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改革创新成为高邮融合发展主旋律

2014-11-20 10:04韩方
唯实 2014年11期
关键词:高邮融合改革

韩方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了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要求和路径,这必将进一步激发改革动力、释放市场活力。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改革正处于攻坚期和深水区,既要有顶层设计的制度安排,也要有“摸着石头过河”的创新实践。我们必须进一步增强改革创新的坚定性和自觉性,不断解放思想,拼搏进取,让改革创新成为高邮融合发展的主旋律,用改革创新不断开拓高邮率先崛起新局面。

拓展改革深度,激活融合发展动力

改革是促发展的关键之举,唯有深化改革,我们才能迎难而上,实现新突破。一是继续深化区划调整。在2013年成功实施区划调整的基础上,2014年着力在构建“一体两翼四中心”城镇体系上下功夫,即加快建设中心市区,两个城市副中心,重点建设四个中心镇,积极适应区划调整实际,优化空间布局。2014年4月,我们将菱塘光电科技产业园更名为湖西新区,与送桥镇实行区镇合一的行政管理体制。接下来,高邮将积极推动三垛、临泽、卸甲、甘垛、汤庄镇启动总体规划,包括工业集中区控制性规划修编工作,使之与全市土地利用、产业发展、环境保护等规划有机衔接,引领促进撤并镇之间的融合发展。在此基础上,全力打造板块经济。临城板块以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为主;湖西板块以光电产业为主,积极发展环湖旅游休闲产业;东部板块以优势工业、现代农业为主;北部板块以乡村旅游业、现代农业、商贸业为主。每个板块由一名市委常委牵头,负责协调推进板块内乡镇、园区的产业发展、项目落户。二是推动农村综合改革。围绕区划调整,我们将进一步配套改革,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财税体制,统筹党政群机构改革,优化政府组织结构和运行机制,加快区域融合,加强工作融合,加大干部融合。积极推动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加快农村集体土地产权、林权、宅基地使用权、房屋产权等生产要素改革,推动地权、林权、财产权的流转租赁、抵押融资、规模化经营,创新农村经营体制机制,激发农村活力。三是深化行政审批改革。继续实施行政审批“八个一”工程,强化执行“首问负责制”、“一次性告知制”和“限时办结制”,探索推行重大项目模拟审批制度,推进工商注册登记制度便利化,加强乡镇便民服务中心规范化建设,开展涉企中介机构、行业协会专项治理,进一步精简审批事项、优化审批流程、规范收费行为。

加大创新力度,提升转型发展质态

审视高邮经济发展现状,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突出,特别是产业结构不合理,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的粗放发展方式尚未从根本上实现有效转变。面对这些,我们深刻认识到,未来区域竞争的比较优势取决于创新能力,弯道超越的速度取决于转型速度。一是着力调整结构,发展优势产业。突出“基本”,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坚持以专业园区带动产业集群发展,大力实施四个千亿级增长工程,全力构筑以机械装备、电线电缆、照明灯具、纺织服装等产业为基本和新能源、新光源、生物健康等新兴产业为支撑的工业构架。抓牢“四重”,提升现代服务业。紧盯重点产业、重点企业、重点项目、重点集聚区,加快清水潭旅游度假区、城南经济新区软件产业园、波司登世贸广场等载体建设,2014年实现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2%以上,占比提高1个百分点以上。注重“高效”,发展现代农业。强化郭集高邮鸭、八桥现代农业、送桥扬州鹅、龙虬罗氏沼虾、城郊万亩蔬菜等重点园区的建设与发展,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发展,提升农业的比较效益。二是强化服务保障,做大做强企业。加大对企业的扶持激励力度,鼓励中小企业加快转型升级,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净增20家以上。扎实开展“服务企业行”活动,推动重点产业行业协会组建改建和作用发挥,及时协调解决企业发展的困难和问题。抓住国家金融改革、“新三板”扩容的机遇,引导企业加快推进股份制改造,确保曙光、华富正式报会,传艺进入辅导公示,2014年力争3家以上中小企业进入“新三板”挂牌。三是加快科技创新,提升发展层次。进一步发挥企业主体作用,落实激励政策,加大财政投入,优化企业服务,引导企业实施“上市、专利、标准、品牌”四大战略,找准科技创新突破口,2014年培育高新技术企业8家。实施产学研“三百”工程,提升哈工大产业研究院、南工大健康产业研究院科技成果孵化成效。强化创新载体建设,重点是开发区科技产业综合体、城南经济新区智慧大厦,2014年新增载体5万平方米。实施人才兴市战略。大力实施秦邮人才集聚计划,强化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和本地人才的培养。

加快融合速度,促进发展成果共享

要将积极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盼,坚持从人民群众利益出发谋划改革思路、制定改革措施,扎扎实实解决好群众最关心的问题,让改革发展成果惠及全市人民。一是突出生态保护,推进人与自然的融合。巩固和提高国家生态市创建成果,加快实施生态市建设优先项目和重大工程。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大力推进北澄子河三垛西大桥断面达标工程建设,突出城乡河道水污染防治,推进植树造林、城乡绿化和湿地保护,确保2014年森林覆盖率达到18.1%。二是突出产业支撑,推进产城融合。以三大园区为先导,加快产城融合互动。大力发展新光源、新能源、生物健康、电线电缆等特色产业。不断增强园区的辐射力和带动力,以产业的集聚化推进新型城镇化快速发展,加速人口集聚。进一步强化城市设计和特色空间的塑造,实施东部新区路网、蝶园路南延北拓、盂城驿二期等新一轮城建十大工程,加大古城保护力度,推动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创建步伐。三是突出城乡一体,推进城乡融合。统筹推进城乡就业、教育、医疗、体育、住房、社会保障、收入分配等各项改革,不断提升民生“五有”水平。在不断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和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坚决守住基本民生“底线”的同时,广泛调动社会力量发展社会事业,更好地满足群众多层次、个性化需求。加快美好乡村建设,科学推动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完善便民服务设施,集聚产业、吸纳人流。加强基层基础建设,推动城乡社区基础设施建设达标工程,深化推进“四位一体”社区治理模式,启动“政社互动”试点工作,推进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公共服务。

(作者系中共江苏省高邮市委书记)

责任编辑:钱国华endprint

猜你喜欢
高邮融合改革
“五学”融合:实现学习迁移
刚柔并济
夕照高邮湖
画说铁军:高邮受降
破次元
融椅
我的家乡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改革创新
改革创新(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