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小平
阅读是搜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老师和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而今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可谓是五花八门、各式各样,但无论如何教,作为小学语文教师的我们是否慎重地思考过一个问题:我们无论办什么事最终要追求的是什么?不言而喻,当然是效果,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亦是如此,是否有阅读效果,是否在进行有效阅读教学。那么,怎样才能使阅读教学更有效呢?
一、灵活处理教学资源?
教师根据教学实际需要灵活处理教材,甚至对现在的教材内容加以适度的补充或重新组合,活化教学内容,缩短学生生活与教材内容的距离,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
1.整合教材资源。新教材给教师更大的创造空间,给学生更大的探索空间。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教师不可能一一讲解,面面俱到,这就需要区别主次,适当取舍,合理调配,自主整合。这样教师就有了自主发挥的广阔空间,整合教学内容。如我在教《赠汪伦》一课时,课前搜集了以往学过的李白的送别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抓住了两者的联系与区别,设计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活动。在教学《黄鹤楼送别》第二部分李白和孟浩然饮酒话别时就充分利用文本资源理解“对话叙情”。在两个人的对话中挖掘隐性资源,表达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仰之情。
2. 整合生活资源。“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学习必须尽可能与生活沟通。生活中处处有教学资源。语文学习与学生的社会生活实践应当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学生学习语言,说到底,就是为了运用母语,更好地生活。因此,学习语文,就要遵循母语的习得规律,在生活中学习,在生活中提高,而不能仅限于课堂之内。例如我在教学《水乡歌》一课时,就充分利用学生见过的木船、货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明白“千只船,万只驳”中“驳”的意思。我没有局限于课本,而向课外延伸,为学生设计了实践的平台,要求学生仿造课文也来夸夸自己的家乡。学生以读引说,从课内到课外,让学生与本诗情感得到了共鸣。
3.整合网络资源。网络把世界缩小了,在课堂上轻点鼠标,就可以发现大量有价值的资源。我在教《槐乡五月》时,在搜集到的众多槐花的图片、课件中精选了一部分,使得从没见识过槐花的学生有了身临其境之感,甚至对见过槐花的学生也激发了新鲜之感。
二、训练过程扎实有效
有效的训练过程就是将教师的指点、讲解和学生的练习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充分的亲身体验中获得知识,发展能力。而课堂教学中常常出现只“训”不“练”的现象。比如有一次听课,一位老师在执教《小草和大树》让学生读罗伯特·骚塞给夏洛蒂的回信时,学生读得很平淡,没有读出骚塞那傲慢的冷冰冰的语气。老师说:“你读得太平淡了,应用傲慢的语气读。这样不好,听我读读。”接着老师范读了一遍,读完之后老师不管了,接着下一环节的教学。这可是典型的只管“训”,不管“练”的教学。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教师没有较强的训练意识,以为“训”了就等于“练”了,以“训”代“练”。这样的教学,教师是教了,而学生没有“习”到,其教学的有效性就大打折扣。如果这位教师在示范后,再经过“自由练习——抽生朗读——评价鼓励——再次练习——抽生示范——全体齐读”几个环节的朗读指导,改正学生朗读的毛病一定能落到实处。
《哲学家的最后一课》是一篇哲理性文章,记叙了一位哲学家以“如何根除旷野里的杂草”为话题给学生们上最后一课,揭示了只有用美德才能净化人们心灵的哲理。文章是通过弟子们的各种不同做法与哲学家方法的对比从而揭示这个道理的。文章中心明确,思路清晰,绝大部分的段落都是写哲学家和弟子们的语言,而对人物心理及动作的描写很少。因此,我在教学中就抓住这些“空白”,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在边说边演的过程中明白道理。
在教学时,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一年以后,弟子们又来到了这里,在路上,他们相遇了,他们见面后会说些什么?四人小组合作,一人饰演一名弟子。这一教学环节的设计意在让学生通过表演,来想象弟子们在一年中的经历、心理活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文本的主人,学生利用他们的想象,分别成为文本中的人物,在教师模拟的情境中深刻地感悟。透过文本,故事内容得以拓展,学生的想象力得到锻炼。
三、巧妙拓展积极迁移
拓展,顾名思义就是开拓伸展,它是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阅读教学的拓展题设计得巧妙,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实现教学目标,会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愿望及其发展的可能性因材施教。小学许多课文都配以形象的插图,其图意基本上是文章的形神凝结处,抓住这一契机进行读写迁移,可以很好地体会文章主要人物的精神世界。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这篇历史故事,内容概括性强,对司马迁写《史记》的经过只进行了简略的描写,使文章显得过于简单枯燥。而课文中的插图却形象地反映了这一内容,这就给学生提供了观察和想象的空间。教学时,我让学生充分观察插图来体会司马迁写作时是怎样的发愤,调动学生参与的热情、积极的思维,发展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对司马迁的发愤加深了理解。在此基础上,我又让学生发挥想象,具体描述出司马迁在写作时还会遇到的困难。学生的想象丰富而活跃:有的学生想到在寒冷的冬天司马迁穿着单薄的破衣,抵御着寒冷坚持写作;有的学生想到司马迁忍受着疾病的痛苦,咬牙坚持;有的学生想到司马迁在写作时寂寞一阵一阵向他袭来,只有狱中的烛光与他作伴……这一环节的设计既让学生的想象能力得到训练,又让学生对司马迁的伟大精神有了深一层的理解。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教师只有不断地思考、学习、总结、实践、尝试改进,才能实现课堂的有效教学;只有注重学生的主动学习、探究学习、实践学习的教学才是有效教学;只有这样,才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和体验、感悟和思考,才有利于充分发挥课堂这一主渠道的作用,有利于引导学生大胆实践,勇于探索,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提高教学质量。
(作者单位:江苏省滨海县东坎实验小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