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万银
从2001年至今,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的施行已经十几年了,在这十几年里,我们的初中历史教育以课标为教材编写准则,并以此指导教学的实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不可否认的是也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一方面是由于长期不重视历史课程,许多地区中考不考查历史,于是导致学校及领导甚至教师都将其作为中学课程中的副科;另一方面也是在教材的编写方面存在着与高中历史教学脱节的问题。学生在初中时期的历史知识基础不扎实,导致高中阶段的专题史教育出现一种“学生叫苦,老师叫累”的情况,因此,对2001版课标进行修订显得尤为及时和必要。通观两版标准,我将从以下方面进行具体比较。
一、前言部分论述的比较
在前言部分的开篇词中,老课标提出的是要通过历史教育“保持和发扬中华民族文化的传统,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新课标提出的是“培育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公民,是时代发展和社会前进的需要,也是青少年自身成长和全面发展的需要”。两相对比,可以看到,老课标重视的是历史的思想政治教育方面,而新课标重视的是公民教育和学生的成长需要,侧重点是不同的。此外,在开篇词中,老课标也提出了通过对历史多样化的学习,“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养成现代公民应具备的人文素养”。而新课标的表述为:“学生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初步学会从历史的角度观察和思考社会与人生,从历史中汲取智慧,提高综合素质,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不但重视的是学生自身的发展,符合初中生心理和生理特征,而且提出“历史的角度”一词,注重的是从历史的本身来考察社会发展和感悟人生。
二、课程性质论述的比较
老课标一开篇就是从初中必修课程的角度来强调历史的课程地位,但是新课标却从人文社会科学的角度加以强调,由此可见,老课标重视的是课程设置,而新课标重视的则是历史作为人文课程本身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两个版本的课标编写理念的不同。这点也体现和贯穿于新课标本身。老课标的课程性质概述得非常简略,最后归结于历史课程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养成,其表述较抽象且不够具有学科的特殊性。而新课标对课程性质的表述比较具体,强调对学生的终身发展教育,并将其学科特性分为四个方面,分别为:思想性、基础性、人文性与综合性,并将老课标中的“国际意识”一词改为“国际视野”,从词性上分析其词的外延更为宽泛。而这四个方面分别从四个层次上表述了历史课程的性质:思想性是树立学生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基础性是以普及历史知识,形成历史意识为主;人文性是表现历史所特有的人文教育功用,是形成学生正确价值取向的方面;而综合性则是重视历史与现实结合的作用。从新课标对课程性质的具体解读我们可以感受到,随着历史理论的不断进步,我们的课标编写也在不断成熟,不但重视历史学科的学科特性,而且更注重站在学生的认知水平及心理水平的角度去考虑。
三、课程基本理念论述的比较
老课标对编写理念的表达是:“使学生获得基本的历史知识和能力,培养良好的品德和健全的人格……有助于学生的终身学习……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发挥历史教学评价的教育功能。”从老课标的课程理念可以看到,老课标在大的范围内是要求以学生为中心的,但重点是放在学生的历史知识学习和历史的道德教育功能。而新课标在课程理念中分别列举了四个方面。与老课标明显不同的是,新课标明确提出“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以及首次提出了“正确的价值判断”理念。这就告诉我们,不但要教历史书,而且重要的还在于育人,在于思维的训练。此外,在初中历史学习的要求上,以“普及历史常识”、“初步具备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为主,这一标准比起老课标显然在历史知识的掌握上有所降低且更加具体,在评价体系上也给予了教师更大的自主权,要求创新和发展。
四、课程设计思路的比较
总体而言,新老课标在设计思路上的改变是较大的,新课标充分吸取了老课标在实施过程中的经验教训,对其进行了大胆的调整。首先,在总体的课程设计思路上,老课标是:“面向全体学生,使所有学生都能达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目标,高度尊重学生的个性,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能力和特长,为其主动适应未来社会打好基础。”新课标为:“面向全体学生,从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和人文素养出发,遵循历史教育规律,充分发挥历史教育功能,使学生掌握中外历史基础知识,初步学会学习历史的方法,提高历史学习能力,逐步形成对历史的正确认识,并提高正确认识现实的能力,达到课程目标的要求。”这两个课标的总体设计思路虽然都是面向学生,但是侧重点不同,老课标注重的是每个学生的发展和培养,而新课标注重的是整体学生人文素养的发展。在实际操作中,在现今的教育现状下,实际上要达到对每个学生个性的尊重和培养是不现实的,但是在历史教育中对整体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大方向却是非常必要的。所以两相对比,新课标吸取了老课标的经验教训,更具有实际操作的可能性。此外,在课程体例设计上,针对教材编写体例的最大改变是,老课标对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六个学习板块中的每个板块分若干个主题学习,以主题的方式呈现;而新课标明显吸取了主题学习在现实操作中所反映出的问题,根据历史的学习规律,重新采用了“点—线”结合的编写方式。“点”就是具体、生动的历史事实;而以时间为“线”,作为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通过“点”与“点”之间的联系来理解“线”,使学生在掌握历史事实的基础上理解历史发展的过程。这种注重时间的编排方式,无疑会为高中的专题史学习打下一个很好的基础。新课标在这些方面更多地考虑了与高中历史学习的衔接问题。而我们还必须关注的一个方面是,新课标提出了在课程内容学习过程中必须要经历历史思维训练过程,要感知、理解和探究历史,这是在老课标所没有的要求,因此尤为显示出新课标对今后中学历史教学的偏向,也是历史教学理念的中学实践探索。此外,新课标还增加了历史课程的开放性和弹性,将对课程资源的开发权利也提供了一部分给各个地区,这些都是创新和改进。
综上所述,从新老课标前言部分的对比中我们可以发现,新课标一改过去行政性语气,凸显出了语言的人文性关怀,并将老课标空泛的表达语言改为更有实效性和操作性的用语。在编写的侧重点上,也更符合初中生心理和生理的实际情况,更贴近生活。新课标更注重历史学习理念的要求,这对初中教师的教育理念更新提出了新的要求。虽然新课标在总体知识掌握难度上有所降低,但是在历史学习方法上的要求却有所加强。此外,新老课标比较让我们感觉到历史教育在政治教育作用上的淡化,在人文性上的回归,成为一门真正以“育人”为教育目的的学科。但课标的施行是否有效,还需要具体的操作与反馈,期待我们教师在新一轮历史教育改革中,取得预想的效果和成绩。
(责任编辑庞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