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建霞
在生物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对一些实验进行改进和创新,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发展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唾液消化作用的实验方法”是苏科版《生物》七年级上册第3章第4节“人体对食物的消化吸收”中的内容。《初中生物课程标准》(2011年)对该实验提出了活动建议:“探究发生在口腔内的化学消化”,目的是通过探究实验使学生了解口腔中的化学消化现象,初步体验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并且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这一实验也是作为泰州市生物会考的六个实验之一。
现针对教材第92页给出的实验材料和实验步骤,笔者在以下几个方面做了改进。
一、实验改进
(一)实验材料的改进
1.增加食盐
在制备淀粉糊的过程中可以加入少量的食盐。氯离子(Cl-)是唾液淀粉酶的激活物,加入少量盐可以起到激活唾液淀粉酶的作用,使淀粉分解变成麦芽糖的速度加快,这样可以减少唾液淀粉酶的用量,弥补唾液量少的不足,提高实验的成功率。
2.增加山楂、葡萄等酸性食品
教师可以在每一小组的实验盘里放两个山楂或葡萄。在收集唾液前,让学生吃山楂或葡萄等酸性食品,可以加速唾液腺分泌唾液,从而增加学生收集唾液的量。
(二)实验用具的改进
1.增加量筒
在实验步骤1和3中,需要量取2mL的溶液,而材料用具中无量筒,如何量取呢?所以可在实验用具中增加量筒。
2.增加一次性口杯
在收集唾液前,需要让学生先漱口,所以可增加一次性口杯。
3.将大烧杯改为恒温水浴锅或保温杯
在第四步中,教材用大烧杯盛放热水做水浴加热,这样做温度不容易控制;如果水温下降了,还要再用酒精灯加热,温度又会很快上升,很难将温度控制在37℃,并且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酒精灯加热过程中存在着安全方面的问题。所以,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购买恒温水浴锅,或者用保温杯来代替大烧杯,或者让学生用手握住试管10min,并将试管轻轻振荡。因为唾液淀粉酶的最适温度为37℃,正好是人的体温。在这一段时间内,我们可以讲讲实验中需要注意的地方,如对比观察技巧、对实验现象的解释等。
(三)实验方法步骤的改进
第一,事先制备低浓度的淀粉糊。因为若浓度过高,很可能会导致实验组和对照组试管中加入碘酒后都呈现蓝色,从而导致实验失败。
第二,改进收集唾液的方法。苏科版新教材并没有具体讲怎样收集唾液,一般有两种方法:(1)取唾液前,先漱下口,然后取干净的脱脂棉,放入口中,稍等片刻,把脱脂棉取出,挤压脱脂棉,收集唾液于小烧杯中;(2)先用凉开水漱口,然后将舌头整个稍微翘起来抵住上边牙齿,将下唇搁在小烧杯上,口水会从舌头下面慢慢流出来,如果想快点的话,可闭上嘴,舌头在口腔里快速运动,即可产生大量唾液。这两种方法都是先将唾液收集到小烧杯中,再用滴管吸取至试管中。这样都会造成唾液的浪费,我们可以直接将唾液收集到试管中。
第三,改进向试管中滴加清水和唾液的插图。
有关用滴管滴加试液的方法,化学教材中提出明确要求:“应将滴管悬空在容器上方,不可接触器壁,以免沾污滴管或造成试剂的污染。”使用滴管时要注意:“不要平放或倒置,防止试液倒流,腐蚀橡胶乳头。”所以,为了防止试液倒流回滴管中腐蚀橡胶乳头,使用滴管时应尽可能地将其竖直。因此,课本中的插图可以作如右图所示的改进。
第四,准备好低浓度的碘酒。碘酒的浓度不能太高,否则会导致两支试管中都会呈现碘液的颜色。
二、实验创新
1.不收集唾液,直接使用淀粉酶试剂
实验课的课堂纪律比较难控制,在课堂上让学生收集唾液经常会出现这样的问题:有的学生不好意思收集,还有的学生会在旁边嬉笑,这样会增加课堂管理的难度,同时实验效果也会大打折扣。所以,我们可以直接使用淀粉酶试剂。
2.不必按照教材的设计思路进行实验,我们可以将淀粉试纸放在口腔里含一会儿,取出后滴加碘液验证。
参考文献
袁艺.几种化学仪器的正确使用[J].中学生数理化(初中版),2002(8).
(特约编辑 安 平)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