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普通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调查与对策研究

2014-11-22 03:59刘霞
体育时空·上半月 2014年11期
关键词:心理健康大学生教育

刘霞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4)11-000-03

摘 要 心理教育有一个很突出的特点,即瞻前顾后,发现一个心理问题常常起源于青少年时期,而现在的问题不解决,又将影响到他们今后的心理健康,而大学生是心理障碍的高发群体,其心理健康问题已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增强适应挑战的能力,是目前高校素质教育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关键词 大学生 心理健康 教育

一、研究目的

本文就大学生在人格发展、学校适应和社会适应方面存在的、有代表性的抑郁、焦虑和人际敏感等心理问题以及对青年心理健康有积极影响的体育锻炼状况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基于对大学生这些典型心理问题的了解和掌握,以期发现对抑郁、焦虑和人际敏感有对效性的锻炼因子,探索发挥体育活动和锻炼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有效途径和方法,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参考。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调查分师范、理工、财经、农业、医学专业五个类别,对象为河南师范大学、河南理工大学、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河南农业大学、河南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等五所高校在校的一年级、三年级的大学生进行调研。

(二)研究方法

选用身心症状自评量表(SCL-90)鉴别研究对象的心理健康状况,然后从中抽出抑郁、焦虑和人际敏感三个因子进行研究。

(三)数据的采集与处理

运用SPSS 11.0 for windows统计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管理和分析。

三、结果与分析

(一)基本情况分析

随机整群分层选取河南省5所大学在校学生1226名作为被试,其中有效被试1165名,基本情况见表1。

(二)大学生抑郁、焦虑、人际敏感的基本情况和差异

对大学生抑郁、焦虑、人际敏感进行2(性别)*2(学段)*2(来源)因子方差分析,结果见表2。

结果表明:1.抑郁方面,来源和性别因素的主效应显著,具体表现为:农村学生抑郁性显著高于城镇学生{F(1,12.899)=29.479,P=0.000};女生显著高于男生{F(1,7.458)=17.043,P=0.000};大三女生显著高于大一女生{F(1,1.942)=4.439,P=0.035}。

2.焦虑方面,来源因素的主效应显著,具体表现为:农村学生的焦虑性显著高于城镇学生{F(1,8.147)=17.083,P=0.000};农村男生显著高于城镇男生{F(1,7.382)=15.479,P=0.000};大三女生显著高于大一女生{F(1,2.110)=4.425,P=0.036};城镇中大三学生显著高于大三学生{F(1,2.342)=4.912,P=0.027}。

3.人际敏感方面,来源和性别因素的主效应显著,具体表现为:农村学生的人际敏感性显著高于城镇{F(1,8.088)=19.355,P=0.000};女生显著高于男生{F(1,2.031)=4.861,P=0.028};农村男生显著高于城镇男生{F(1,4.755)=11.379,P=O.001}。

进一步对大学生抑郁、焦虑、人际敏感进行“健康M+2SD”检验,结果见表3。

结果显示:大学生抑郁、焦虑、人际敏感病态检出率分别达到4.5%、5.7%、和5.0%,亚健康检出率分别为:11.2%、8.4%、9.4%,情况显示严峻。其中:农村学生的抑郁、焦虑、人际敏感病态和亚健康检出率均显著高于城镇学生5.1%、7.4%、5.4%比3.8%、3.8%、4.5%;女生方面,农村女生只在抑郁病态方面显著高于城镇女生,焦虑没有显著的差别,而人际敏感的病态检出率则显著少于城镇女生;农村男生的检出率则成一面倒的情形,无论是病态还是亚健康均显著高于城镇男生。

(三)大学生抑郁、焦虑、人际敏感现实情况严峻,并存在差异

大学生抑郁、焦虑、人际敏感病态检出率分别达到4.5%、5.7%、和5.0%,与国内前几年上海、北京、广东等权威的检测情况相比,增多的趋势明显。本文认为,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增多的原因是显而易见的,我们这个时代的青少年在一个充满各种形式的变化的社会和自身身心迅速发生变化的时期双重因素的作用下,使他们在不同程度上产生的心理障碍和精神疾患的机会增多。诱发的具体因素有:就业压力、生活压力、适应障碍、家庭重压、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染上网瘾、电视电脑暴力或游戏节目,以及青春期性矛盾、情感矛盾和意识矛盾等。

就差异情况来看,农村学生的抑郁、焦虑、人际敏感障碍发生率分别高于城镇学生5.1%、7.4%和5.4%,差异显著,这种新情况的出现给学校教育提出一个新的课题,应该引起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关注。笔者认为,农村学生比城镇学生“心病”重的主要原因与农村学生所处的家庭环境质量较差、父母的教养行为不当、母亲抚养孩子的消极因素较多和相对恶劣的社会环境有很大的关系。至于农村女生在人际敏感方面的发生率显著少于城镇女生的现象,这可能与农村和城镇女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客观上存在很大的差异有关,一是农村女生身边所处的环境民风朴实,人与人之间相处容易且较单纯。二是农村女生往往较早接触社会,体验社会生活,并按教师和家长的要求为人处事而显得比较“懂事”。三是传统文化道德对农村女生要求比较高,使她们身心发育相对较晚等。

四、高校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目前,大学生对体育的认识和心理健康现状令人担忧,虽然他们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心理正趋于完善,对心理健康能有一定的认识,但他们无所适从,急需给予指导,除学校要对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积极支持并创造宽裕的活动条件,包括场地设施建设和完善、加强组织指导、加强宣传体育锻炼对健康的重要作用,全力推进体育课程的教学实施,加紧研究地域、男女生的锻炼心理外,全社会方方面面都应承担起相应的责任,为此,体育教学急待改革。高校体育教学如何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其对策如下:

(一)转变教师观念

深化教学改革,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转变教师的体育教育即体质教育的观念。增强大学生的体质是高校体育的基本任务,但不是惟一的任务。体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它应包括生理、心理的健康发展和良好思想品质的培养等综合内容。

目前,不少教师在教学工作中的思维方式、工作方式与教学观念,他们大多还满足于对传统教学方式的搬用和多年的经验重复。因此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结合时代的发展和需求让教师首先接受现代教育思想和理论的学习和培训,使其树立素质教育的新观念并认识其重要性,以新的观念指导其教学行为。

另外,体育教师要根据时代的发展、国家的需要,不断地学习新的专业理论与知识,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尤其是要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教师的言行规范、为人师表是影响学生心理素质发展的基础,潜移默化、耳濡目染等无声的教育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非常重要。如果教师在教学中以“师教尊言”意识而自居,容易伤害大学生的自信和自尊心,易使其产生退缩、畏惧、厌学、依赖等不良心理行为,并损害其心理健康。教师自身心理不健康,诸如脾气暴躁、过于苛刻、性格怪异等,不仅能挫伤大学生学习体育课的积极性,而且还会对其心理产生消极影响。

(二)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意识

意识是人所特有的反映客观现实的高级形式,是人有目的的自觉反映。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大学生身体健康的意识正逐渐地得到加强,而对心理健康的思想意识比较淡漠,他们多数人认为一个人只要身体没有疾病就是健康,这种认识不仅直接影响了他们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而且是培养健康心理素质的最大障碍。如何使大学生扭转思想认识,把体育锻炼和培养健康心理素质变成自己有目的的行为,首先要通过教材、板报、广播等媒介来传播有关心理健康的知识,以及现代人所必须具备的心理素质,使其从思想上提高对心理健康的认识。其次教师通过理论课的教学,向大学生讲授心理健康的知识,使他们对多疑、嫉妒、敏感、焦虑、抑郁、团结协作和进取精神差、集体凝聚力和荣誉感不强,怕吃苦等不健康的心理表现从思想深处引起足够的认识。另外,教师还可利用课堂教学的实践活动,根据不同大学生的各种心理特点,采取身体锻炼、集体比赛和娱乐游戏等不同教学手段,让大学生在体育的实践活动中亲身体验体育的乐趣和心理的感受,由此来强化他们的心理健康意识。

(三)注意区别对待,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

如何把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体育教学之中,是高校体育的关键。体育活动项目众多,每种活动项目对培养大学生心理素质都有不同的作用,每个人又有不同的性格特点和心理特征,根据大学生的不同心理特点,采用相应的活动项目不失时机地培养其心理素质是高校体育教学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首选途径。首先教师要了解大学生划分成若干组,针对大学生不同的心理状况采用不同的活动方式。例如,对心理淡漠、不随群、人际关系差的大学生,多采用游戏的教学方式,给他们多提供相互交往的机会,使他们在交往中通过相互配合与协作体验到成功的感受,逐渐消除内心的淡漠,培养他们团结友爱和积极向上的情感。对有恐怖心理的大学生,在教学中让他们多练习一些必须通过克服困难才能完成的动作,如体操中的跳箱等,开始要降低练习的难度并采取好保护与帮助,一旦完成动作,教师要不失时机地给予表扬鼓励,让他们通过练习,逐渐消除心理上的紧张,感受到一切困难只要经过努力都可以克服。

(四)体育教育部门应和学校心理咨询、医院相结合

从有利于每一个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国家未来发展出发,青少年的心理问题不应再被认为是一时的危机,而应被看成是真正的疾病,在学校里建立防范和疗治体系,设立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建立校(院)、院(系)、班各级心理健康教育负责组织。分别负责相应层面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按学校的实际情况建立相对固定的兼职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在场地到位和投入到位方面.学校要设立心理咨询室、团体训练室、心理测量室等必需的工作场所并提供经费保障。通过各种渠道对大学生的心理状况进行及时的和必要的干预,如举办各种心理健康讲座,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体育教育部门应有针对性地举办各种健身学习或讲座,引导大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并给予合理的人员指导和时间投入,使大学生在快乐的体育锻炼中消除和缓解焦虑和抑郁症状,从而使大学生身体和心理素质同时得到锻炼和提高。

参考文献:

[1] 症状自评表(SCL-90)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M].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12.

[2] 由文华,何胜,崔秀云,李峰.应用运动处方提高大学生身心健康水平的实验研究[J].福建体育科技.2010(3):29.

[3] 孔繁武.高校课外运动处方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作用的研究[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10(6):28.

(一)转变教师观念

深化教学改革,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转变教师的体育教育即体质教育的观念。增强大学生的体质是高校体育的基本任务,但不是惟一的任务。体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它应包括生理、心理的健康发展和良好思想品质的培养等综合内容。

目前,不少教师在教学工作中的思维方式、工作方式与教学观念,他们大多还满足于对传统教学方式的搬用和多年的经验重复。因此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结合时代的发展和需求让教师首先接受现代教育思想和理论的学习和培训,使其树立素质教育的新观念并认识其重要性,以新的观念指导其教学行为。

另外,体育教师要根据时代的发展、国家的需要,不断地学习新的专业理论与知识,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尤其是要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教师的言行规范、为人师表是影响学生心理素质发展的基础,潜移默化、耳濡目染等无声的教育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非常重要。如果教师在教学中以“师教尊言”意识而自居,容易伤害大学生的自信和自尊心,易使其产生退缩、畏惧、厌学、依赖等不良心理行为,并损害其心理健康。教师自身心理不健康,诸如脾气暴躁、过于苛刻、性格怪异等,不仅能挫伤大学生学习体育课的积极性,而且还会对其心理产生消极影响。

(二)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意识

意识是人所特有的反映客观现实的高级形式,是人有目的的自觉反映。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大学生身体健康的意识正逐渐地得到加强,而对心理健康的思想意识比较淡漠,他们多数人认为一个人只要身体没有疾病就是健康,这种认识不仅直接影响了他们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而且是培养健康心理素质的最大障碍。如何使大学生扭转思想认识,把体育锻炼和培养健康心理素质变成自己有目的的行为,首先要通过教材、板报、广播等媒介来传播有关心理健康的知识,以及现代人所必须具备的心理素质,使其从思想上提高对心理健康的认识。其次教师通过理论课的教学,向大学生讲授心理健康的知识,使他们对多疑、嫉妒、敏感、焦虑、抑郁、团结协作和进取精神差、集体凝聚力和荣誉感不强,怕吃苦等不健康的心理表现从思想深处引起足够的认识。另外,教师还可利用课堂教学的实践活动,根据不同大学生的各种心理特点,采取身体锻炼、集体比赛和娱乐游戏等不同教学手段,让大学生在体育的实践活动中亲身体验体育的乐趣和心理的感受,由此来强化他们的心理健康意识。

(三)注意区别对待,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

如何把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体育教学之中,是高校体育的关键。体育活动项目众多,每种活动项目对培养大学生心理素质都有不同的作用,每个人又有不同的性格特点和心理特征,根据大学生的不同心理特点,采用相应的活动项目不失时机地培养其心理素质是高校体育教学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首选途径。首先教师要了解大学生划分成若干组,针对大学生不同的心理状况采用不同的活动方式。例如,对心理淡漠、不随群、人际关系差的大学生,多采用游戏的教学方式,给他们多提供相互交往的机会,使他们在交往中通过相互配合与协作体验到成功的感受,逐渐消除内心的淡漠,培养他们团结友爱和积极向上的情感。对有恐怖心理的大学生,在教学中让他们多练习一些必须通过克服困难才能完成的动作,如体操中的跳箱等,开始要降低练习的难度并采取好保护与帮助,一旦完成动作,教师要不失时机地给予表扬鼓励,让他们通过练习,逐渐消除心理上的紧张,感受到一切困难只要经过努力都可以克服。

(四)体育教育部门应和学校心理咨询、医院相结合

从有利于每一个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国家未来发展出发,青少年的心理问题不应再被认为是一时的危机,而应被看成是真正的疾病,在学校里建立防范和疗治体系,设立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建立校(院)、院(系)、班各级心理健康教育负责组织。分别负责相应层面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按学校的实际情况建立相对固定的兼职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在场地到位和投入到位方面.学校要设立心理咨询室、团体训练室、心理测量室等必需的工作场所并提供经费保障。通过各种渠道对大学生的心理状况进行及时的和必要的干预,如举办各种心理健康讲座,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体育教育部门应有针对性地举办各种健身学习或讲座,引导大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并给予合理的人员指导和时间投入,使大学生在快乐的体育锻炼中消除和缓解焦虑和抑郁症状,从而使大学生身体和心理素质同时得到锻炼和提高。

参考文献:

[1] 症状自评表(SCL-90)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M].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12.

[2] 由文华,何胜,崔秀云,李峰.应用运动处方提高大学生身心健康水平的实验研究[J].福建体育科技.2010(3):29.

[3] 孔繁武.高校课外运动处方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作用的研究[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10(6):28.

(一)转变教师观念

深化教学改革,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转变教师的体育教育即体质教育的观念。增强大学生的体质是高校体育的基本任务,但不是惟一的任务。体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它应包括生理、心理的健康发展和良好思想品质的培养等综合内容。

目前,不少教师在教学工作中的思维方式、工作方式与教学观念,他们大多还满足于对传统教学方式的搬用和多年的经验重复。因此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结合时代的发展和需求让教师首先接受现代教育思想和理论的学习和培训,使其树立素质教育的新观念并认识其重要性,以新的观念指导其教学行为。

另外,体育教师要根据时代的发展、国家的需要,不断地学习新的专业理论与知识,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尤其是要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教师的言行规范、为人师表是影响学生心理素质发展的基础,潜移默化、耳濡目染等无声的教育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非常重要。如果教师在教学中以“师教尊言”意识而自居,容易伤害大学生的自信和自尊心,易使其产生退缩、畏惧、厌学、依赖等不良心理行为,并损害其心理健康。教师自身心理不健康,诸如脾气暴躁、过于苛刻、性格怪异等,不仅能挫伤大学生学习体育课的积极性,而且还会对其心理产生消极影响。

(二)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意识

意识是人所特有的反映客观现实的高级形式,是人有目的的自觉反映。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大学生身体健康的意识正逐渐地得到加强,而对心理健康的思想意识比较淡漠,他们多数人认为一个人只要身体没有疾病就是健康,这种认识不仅直接影响了他们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而且是培养健康心理素质的最大障碍。如何使大学生扭转思想认识,把体育锻炼和培养健康心理素质变成自己有目的的行为,首先要通过教材、板报、广播等媒介来传播有关心理健康的知识,以及现代人所必须具备的心理素质,使其从思想上提高对心理健康的认识。其次教师通过理论课的教学,向大学生讲授心理健康的知识,使他们对多疑、嫉妒、敏感、焦虑、抑郁、团结协作和进取精神差、集体凝聚力和荣誉感不强,怕吃苦等不健康的心理表现从思想深处引起足够的认识。另外,教师还可利用课堂教学的实践活动,根据不同大学生的各种心理特点,采取身体锻炼、集体比赛和娱乐游戏等不同教学手段,让大学生在体育的实践活动中亲身体验体育的乐趣和心理的感受,由此来强化他们的心理健康意识。

(三)注意区别对待,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

如何把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体育教学之中,是高校体育的关键。体育活动项目众多,每种活动项目对培养大学生心理素质都有不同的作用,每个人又有不同的性格特点和心理特征,根据大学生的不同心理特点,采用相应的活动项目不失时机地培养其心理素质是高校体育教学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首选途径。首先教师要了解大学生划分成若干组,针对大学生不同的心理状况采用不同的活动方式。例如,对心理淡漠、不随群、人际关系差的大学生,多采用游戏的教学方式,给他们多提供相互交往的机会,使他们在交往中通过相互配合与协作体验到成功的感受,逐渐消除内心的淡漠,培养他们团结友爱和积极向上的情感。对有恐怖心理的大学生,在教学中让他们多练习一些必须通过克服困难才能完成的动作,如体操中的跳箱等,开始要降低练习的难度并采取好保护与帮助,一旦完成动作,教师要不失时机地给予表扬鼓励,让他们通过练习,逐渐消除心理上的紧张,感受到一切困难只要经过努力都可以克服。

(四)体育教育部门应和学校心理咨询、医院相结合

从有利于每一个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国家未来发展出发,青少年的心理问题不应再被认为是一时的危机,而应被看成是真正的疾病,在学校里建立防范和疗治体系,设立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建立校(院)、院(系)、班各级心理健康教育负责组织。分别负责相应层面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按学校的实际情况建立相对固定的兼职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在场地到位和投入到位方面.学校要设立心理咨询室、团体训练室、心理测量室等必需的工作场所并提供经费保障。通过各种渠道对大学生的心理状况进行及时的和必要的干预,如举办各种心理健康讲座,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体育教育部门应有针对性地举办各种健身学习或讲座,引导大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并给予合理的人员指导和时间投入,使大学生在快乐的体育锻炼中消除和缓解焦虑和抑郁症状,从而使大学生身体和心理素质同时得到锻炼和提高。

参考文献:

[1] 症状自评表(SCL-90)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M].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12.

[2] 由文华,何胜,崔秀云,李峰.应用运动处方提高大学生身心健康水平的实验研究[J].福建体育科技.2010(3):29.

[3] 孔繁武.高校课外运动处方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作用的研究[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10(6):28.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大学生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大学生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