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青花瓷创作中的“料性”

2014-04-19 05:02魏媛鹤
中国陶瓷工业 2014年5期
关键词:青花瓷青花技法

魏媛鹤

(景德镇学院,江西 景德镇 333000)

论青花瓷创作中的“料性”

魏媛鹤

(景德镇学院,江西 景德镇 333000)

青花瓷“料性”系指青花料在陶瓷绘画和烧制过程中的物理、化学特性,具有多样性和融水性特征,是青花瓷创作的物质基础、技法之母和创新之源,青花瓷艺术家通过各种运用方式,使“料性”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青花瓷;料性;作用

0 引 言

当代陶瓷绘画日新月异,各种新材料与新技法层出不穷,但不管怎样变化,青花瓷始终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从材料的角度来看,青花瓷似乎是陶瓷彩绘中最为单调的类型,但它却在近千年的陶瓷艺术长河中居于主流地位。这一使用单一青花料的陶瓷绘画种类的成功确实耐人寻味,如果没有青花料,就无法形成富有特色的青花语言。因此,探究“料性”在青花瓷创作中的作用与运用,对于我们清晰地认识与把握青花瓷艺术具有重要意义。

1 青花瓷“料性”概谈

青花瓷“料性”,顾名思义是指青花瓷颜料的特性,虽然这是青花瓷艺术家在创作中反复强调的概念,但是并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义来加以阐释。一般来讲,所谓“料性”,应包括青花料在陶瓷绘画和烧制过程中的物理、化学特性,本文所探讨的是青花瓷的物理料性。

青花瓷颜料的“料性”大致包含以下几部分内容:(1)融于水,并以水为媒介,以毛笔为工具进行创作;(2)借助水的渗透与坯釉的吸水性能达到速干与晕散;(3)耐1300 ℃左右的高温,烧成后无论色料饱满还是稀薄,均耐磨损与侵蚀,经久性强;(4)借助水与料的不同比例形成不同的浓淡效果;(5)借助不同的毛笔能产生不同的肌理;(6)不同种类的青花料产生不同的蓝色调及缺陷。

从以上所列青花瓷的“料性”内容来看,青花瓷“料性”主要具有以下两大特征:

其一,具有多样性特征。这种多样性是由青花料的多样性决定的,从元代到当代,青花料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变迁。而在这一过程中,受各种因素的影响,青花料不断更替,也由此形成了各代青花瓷鲜明的时代特征。

从历史发展来看,青花料的名品主要有以下几类:(1)苏麻离青。由中东地区进口,使用于元代和明代早期永乐、宣德时期,是青花料的名贵品种。其为低锰型钴料,绘制时易晕散,烧成后发色鲜艳并含有黑色的铁锈斑。(2)陂塘青。为江西乐平所产青花料,发色浅淡雅致,为明代中期苏麻离青料用尽后的无奈选择,却也别有韵味。(3)回青。明嘉靖时期另辟蹊径从云南输入景德镇的青花料名品,与上高石子青配合使用,发色鲜艳并带有紫色感觉。(4)浙料。清代使用的主要青花料,产于浙江,发色明快鲜艳。(5)珠明料。云南产青花料,清代开始使用,盛行于近现代。除上述名品外,历代还使用了大量其他国产以及进口青花料,不再赘述。

其二,具有融水性特征。所有青花料都是基于这种特征进行绘制,因而青花料与水的配比是青花“料性”的关键所在。青花瓷艺术家必须要依据不同的青花料特性,进行不同的料与水的配比,并不断实践。只有这样,才能准确把握青花料的“料性”。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水在青花“料性”中占据着主导作用,它使青花料能产生由浓到淡的犹如“墨分五色”般的丰富色调变化,并由此产生层次感。青花瓷绘制的核心技法“分水”也即是利用了青花料的融水性特征而逐步完善形成的。这种融水性特征既使青花料具备一定的稳定性,但同时也带来了偶然性与不确定性。

2 “料性”在青花瓷创作中的作用

掌握青花“料性”是青花瓷创作实践的基础,这是一个被广泛接受的公认事实。一个优秀的国画家如果不能很好地掌握青花“料性”,也就无法运用青花料来创作一幅成功作品。“料性”概念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既适合于传统的青花瓷创作当中,也适合现代的所谓“水墨青花”当中,它在青花瓷创作中的作用十分重要。

首先,青花瓷“料性”是青花瓷创作的物质基础。从物质层面上来看,青花瓷艺术家在创作时需要把握的“料性”实际上包含三方面内容,即青花料、毛笔和水。青花料的品质直接决定了“料性”的特点;毛笔则是“料性”的体现工具,通过在坯釉上留下痕迹与笔触来显示创作者对“料性”的把握程度;水则起到重要的辅助调节功能,是对青花“料性”调整到位的关键。三者既是青花瓷“料性”的物质基础,也是青花瓷创作的物质基础。这些青花瓷绘制材料与工具虽然简单,但青花瓷艺术家必须经过不断的调配与运用后,才能够最终达到熟稔的程度。

其次,青花瓷“料性”是青花瓷创作的技法之母。青花瓷创作的所有技法都必须建立在对“料性”的掌握上,掌握得越熟练,运用时就越能随心所欲。从传统创作角度来讲,分水技法是青花瓷的核心技法之一,从明代中期的初步形成到清康熙时期的炉火纯青,这一技法的形成与完善经历了漫长的过程,标志着青花瓷工匠对“料性”的把握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历程。除了分水技法这一色调处理技法以外,各种笔法的运用也取决于对青花“料性”的掌握,不同“料性”的青花料适用于不同的笔法运用,如易晕散的青花料适宜创作写意类作品,不易晕散的则适宜绘制工笔类作品。

最后,青花瓷“料性”是青花瓷创作的创新之源。从历史发展来看,青花瓷的艺术风格之变与青花瓷“料性”的变化有着极为密切的关联,正是青花“料性”之变推动了青花瓷艺术之变。如青花瓷由明代早期的华美浓丽风格转向明代中期的清新淡雅,就与青花瓷料由“苏麻离青”转为“陂塘青”有着直接的关系。因而,青花瓷“料性”还具有时代意义,是青花瓷变革创新的重要力量。当代出现的现代水墨青花,即是当代青花瓷艺术家对“料性”充分领悟之后的现代演绎,是力图将“料性”之美推向极致的表现。当代青花瓷艺术家日益重视“料性”的独特发挥,努力拓展独具一格的“料性”,以期打破传统的视觉体验。

3 青花瓷艺术家在创作中对“料性”的运用

“料性”是青花瓷的基础,但创作者在运用时却并不能受到“料性”的束缚,在充分发挥青花料性能的基础上,赋予其特殊的表现力。因此,我们在青花瓷创作中运用“料性”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并不是所谓有更新更好“料性”的青花瓷颜料。“料性”只有差异性,而无优劣之分。我们所需要做的是充分掌握“料性”,并力图使其实现新的发挥与组合,以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与审美境界,并顺应时代的发展。因此,在青花瓷创作中,必须将“料性”与技法、思想紧密结合在一起,以“料性”为主线,使其承担起贯穿传统与现代的使命,成为艺术表现语言和人文精神的载体与媒介,只有这样,青花瓷创作中的“料性”才具有真正的生命力。

一方面,青花瓷创作者不能受到“料性”的束缚;但另一方面,青花瓷创作者也不能束缚“料性”。也就是说,“料性”犹如一条自然流动的水流,是一种真实的质感肌理表现,创作者要顺应“料性”的自然表现,创作中尽量让“料性”产生出自然的神奇变化,并从中体会艺术创作的乐趣和自然天成的韵味。如图1为明末时期的民窑青花渣胎碗,其所采用的青花料为普通民间料,质地粗糙易晕散,必须采用快速有力的用笔才能完成画面,形成了极为潇洒写意的艺术效果。

青花瓷创作者在运用“料性”时,还应该不断地借鉴与融合其他绘画的“料性”表现。青花瓷的“料性”与中国传统水墨画的“墨性”极为相似。青花分水技法的形成与成熟即是借鉴传统水墨画“墨分五色”效果,特别是清康熙时期的青花分水技法达到顶峰,也使得此期青花绘画与文人水墨画极其相似。如图2为清康熙时期的青花人物笔筒,其分水所形成的渲染与层次感与“墨分五色”效果几乎一致。因此,在长期的发展中,“料性”在青花瓷创作中以借鉴水墨画的“墨性”最为常见,将“料性”发挥出水墨淋漓的感觉,体现一种浓郁的东方文化情怀。虽时过境迁,但在当前的青花瓷创作中,以“料性”追求“墨性”的做法非但未沉寂,反而有愈发兴盛的趋势,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现代水墨青花流派的发展与壮大。而除借鉴“墨性”以外,还有一些青花瓷艺术家别出心裁地仿西洋油画的“油性”效果,努力营造西方油画的光影效果,这对青花瓷艺术家对“料性”的掌握提出了近乎苛刻的要求。如图3的青花肖像画,创作者别出心裁地利用青花营造出与油画肖像相似的笔触肌理,通过油画式光影处理形成非常逼真的画面效果,令人耳目一新。

图1 明末青花山水渣胎碗Fig.1 Coarse landscape bowl, blue and white, late Ming

图2 清康熙青花笔筒Fig.2 Brush pot, blue and white, Kangxi period of Qing Dynasty

图3 青花肖像画《母亲》 钱大统Fig.3 Mother, blue and white portrait, Qian Datong

侧重点的不同使青花瓷创作者在运用“料性”时能够产生不同的“料性”之美。有的创作者侧重于用笔,青花瓷的“料性”更多地表现在笔触上,侧重于用料的创作者,其青花瓷的“料性”则多以一种自然流动的肌理形态展现,而对水的运用格外关注的创作者,则往往用泼彩的方法,利用水的渗化来展示青花的“料性”之美。

其他材料的融会与渗透亦在青花瓷创作中普遍存在,在这样的青花综合装饰作品中,青花瓷艺术家还必须考虑青花“料性”与其他“料性”相融的问题。最常见的材料相融是青花料与色釉料的相融,这往往能够使青花料产生特殊的效果,如在青花料中添加乌金釉,从而生成别具一格的青花效果。

4 结 语

青花瓷艺术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基因,并形成了开放、多元的艺术体系。当人们在强调青花瓷艺术的意境时,往往会忽略青花瓷核心的“料性”问题。作为青花瓷艺术视觉呈现元素的“料性”,通过各种运用得以最直接地表达艺术家的审美追求。一个真正脚踏实地的青花瓷艺术家必须在不断地探索“料性”的基础上开拓前行,在创作实践中努力拓展“料性”新语言。

[1]汪庆正.青花料考[J]. 文物, 1982, (08): 59-64.

[2] 艾玉庭, 王爱红, 刘培新. 景德镇青花瓷的发色及鉴别[J]. 中国陶瓷, 2005, 41(06): 58-60.

[3] 陈星. 中国青花文化的创造和古代青花料的来源[J]. 瓷器, 1979, (03): 40-48.

[4] 周剑, 张玮, 郑乃章. 青花瓷——中国与阿拉伯文化交流的结晶[J]. 陶瓷学报, 2012(2).

[5] 孙立新. 浅谈现代青花'"青白"体系的传承与创新. 中国陶瓷工业, 2014(1).

“Material Character” of Blue and White Ceramic Painting

WEI Yuanhe
(Jingdezhen Comprehensive College, Jingdezhen, 333000, Jiangxi, China)

The material character of blue and white ceramic painting refers to the physical and chemical properties of underglaze blue enamel as a whole in ceramic painting and fi ring process. The enamel with a variety of shades and solubility in water is the material basis for blue and white ceramic painting, the essence of this art and the source of its innovation. Through a creative use of this material in different ways, an artist can bring its character to full play.

blue and white porcelain; material properties; effect

TQ174.74

A

1006-2874(2014)05-0040-04

10.13958/j.cnki.ztcg.2014.05.010

2014-06-16。

2014-06-18。

魏媛鹤,女,硕士。

Received date: 2014-06-16. Revised date: 2014-06-18.

Correspondent author:WEI Yuanhe, female, Master.

E-mail:434568658@qq.com

猜你喜欢
青花瓷青花技法
寻迹青花,邂逅古瓷窑
青花瓷,拍卖界的传奇
一朵青花,绽放在时光中
青花
中国画技法类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纯净的青花瓷
作品一
例析三角恒等变换的三种技法
精通拍摄技法
青花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