
图2 祥和壶Fig.2 Harmony teapot
而“双和”壶使用的“底槽青”,则处于紫泥层的底层部位,成矿年代早于中槽青以上的紫泥,质地最优。刚开采时,“底槽青”为粉砂质泥岩,呈软质致密块状、斑状结构,外观为紫红色,隐现青、浅绿色斑点,主要矿物成分为水云母,并含有不等量的高岭石、石英、云母屑和铁质等。经风化后研磨、陈腐练成“熟泥”,即成为可供制作坯件的原料,直接用来制壶。它具有生坯强度高、干燥收缩小和可塑性能好等工艺优点,为雕塑和拍打成型提供了良好条件。经烧成,则形成残留石英、云母残骸、莫来石、赤铁矿、双重气孔等物相。因此,用“底槽青”紫泥制作成的“双和”壶,具有结晶相多而玻璃相少、抗热震性强、透气性好等优异的实用功能, 又具有质地温润如玉的艺术欣赏效果。
“双和”壶的坯体成型采用传统的手工拍打成型技法完成制作。首先,将整块泥料切成泥段,用木搭子将泥段拍打成厚薄均匀的泥片,接着用矩车划出壶体各部位所需的泥片,再将泥片围成身筒,用拍子从底部往上慢慢拍打,使身筒成形,在拍打身筒的同时先上底片再上口部的满片,然后用篦只规范壶肩、壶腹、壶底的弧面,最后装嘴、装把。“融和壶”与“祥和壶”的壶体均为扁圆的球形壶身,与泥条盘筑法或拉坯法、注浆法成型的模式大为不同,采用的是古老传统、传承有序的手工拍打成型的工艺技法。其特性是,可随心随意地将得天独厚的紫砂泥拍打成自己心目中期望的与设计目标最接近的形态,拍打成型时还可随时按需调整弧度,适时适宜地变换幻化成自己所求的壶形,具有广泛的包容性。可谓是:手随心动,形随手动;变化无穷,巧夺天工。
“双和”壶的壶身及盖、嘴、把的形态,均属紫砂光素圆器类的造型,其形态构造是以几何曲线中的圆曲线、抛物线和各种不规则曲线等组成,而壶钮、嘴根部、融和壶的“如意三足”和把“上飞”上的“龙、凤”及壶身“祥云”雕塑的形态,也以各类曲线进行设计。抽象的壶身为几何形扁圆球体,显得饱满、圆润、丰腴典雅;具象的飞龙、舞凤、卷云的形态,显得生机灵动、活力充沛、吉祥如意、瑞气氤氲。两者虽然选择的是不同的成型途径,可当两者合而为一时,却又殊途同归,具象雕塑体与抽象几何体相映相衬浑然一体,共同营造出的“融和”、 “祥和”的和谐氛围,可感受,可触抚。
紫砂壶作为可用来泡茶的器具,首先得具备实用功能。撮进香茗,冲进开水,还得倾倒出茶水供人品饮,方显完成使命。圆形壶器的构造内壁光润,口与盖吻合贴切,外部形式显得浑朴大度、圆润饱满,主要以球体、圆柱体为基本形态,是宜兴紫砂壶造型的基本款式之一。
“融和壶”的壶身为扁圆球体,壶身底部设“如意形”三足,矮颈,压盖与壶口贴切,三弯嘴昂扬伸展,环把柔中寓刚。基本形态显得挺拔端庄,骨肉匀挺,充满生命的活力。
“祥和壶”的壶身也为扁圆球体,一捺底利索灵巧,嵌截盖与壶身交融于同一弧面,柔润顺畅,嘴为“凤衔”形,把为“倒把”形,如自下往上有力地抛甩而去。基本形态显得珠联璧合、珠圆玉润,各部分过渡自然,比例匀称,既有视觉上的安定又充满动感。
“双和”壶上“龙、凤、云”的具体形象体态,是以雕塑工艺的技法来塑造的。紫砂雕塑具有长、高、宽的三维空间感受,经手工堆、塑、雕、镂、捏、镶等成型技法完成。通体一色,称为“素塑”,不敷色彩,无需上釉,显得素雅质朴、清新自然。
“双和”壶上钮的龙、凤造型,是经艺术提练后写实的逼真形态、采用圆雕技法制作。凤在起舞,龙欲飞腾,可从多个角度对此立体雕像进行全方位的观赏。壶身上贴塑的“祥云”,则是采用浮雕技法制作,主要采用堆、贴、刻、塑等手法完成,使壶体表面产生凸起的高浮雕纹饰,于壶身表面进行“烘云托月”式的装饰。紫砂原色的素雕形象,随着流畅的线条运行,在左旋右转、上翻下卷、里应外合的曲折迂回中,线与面结合自然,光与影处理生动,营造出了“龙飞凤舞”、 “祥云缭绕”的气氛。
在紫砂陶艺创作中,以曲线构成的光素圆形器可以抽象的几何形态独立存在,以写实手法塑造的雕塑体也可以具象面貌特立独行,它们均呈现出各自的韵律美感和个性风采。具象雕塑体的表现直截了当,一目了然,抽象几何体的表现则显得含蓄,需通过联想予以揣摩,而如果将抽象几何体作为一个载体,与具象的雕塑体进行融合对接,则不仅可丰富整件作品的意境内涵,还能将两者的韵律美感相互映衬出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应,进而产生“一加一大于二”的审美效果。不过,这种融合不是简单的拼凑、任意的捏造,两者组合时,需注重造型与形态的融合、形象与寓意的相通、意味与韵味的调和。“双和”壶的几何形扁圆球体,既可作为一个承载体,又可共同发力,渲染、烘托出“龙飞凤舞、祥云缭绕”的吉祥意境,有效地促成浓郁韵律美感的生成。
“双和”壶“圆”的几何造型与“龙、凤、云”的具象形态,均以曲线构成面、体。圆形的曲线给人以柔和、流畅、起伏、抑扬顿挫等美妙舒缓的感受。同样,以多种不同形态曲线构成的龙、凤、云的立体形象,对于深受千百年来中华传统文化浸润影响的人来说,自然是倍感熟悉和亲切,况且作为吉祥物,其本身就充满神奇的魅力,格外受人敬重,自然而然地让人产生愉悦的心理感受。因此,“双和”壶寓示“圆满”的造型和吉祥物的生动形象,组合得自然流畅,雕塑体向几何体的过渡无矫揉造作之痕迹,可以用“无懈可击”来形容,既寄托着人生的希望和祝福,且龙形、凤形、云纹与“圆”融合交织,更能呈现出一种回旋波动的韵律美感。
“双和”壶上的龙的形象神勇威武,凤的形象艳丽美妙,在龙与凤的周围,又有缭绕的祥云,成为祥瑞与美好的生动组合。
龙、凤作为中华民族特有的吉祥物,由来已久,源远流长。在远古时代,所谓的吉祥,也就是善与美。美,诞生于吉祥的希望与生命保存中。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各项生产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改变,吉祥的纹饰表达,以“写实”形象逐渐替代了以前青铜文化中的“奇异”形象,造型也由静态的构成转化为生动的布局,龙、凤的生动形象自此逐步形成,“龙凤合璧”的图案也随之产生,及至今日仍在流行,如“龙凤呈祥”,则喻示着姻缘的美满、人生的幸福。
“双和”壶上塑造的龙、凤形象,也寓意着吉祥。两件作品的外观虽有不同,形象塑造与寓意塑造却是自然相通,也与自古以来人们祈盼和向往的人生完美、生活愉快、圆满幸福自然相通,更与其壶名“融和”、“祥和”自然相通。
但凡抽象的几何圆形体与具象的雕塑体交融,使之成为一件有欣赏价值的艺术品,仅仅做到如上所述的造型与形态融合、形象与寓意相通尚不够完美,还需让深层次的意味与韵味调和,使之产生有意境有韵律的美学效果。一件成功的作品,不仅要让人能一眼就看到造型的形式美、表体的形象美,还需具有如巨大磁场般的一股不可抗拒的吸引力,让人通过品赏,品得到蕴藏于深层处的意境、韵律美的滋味,激发人们审美心理活动的形成和展开,由审美内容、形式进发至审美兴趣、情趣,从而产生新的欲望与渴求。
“双和”壶广泛吸收了中国美学元素,有意味着美满幸福的“圆”,有表征着顺利畅达的“如意”纹和“卷云”纹饰,有代表着“和”的“龙、凤”造型。在中国美学史上,和,是原始仪式中最典型的一个仪式,体现在整个行礼过程中。《尚书·尧典》中有夔作乐而“百兽率舞”、而“神人以和”,正如《礼记·乐记》所说:“乐者,天地之和也。”乐以调风,古文字“风”与“凤”是同一个字,古人盖以凤为风神,凤成为天帝的使者。古代先民迷信上苍、神灵,在农耕社会,相信“龙能使雨”、“凤能行风”,为了求得风调雨顺,故对龙、凤虔诚地崇拜,其所祈求归结于一字,即“和”也。和,也就成为中国远古美学中的一个文化理想与审美原则,今之社会,也缺不了“和”。现“双和”壶上塑造的“龙凤”形象,与原始崇拜的“龙凤”意味已有所区别,但“和”的韵味仍然一致,表征着远离灾难降临的祈望,期待着尽享“融和”甜蜜、“祥和”安逸幸福生活的“中国梦”的愿想能尽快实现。
综上所述,抽象构形,具象写实,在紫砂壶艺创作中,如能让雕塑艺术与紫砂素器实现完美融合,就犹如大鸟具备了强健的双翼,定能在长空翱翔,飞越关山万重,飞得更高更远。因此,抽象的几何体与具象的雕塑体相辅相成,形意生韵,使两者的韵律美感同时得以呈现,还能产生超乎叠加效应的多重神奇的审美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