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爱琴
谈京剧《花蕊》的文学背景
■王爱琴
京剧《花蕊》是江苏省京剧院改编的新编历史剧,汇集了省京剧院最出色的演员阵容,自首演以来,荣获第六届中国京剧节二等奖,囊括第六届江苏省戏剧节十五项殊荣大满贯,并且在全国范围内巡演多场,充分展现了苏派京剧的风采。
《花蕊》是一出新编历史剧,改编自五代十国末期蜀国末代君主孟昶的爱妃花蕊夫人的生平经历。表现花蕊夫人一生与蜀君孟昶、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和其弟弟赵光义三人的命运纠葛,千古以来为人传唱,也是后代戏曲艺术作品的重要改编题材之一。其中最有名的,莫过于尚派艺术大师尚小云先生的《花蕊夫人》,其中的著名唱段《想故主不由我阵阵心酸》更是万千戏迷争相传颂的存世经典。而此次新编京剧《花蕊》,则建立在历史事实和京剧改编的基础上,通过当代人重新解读的新视角,对于传统的历史故事进行了合理的改编,丰富了其意蕴,凸显了现代京剧人对于传统题材重新的挖掘与创新的把握能力。
花蕊夫人的生平经历主要记载于吴任臣所著史书《十国春秋》中。花蕊夫人是后蜀后主孟昶的宠妃,姿色美艳,青城人,徐氏,传说是歌妓出身。《述国亡诗》形容她的美貌;“花不足以拟其色,蕊差堪状其容,冰肌玉骨清无汗,水殿风来暗香满”。入宫之后她就成为后主孟昶最为宠爱的妃子,因为花蕊夫人喜爱牡丹和芙蓉花,孟昶便命官民在后蜀都城成都大量种植芙蓉、牡丹,并说:“洛阳牡丹甲天下,今后必使成都牡丹甲洛阳”。据说成都“芙蓉城”的别称正是就此而来。
孟昶沈迷于酒色,不理国事,国家风雨飘摇,情势急转直下,后蜀广政三十年(965年),北宋军队兵临城下,孟昶不得不宣布投降,蜀国灭亡。花蕊夫人作为孟昶的宠妃,被赵匡胤纳入后宫。之后花蕊夫人就陷入了孟昶、赵匡胤和赵光义三个人的情感纠葛中,并因此而丧命。宋人蔡绦笔记《铁围山丛谈》卷六记载:“国朝降下西蜀,而花蕊夫人又随昶归中国。昶至且十日,则召花蕊夫人入宫中,而昶遂死。昌陵后亦惑之。太宗在晋邸时,数数谏昌陵,而未果去。一日兄弟相与猎苑中,花蕊夫人在侧,晋邸方调弓矢引满,政拟射走兽,忽回射花蕊夫人,一箭而死。”花蕊夫人被射死的传说被后代大量的文学戏曲作品所渲染描绘,已经成为文学史上的经典情节,尽管吴任臣《十国春秋》中认为此事纯属谣传,但是这样富有戏剧性,带有凄美感的故事早已经走入了千家万户,为人传诵不绝。
花蕊夫人是我国著名的女诗人之一,著有《花蕊夫人宫词》。《全唐诗》中将其诗归为孟昶妃所著。在蜀国亡国之后,花蕊夫人作诗云:“君王城上竖降旗,妾在深宫哪得知,十四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个是男儿。”此诗不仅当时即被赵匡胤赏识,更成为后代人传颂的千古绝唱。
《花蕊》中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经典情节,就是花蕊夫人在宋宫寝房内悬挂孟昶的画像,被赵匡胤发现询问。面对大逆不道之罪,花蕊夫人巧说悬挂的是蜀国的送子神灵,从而免过一劫。《古今图书集成?神异典》卷四六引《贤奕》云:“二郎神衣黄弹射拥猎犬,实蜀汉王孟昶象也。宋艺祖平蜀,得花蕊夫人,奉昶小像于宫中。宋艺祖怪问,对曰:‘此灌口二郎神也,乞灵辄应。’因命传于京师令供奉,盖不忘昶,以报之也。人以二郎挟弹者张仙,误也,二郎乃诡词。张仙乃苏老泉所梦仙挟二弹,以为诞子之兆,因奉之。果得轼,辙二子。’见集中。”此事在尚派京剧《花蕊夫人》中,成为最后花蕊夫人被杀的导火索。但在新编京剧《花蕊》中,则正是赵匡胤对于花蕊的真情见证。
新编京剧《花蕊》在情节上的最大改动,就是花蕊夫人对于赵家兄弟的态度。传统的戏曲作品,以尚派京剧《花蕊夫人》为代表,主要突出的是花蕊夫人对于孟昶的怀念和忠贞。赵匡胤和赵光义则都被塑造成垂涎花蕊美色的无耻小人,花蕊夫人对他们的态度是至死不从,最终造成悲剧。而在新编京剧《花蕊》中,编剧着重铺陈了赵匡胤对于花蕊的真挚感情,以及赵光义对于花蕊的垂涎和为爱疯狂。花蕊周旋于三个男人之间,实际上对于三个男人都有自己的感情,但是因为各种身份和行动的限制,不能够真切表达自己的真实感情,从人性的立场角度上,塑造了一个为爱而死,在大义和爱情之间艰苦抉择的复杂人物。
赵匡胤对于花蕊夫人的感情,据徐大焯 《烬余录》记载,赵匡胤因病卧床,赵光义乘机调戏花蕊夫人,但“太祖觉,遽以玉斧斫地。皇后,太子至、太祖气属缕”。历史笔记中的赵匡胤,对于花蕊夫人的确是有一丝真实感情的,这也是《花蕊》所改编的基础。而对于京剧舞台上传统的反角赵光义,编剧也没有将其彻底塑造成一个无耻小人,而是将他往为爱痴狂,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悲剧人物上去描绘,他最后杀死花蕊夫人,更多的是对于求爱不得后的一种复仇的心理。而对于后主孟昶,相较之前的戏曲作品往往对他虚化处理,《花蕊》以小生为体,辅以丑角动作的形式,将孟昶沉迷酒色,文采风流却又懦弱无能的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更用鬼魂归来的手法大大加强了全剧的戏剧性,突出了三个男人争夺花蕊的情感纠葛。
总的说来,新编京剧《花蕊》立足于历史事实和以往的戏曲改编,在历史的蛛丝马迹中开辟出一条新路,在对于三个男性人物出色的刻画中,塑造了一个更加人性化,更加贴近观众情感,更能为现代观众所理解的花蕊夫人,这样优秀的时代作品的成功,正是当代京剧艺术历久弥新,不断发展的坚实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