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瑞洁
中图分类号:G812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4)11-000-01
摘 要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对唐山市高校课外武术俱乐部的开展现状进行调查分析,了解当前唐山市高校课外武术俱乐部的开展及教学情况,并分析其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旨在为唐山市高校武术俱乐部的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 高校 武术 课外俱乐部 现状调查 分析
一、前言
高校课外武术俱乐部是高校体育课武术教学的同时,开展的课余武术训练体制,与高校体育武术课相互促进,共同推进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中“终身体育”和“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它以学生为主体,注重技术、兴趣、能力、知识、习惯的共同培养,既强身健体,防身自卫,又娱乐身心、培养人格、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唐山市高校课外武术俱乐部的开展现状。
(二)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
向唐山师范学院、唐山学院、河北联合大学等六所高校大学生及武术俱乐部会员发放问卷600份,回收578份,回收率96.3%。有效问卷558份,有效率96.5%。向俱乐部相关负责人发放问卷18份,回收18份,回收率100%。有效问卷18份,有效率100%。
2.访谈法
针对所研究的问题访谈了六所高校的相关专家老师和指导老师。
三、结果与分析
(一)武术俱乐部开展情况
调查发现,唐山市高校均设立的有课外武术俱乐部,但大多数只是学生在负责,指导老师只是挂名,几乎没有实际进行指导训练过,甚至个别学校并没有指导老师,只是学生自发组织的社团。指导老师的业务能力也参差不齐,真正是武术专业的师资只占53%。俱乐部场地设施相对比较健全的只占23%,学生对场地设施的满意度也只有46%。
(二)武术俱乐部教学情况
调查显示,唐山市高校武术俱乐部的指导思想基本一致,都是以武术技术文化为依托,推进高校“终身体育”和“健康第一”的为指导思想。只有唐山师范学院的武术俱乐部在此指导思想基础上还有对体育专业学生实践技能培养的目标。
教学内容多以散打和传统拳为主,占到了77%,弥补了高校体育武术课内容的阙失,与武术课长拳教学相互促进,部分高校还有以比较时尚的双节棍为教学内容。而普及推广比较广泛的太极拳在高校课外武术俱乐部教学中只占6%。训练课时也参差不齐,没有固定的时间,大部分一周训练2—3课时(45分钟一课时)占46%,但是学期始末因为各方面的原因这个训练时间也保证不了。调查还显示俱乐部都没有固定的教材,甚至没有参考教材,也除唐山师范学院武术俱乐部外几乎没有系统的教学计划。
调查显示个别高校俱乐部经常组织内部的交流表演比赛,甚至偶尔参加社会活动,这在一定程度上大大促进了学生的习练热情。
(三)武术俱乐部教学效果及学生满意度
调查结果表明,俱乐部教学相对武术课堂教学有自身的优越性,俱乐部采取分层教学,不同技术层面的同学一组进行训练学习,更有效的采用了因材施教,因此教学效果明显比课堂教学效果好。学生对俱乐部的教学满意度调查显示,对所学习的内容比较满意达38.6%,非常满意的有23.3。对“个人技术进步”的非常满意的占30.3%,比较满意的占32.4%。对“培养锻炼习惯”比较满意的占35.4%,对“满足锻炼身体需求”的满意度非常满意占26.5%,比较满意度占43.2%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俱乐部教学内容呈多样性,弥补了课堂教学内容的局限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与课堂武术教学相辅相成,共同促进了高校武术及高校体育文化的发展推进。;2.武术俱乐部教学内容更加丰富,满足了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促进了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唐山师范学院武术俱乐部的开展还促进了体育系武术专业学生的教学实践技能;3.唐山市高校课外武术俱乐部开展情况不容乐观,学校不重视,师资结构不合适,指导老师指导情况不容乐观,场地器材设施不完善,尚处在初级阶段;4.唐山市高校没有组织联盟俱乐部交流和比赛,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高校武术俱乐部的发展。调查显示只有唐山学院、唐山师范学院、河北联合大学不定期的举办过武术的交流和展演,其他学校几乎没有。
(二)建议
1.加强学校政策的支持力度,完善师资、场地器材设施的完善;规范训练时间、内容,系统制定训练计划,为武术俱乐部的可持续发展打好基础;2.高校武术俱乐部具有显著的社会化和市场化发展潜力,可以把俱乐部的发展面向社会开放发展,这样在一定程度上还可以增加一定的运营资金;3.唐山市高校武术俱乐部之间可以建立一个联盟,定期举办交流比赛,这样既促进俱乐部的发展也增强学生的积极性;4.参加省市乃至全国的传统武术赛事,聘请唐山市知名拳种家派的武术家对俱乐部进行定期的教学,实现“走出去、引进来”的发展策略,促进高校武术俱乐部的发展。
★2012年校级教学改革研究课题,编号:2012001020。
参考文献:
[1] 陈小蓉.体育教学俱乐部的理论与实践研究[J].中国学校体育.2001(2).
[2] 陈小蓉.大学体育课程“四三”模式的构建与实施[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6):813-816.
[3] 毛振明.体育教学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4] 潘绍伟,于可红.学校体育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5] 方圆.长春市高校武术俱乐部教学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