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秋福
一、问题的提出
新课程的指导思想之一是:强调问题性、启发性,引导教学方式的变革。现在,许多化学课表面上很热闹,学生参与度很高,回答问题也很积极,但大多是“Yes”或“No”式的问题,这些问题根本不可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思维,因此大多数都不算有效设问。如何才能创设有效的化学问题呢?首先让我们来了解有效问题的有关知识。
二、有效问题的相关知识
1.创设有效问题的必要性
化学教学是让学生学习化学知识,掌握和体会相关的化学原理,从而培养学生自觉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过程中,教师不能代替学生去掌握化学知识,只能起到一个启发和引导的作用。如果教师课前备课得不充分,课堂上问题设置随意,没有注意到问题和知识之间的逻辑联系,没有考虑到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就会造成学生根本不知道如何思考或怎样回答,阻碍了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交流,导致课堂相对沉默,课堂教学效果不显著。因此,化学教学中必须精心创设有效的化学问题。
2.有效问题的标准和特征
有效问题的标准是所创设的问题能促进学生利用当前掌握的化学知识,通过思考或合作得出相关的解题思路。一个好问题的标准应该是能让学生灵活利用相关的化学知识,同时又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有效”包含两层含义:(1)有效果。指课堂上学生能主动接收新知识,课堂气氛活跃,并对部分知识持有一种怀疑的态度。(2)有效率。通过教学检测来判断学生掌握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能力。
那么,怎样设置课堂问题才算有效呢?按照上面的论述,一个好的“设问”,除了要遵循问题设计规律及教育教学目的、化学学科特点,还应符合以下几个特征:
(1)问题设置要有挑战性。问题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能使学生积极参与并主动接受问题的挑战。(2)问题设置要有可及性。也就是问题的设置要符合学生现有的认知规律、身心发展规律,包括学生的知识储备、研究问题的能力、学习习惯、生活阅历等基本情况。(3)问题设置要有启发性。问题要对所研究的课题具有提示作用,符合化学学科特点,使学生能够借助这种启发,领悟化学思想,提炼化学解题方法,灵活运用化学知识解答问题。(4)问题设置要有激励性。问题要有梯度,从简入手通过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5)问题设置要有开放性。解决问题的方法多样化,从而让学生的思维得到极大的锻炼。
三、创设有效化学问题的案例分析
教学片段:人教版新课程化学必修1“富集在海水中的氯元素”。
情境:1774年瑞典化学家舍勒在研究软锰矿(主要成分是MnO2)的过程中,将它与浓盐酸混合加热,产生了一种黄绿色气体,后证明该气体是氯气。
问题:(1)闻气体气味有什么样的方法?
(2)氯水溶液呈什么颜色?说明有什么微粒?
(3)光照氯水能产生盐酸和氧气,从而推测氯水中含有什么物质?
(4)从元素组成看,氯水中含有Cl、H、O元素,可能有什么离子?
(5)如何设计以下实验:①向酸化的硝酸银溶液中加入氯水;②向紫色石蕊试液中滴入几滴氯水溶液。
(6)在实验①中看到什么现象?说明溶液中有什么微粒?实验②中看到什么现象?说明氯水溶液中有H+吗?
(7)根据②中的现象产生了一个新问题,石蕊试液变红后为什么又褪色了?(8)盐酸只能使石蕊变红,不能使石蕊试液褪色,说明氯水中还产生了一种新物质。是什么物质使石蕊试液褪色呢?(9)氯气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什么?
问题分析:课堂问题设置得好与坏,直接影响学生听课的效率和教学的效果,该案例设问多且有层次性,入手相对简单,梯度适中、排列有序、形成层次、结构完整、知识考查全面。学生思维与想象的空间较大,不仅可以让学生产生“有梯可上,步步提高”的成功感,而且在层层问题的设计中体现了重要的化学思想。
四、创设有效问题时应特别关注的几个问题
第一,创设问题是否有效要经过教学实践的检验。教师的设问要符合学生现有的认知规律和知识储备,同时教师还应该用动态发展的眼光看待自己创设的问题,并及时做好教学反思这个环节。
第二,教师创设问题,学生回答问题,学生由被动的学变成主动的学,这还不能完全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如果教师在创设一些问题后,学生能根据所掌握的知识提出问题或设计问题,则可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第三,教师要学会倾听。有效设问需要问题保持一定的开放性,因此问题的答案不一定是唯一的。当学生的回答与教师的设想不一致时,即便有一定的错误或者不够成熟,教师都应该加以肯定,这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习惯是非常重要的。当然,在倾听完学生的回答后,教师还应该适度地做一些点评,及时地纠正学生思考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还要善于发现学生问题回答中有价值的闪光点,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生探究知识的信心。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