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传统媒体进入互联网及移动互联网时代,纸媒如何在数字出版的冲击下保证自己的市场份额,为读者提供更优质的内容及服务?只有具备优质的品牌和内容才能使传统纸媒更好地生存。而优质的内容和品牌离不开内容对质量的把握,本文阐述了在出版物编辑校对中容易出现的错误,及如何从根本上规避这种错误的产生,提高编校质量,为全民阅读提供更多的、优质的和科学的内容。
[关键词]质量维度;互联网时代;纸媒
[作者单位]向敬之,湖南日报社长沙分社。
2014年5月,在某省级党报的一组系列报道中,几篇报道的大小标题都加引号,所引的内容是从正文中某一句或某一段中抠出几处文字拼接而成。不完全引自原文,而是进行二度加工。这样写,这样编,连最起码的章法都不顾,能创造出好内容、好新闻、好品牌吗?
当下,似乎标新立异、妄加引号做标题,成为一些新闻记者的一种心瘾。他们写身边的感动类题材,总要断章取义地加引号做标题。这样的内容对延续传统纸媒的权威性、可读性、影响力和生命力没有任何积极作用。
传统纸媒、图书已进入了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时代,如何在数字媒体市场上拼杀较量,为读者提供优质的内容及服务?这就需要更多的创新产品,需要更多内容合格的优质产品。只有具备鲜明的品牌价值和品牌内容,才有可能让传统纸媒、纸书在一段时间内狭缝里生存。
品牌是产品的名牌,是要让更多的消费者喜欢,是要跳出做产品“孤本”的藏品思想。它要求把产品做好、创新和出彩,做出一种独特的能制造影响、获取市场和产生效益的黏性,以适应于盛行粉丝经济的互联网时代和移动互联网时代。电子书的出现,数字化的推广,自媒体的问世……层出不穷的越发简便的阅读载体,使传统纸质出品者、经营者、内容创造者和提供者一下慌了神,认为不做就是等死,继续做就会早死。
继续做,真的会早死吗?如果报社还是拼命地为赚广告费而做毫无实质的软文新闻、吹捧文字;如果出版社只是为市场提供一般价值、重复出版的内容,那必然会早死。因为,这些举措无异于苟延残喘时的自掘坟墓。
继续做,真的会死得早吗?时代向前发展,科技高新技术发展,带来了物质生活的现代化,也会带来文化享受的现代化,更会带着越来越多的人分享精神文化的优质产品。人们不需要重复的、滞后的和毫无特色的产品,也不需要缺乏思想、个性和营养的垃圾内容,但他们真切欢迎创新的、有价值的和有意义的优质阅读内容。
在阅读的未来,科技的发展只会优化内容传播载体的功能和容量,但绝不会损害传播内容的受欢迎度与市场份额。可以说,无论社会发展到什么程度,做好了内容,就是做好了卖场和前景。
但是,随着纸质媒介阅读率下滑,仍有不少记者、编辑和校对人员严重缺乏危机感与紧迫感,既不加强对细分市场的理性分析和研究,也没有对文本写作、编辑和校对做到准确和有效的把握。
报刊也好,图书也罢,还包括电子出版物、互联网出版物,以及互联网与移动互联网的所有内容,其内容质量包括政治质量、学术质量以及出版质量等多方面。一份对读者负责的高质量出版物,应当从内容到形式、从著述文字到编校质量,都努力达到尽善尽美。
一、哪些质量问题存在是一种致命伤
在出版物质量检查中发现的差错,很大程度上与记者写稿、编辑改稿及校对校稿疏忽大意有着很大的关联。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用字失误
用字失误很大一部分是由于字形相似造成的错误,时常出现“自己”被误为“自已”,“拔高”被误为“拨高”,“一元复始”成了“一元夏始”之类。在新闻编辑、图书编辑(尤其是文史编辑)改稿时,还常有其他几种情况发生:
一是因为不熟悉人名或封号而误写。如元稹是中唐诗人代表,而有本图书研究唐代诗歌,却把“元稹”写成了“元缜”;诗人李商隐,号玉谿生,有编辑却按常规字简化,将“玉谿生”改成了“玉溪生”,将著作“《玉谿生年谱会笺》”误改成了“《玉溪生年谱会笺》”。不少书中,将 “虞候”和“斥候”分别写成了“虞侯”和“斥侯”,使本为低级的官职名变成了高等爵位。一字甚至一笔之差,可以让人连升,也可以使人无缘无故地连降数级。
二是因为字形相似而误写。如有书中短短数言“或讥销,后讽谕”连错二字,将“讥诮”写错成“讥销”,“讽喻”误写成“讽谕”;也有书将“用典熨帖”和“妥帖”的“帖”都写成了“贴”。时常有编辑分不清英文字母和拼音字母,本是为汉字注音,用的字母却是英文字母,此种情况甚至出现在中小学语文教辅和试卷上。
三是因为缺失古汉语常识而误写。曾见过有编辑将正确的“《史记》屈原本传”改成了“《史记·屈原本传》”,这可能是编辑印象中是《史记·屈原列传》,忘了“列传”是《史记》的一种体裁,而“本传”不是体裁,“屈原本传”只是说屈原本人的列传;还有编辑把“《旧唐书·温庭筠传》”写成了“《旧唐书》《温庭筠传》”。
辨字析词是记者、编辑和校对人员本身应具有的最基本业务能力。他们应该在这方面下功夫,但是当前不少人缺乏正字纠错的职业意识,而导致报刊、图书的差错率令人担忧。不断提升文字辨析能力,是强化一名合格记者、编辑的校对写作、编校水准的基本功,需要引起所有从业者的关注、重视与警觉。
2.用词失误
用词不慎重,往往会造成病句或歧义出现。这纯属词义误用。如有新闻报道中出现“生产热情空前高潮”,此处“高潮”应是“高涨”。“高潮”与“高涨”在字形结构上相似,但词义、词性有别。前者有比喻事物高度发展的阶段的意思,是名词;后者指(士气、情绪等)旺盛、饱满,属形容词,或指(水位、物价等)急剧上升,是动词。除了这类误写之外,大致还有以下两种情况:
一是词不达意,失之偏颇。比如“成员”和“成员国”是两个内涵与外延并不统一的概念。“成员”是指集体或家庭的组成人员,而“成员国”是指主权国家政治性组织的成员国家。但是我们常在一些图书、报道中读到“中国是WTO成员国”之类的文字,这是一个明显的用词不当的政治性错误。WTO是一个由主权国家和非主权地区组成的世界性经济组织,中国和中国香港、中国澳门、中国台北先后加入世贸组织,成为WTO成员,所以不能将“WTO成员”写成“WTO成员国”。一些编辑疏于对政治知识的把握,在改稿时或不将“WTO成员国”删改为“WTO成员”,或把“WTO成员”添加为“WTO成员国”而谬之千里。此类情况在全国印刷品中甚为严重,在不少政治、经济性读物甚至历史教科书上,屡见不鲜。
二是词义混淆,模糊文意。在法律或其他读物中,时常出现“选举和被选举是人民享有的权力、某某官员行使权利”的类似字样。“权力”是指政治上的强制力量或职责范围内的支配力量;“权利”则是指公民或法人依法行使的权力和享受的利益(跟“义务”相对)。此二者是不同的概念,但又被不少编辑改稿时混用,往往让有一定法律常识的读者贻笑大方。我们在阅读中,也常常遇到“必须”与“必需”、“度过”与“渡过”、“以至”与“以致”、“反映”与“反应”等词义混淆的现象。
3.用法失误
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些不合乎语法规律的口头短语或句子、生编硬造的网络语言在现今出版物中屡见不鲜。不是成分残缺,就是搭配不当,还有其他如交代不清、语义重复、不合逻辑,这样的句式使得文意模糊,无法规范。如病句:“安置小区建设的楼房竣工后,人们兴高采烈迁入居住,并被评为优良工程”,是房子竣工被评为优良工程,还是人们兴高采烈迁入居住工程被评为优良工程?表意不明确。
4.措辞有误
2014年5月8日上午,在长沙铜官湘台文化创意产业园活动现场,在海峡两岸诸多文化名企名人的见证下,陶瓷“浴火凤凰”组合成功。上凤下凰,精巧融合——凤尾有三,向上高蹈,彩翼翩翩,五彩斑斓;凰尾有二,居下有神,灰中透黄,映衬出彩。别有新意的“浴火凤凰”,却被某媒体记者不惜笔墨渲染该造型的好看,简单地称上面一只凤凰、下面一只凤凰,不温不火,不痛不痒,毫无新意,全然不知道怎样用好题材做出一个好新闻,也不知道创意者特地利用凤凰有雌雄相亲来象征湘台一家。
2014年6月,有一报纸记者报道一次火灾,在第一段称事发地“位于长沙市中心主干道五一大道附近”。殊不知长沙五一大道,东起长沙火车站,西抵橘子洲大桥(湘江一桥)东头,全长约5.5公里。它的附近到底指哪里呢?如此行文极不准确。既然要交代事发地下河街商品市场的具体位置,怎么又写一个模糊概念。而其不厌其烦,在第二段又写到事发地“位于橘子洲大桥附近”,橘子洲大桥座横跨湘江,东接长沙市城区五一大道西端、西至溁湾镇,全长1250米。它的附近又是指哪里?已进入互联网时代的报纸,不是写给记者自己看的,也不是只供当地人看的,而是会通过互联网把信息内容传递给全国乃至全球读者来看。不熟知事发地具体位置的读者,一看“附近”,只会是一头雾水。在互联网时代做报纸、杂志和图书,如果连最基本的内容准确都不能把握,那还怎么能向读者传递有效信息呢?
此外,记者大意写稿,编辑错误改稿,校对马虎校稿,在标点符号错用、乱用,文史知识、科学常识以及版权页知识等方面缺乏准确的表示。该用句号处用了逗号,该用逗号处用了顿号,引号胡乱使用,造成层次或句式无法分清。而类似本应写为“《资治通鉴》卷一百六”的,有报纸改为“《资治通鉴》卷106”或“《资治通鉴》第106卷”;“康熙五十六年”被写成了“康熙56年”;“农历十月二十一日”被改作“农历10月21日”;“1989年”被简化成“89年”……凡此种种,不胜枚举。“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首诗明明是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却有书上写是“唐朝诗人孟浩然的诗”。
二、如何规范提质保障内容质量
如何对互联网时代、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纸质内容维度进行有效把握,是保证出版物质量的一根标尺。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带来的是速度快捷,但似乎在深度上稍逊于传统纸质。然而,这并不是一个让人庆幸的事情,就拿最近反腐案件报道而言,财新网、彭湃新闻网反应的速度及报道的深度,足矣让传统纸媒汗颜。
但不论是传统纸媒、纸书,还是借助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数字读物,如果不能很好地在内容质量上规范提质,不能如实地报道新闻事实,那必然不能很好地把正确的信息传递给读者。2008年底,《走向世界丛书》1套10本36种重刊,却被广州某媒体记者报道时写道:“近日,《走向世界丛书》10套36本由岳麓书社重刊。”记者写稿疏忽,但编辑、校对改稿时,稍作思索,也会想到要宣传的应该是1套书,而非10套书。我们如不及时规范记者写稿、编辑改稿、校对校稿和内容提质的行为和心态,势必严重影响读者的阅读与出版事业的发展。
1.从文字质量上切入,加强记者写稿、编辑改稿和校对校稿的工作态度
记者、编辑不仅要注意著作的内容,而且要在把握作者独到见解、充实材料和严密论证的同时,注重文字的表达,提升文字判断、加工与写作等综合能力。
2.以语言规范的法律法规为基准,使记者写稿、编辑改稿和校对校稿有据可依
随着国家语言使用的相关法律法规实施,记者、编辑和校对人员须以此为标尺,遵循与繁体字、异体字、标点符号、数字用法以及涉台问题的一系列规定,尽最大可能地为规范编辑与图书出版服务。
3.以知识培训为手段,提升记者写稿、编辑改稿和校对校稿的专业水平
对专业知识良好的掌握,是培养记者、编辑和校对人员业务能力的基础。对多方面知识进行深入了解,是记者写稿、编辑改稿和校对人员校稿优化质量的专业保证。平时记者、编辑和校对要把专业知识与其他知识、版面美化与文字规范多重结合,有针对性地加强业务能力培养。
4.以心性修炼为依托,强化记者写稿、编辑改稿和校对校稿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良好的心态,是做好一名记者、编辑和校对的成功动因。加强心性修养,使记者、编辑和校对在写稿、编稿及改稿中认为这是一种有意义、有品位的事情,从而对内容传输与新闻出版产生强烈的荣辱感。
审视和反思现行出版物质量与记者写稿、编辑改稿和校对校稿中的问题,是对现代新闻出版事业担当责任的一个重要方面。我们有必多方面地强化与改进稿件质量的提升能力,有效把握互联网时代纸质内容的质量维度,形成一种对新闻出版和读者负责的使命与心性,才有望为全民阅读提供更多的、优质的和科学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