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慧莲
地理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重点在于,学生与教师应该处于平等的地位,在教学中要发挥师生、生生彼此间的合作关系,这样才能够在提高课堂质量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
一、巧设合作情景,激发学生兴趣
地理作为一门应用性极强的学科,讲究实地的考察了解和运用。要让学生掌握课本上的知识,最好的方式就是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鼓励学生结合课本知识对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进行深入挖掘和思考。对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结合课文内容创设相应的情景,如课堂辩论、模拟工厂建设等,以引起学生兴趣,让学生仔细寻找材料,全身心投入合作模式的教学中。
例如“工业的区位因素和区位选择”一课的学习中,蒙山一中的教师就在课前安排学生对蒙山的一些工厂如第二化工厂、南雄化工厂、淀粉厂等进行了实地考察和资料搜寻并分析,比如总结出工业区集中地在哪儿,这些地方是如何慢慢发展成为工业区的,在工业的发展上有何优势,又有何不足,哪些地方是适合工业区建设发展的。然后教师在已有基础上假设出一个即将投资新建的工厂如饼干厂,让学生分组合作后对成果进行课堂展示并讨论,论述饼干厂建设的可行性,如原材料的提供、劳动力的储备、运输的便利程度以及适合建造的区域等,或者指出不可行的地方,如环境污染、动力资源不足等,使学生从多方位考虑问题。在完成这项作业的同时,学生也加强了动手能力,课本的知识在运用中实现了消化理解。
二、组织学生分组实践,在合作中检验知识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起到一个引导者的作用,通过观察学生对课本内容的了解适当调整教学进度和方式,让学生成为课堂活跃的一分子。对于大部分的知识点,教师都可以创造条件让学生在课堂上以小组的形式动手实践,检验课本知识,从而加深对知识的印象。
蒙山一中在分组实践上就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彻底改变传统整齐划一的教室结构,让学生进行分组后以小组为单位将桌子进行圈形重新排列,在班上形成了多个学习交流单位,以学生间交流合作的模式为主,教师起辅导作用。
如在“水循环”一课的教学中,每个小组在课前准备好了教师布置的用具:大玻璃杯或烧杯、保鲜膜、沙子、小石块、酒精灯和水。在讲到水的循环过程时,教师提出问题:水滴的形成是怎样的一个现象?学生进行思考以后,开始在教师指导下合作做实验:往装了一半沙子的玻璃杯里倒入适量的水,以不没过沙子为佳,然后在杯口套上保鲜膜,并将小石子压在保鲜膜上,最后进行加热,简单模仿整个大自然水汽上升循环的过程。在加热的等待期间,教师借机让学生进行现象预测:可能会出现什么现象?水蒸气会顶起小石子吗?水滴将会怎样形成?当猜测结束后,实验结果也就出来了,学生将很直观地看到水蒸气的出现和凝聚,而保鲜膜上的石头实际上起到了一个帮助水滴凝聚的作用,相当于自然界中帮助水汽凝结的空气杂质。实验后教师又对实验中没有完全模拟到自然条件这点进行了补充说明。这样生动形象的实验过程,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三、课后复习,让合作促进提升
教师在课堂中与学生处于平等地位,但引导者的角色不能忘记。在课堂中,教师要观察好学生们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注意学生对教学活动的参与情况和热切程度,通过课后复习帮助学生加强合作,深化认知。
课后的复习可以通过举办比赛的形式来进行,蒙山一中就通过开展“学案大课堂”的复习教学比赛,实现了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角的合作型课堂改革。如在自然地理“太阳的运转”复习过程中,教师给学生提供了明确的复习方案和复习目标,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列出复习的大纲,然后各小组互相交流补充各自的大纲,最后形成完整简洁的知识链。教师对这份知识链式的大纲进行点拨后,学生就据此进行扩展复习。我们可以看到,学生合作总结出来的知识链以太阳运转为中心展开,介绍太阳的自转公转和地球的运转,延伸到日食月食的形成原因,接下来由太阳的运行引申到太阳直射角的变化和四季、昼夜长短之间的关系,如何求太阳高度角等相关知识,并解释一些特殊现象如极昼极夜、昼夜平分,再深入结合四季变化中的季风和洋流变化以及它们带来的影响,在影响的部分又进行了气候类型的介绍等。如此有结构有组织的知识链,是学生合作、教师辅助的结果,不仅将前后知识完整地贯穿起来,帮助学生发现知识掌握的薄弱点,减小复习的难度,也使学生在合作中通过反复讨论对知识有了进一步的认知。
新的教学模式,让教师退至一旁,而学生作为课堂主人充分参与到课程教学中来,自觉主动进行探究,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但要注意的是,在新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应当着重教导学生对地图等信息进行把握运用,传统教学的一些精华也值得发现并延续。
(责任编辑周侯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