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玉萍
摘 要:小学语文课本中精心设计的插图是重要的教学资源,十分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好,可以帮助孩子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观察、想象、语言表达和习作能力。
关键词:语文教学 插图 运用 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9(b)-0139-01
随着语文教学改革的深入,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越来越切中孩子们的认知阶段,每篇课文都配有色泽鲜艳、富有时代感及童真童趣的插图。这些插图密切配合课文内容,它以形象、直观的特点发挥着独特的作用。但是很多教师把课文中的插图当作可有可无的点缀,没有好好开发利用,无形中造成了这一重要教学资源的浪费。《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课堂教学中,灵活地运用好这些插图,对于帮助学生更好地感悟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理解、观察和语言表达等方面的能力,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果能起到很好地促进作用。
1 凭借插图的直观形象,激发孩子兴趣,引领孩子顺利走进课文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学习的内驱力,是提高创造才能的催化剂。小学生的年龄小,形象思维占主导,更加喜欢感性的学习材料。教材中的插图色彩鲜艳、生动活泼,把单调的文字化为丰满鲜活的形象,在孩子面前展现出一种直观新奇的美,这种美感会极大地吸引孩子注意力,从而激发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因此让学生观察课文中的插图,通过老师的点拨引领孩子走进课文,不但降低了理解课文的难度,而且有助于唤起孩子的求知欲,让孩子从中获得成功的愉悦,增强学好语文的兴趣和自信心。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五上《变色龙》一课时,题目右上角的插图生动有趣,巧妙地展示了变色龙的外形特点及捕食特点。学生一打开课文,这幅插图首先映入眼帘,一下子就对这篇课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我充分利用这幅插图,引导学生图文结合,认真读读描写变色龙外形及捕食的段落,然后要求撇开语言文字,只看着插图来说说变色龙的外形及怎样捕食,绝大多数学生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按顺序有条理地说出来,可见,这幅插图学生是多么的感兴趣,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新修订的《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新列入的教学目的之一。课文插图将学生带入到课文所写的真情实境中去,拉近了学生与课文的距离,使他们兴趣浓厚,主动探求,为下一步的学习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2 运用插图有利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帮助学生从总体上理解课文
课堂教学最基本的要求是紧扣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进行。指导学生理解重点词语是掌握一篇课文的基础,而理解文中关键句段是语文教学的难点。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抓住重点和难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领学生积极参与来加以突破。怎样才能让学生感到好学、易学呢?教材中为配合学习词、句和课文的内容而设计的插图,具有生动形象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运用,通过以图解文,以文赏图,将抽象的文字符号转化为可感知的具体形象,让文字与客观事物之间建立起联系。通过从抽象→具体→抽象和从感知→理解→运用的过程,化难为易,使孩子对词语和课文的理解由感性上升到理性,从而突破重点和难点,最终内化为自己的东西,提高了语文学习的能力。
如在古诗教学中充分利用课文插图,使学生不仅理解古诗大意,而且促进他们质疑问难、深入挖掘背景知识、初步欣赏诗歌意境,获得了较好的学习效果。苏教版五下的《游园不值》一诗中的“小扣”“柴扉”,现代的小学生不易理解,于是我要求学生仔细观察插图中人物的动作,短时间内,“扣”基本理解,即“敲”的意思;我启发学生这里的“小”不是现代汉语的表示范围或体积的意思,请再仔细观察插图中人物的神态并结合生活经验想一想,应怎样“敲”?部分学生就能说出是“轻轻”的意思。接着,“柴扉”的意思因为有插图及对“小扣”的正确理解就迎刃而解了,即“柴门”的意思。古诗因为有了插图,一些难理解的词句也就容易多了。
总之,教学中重视利用这些插图,通过直接的视觉感官作用,它会把教材中的文字内容变得有声有色,带领学生进入课文创设的特有情境之中,让学生产生对课文学习的兴趣,很自然地步入到积极思维的状态,从而轻松地化解课文的重难点,并准确地把握整篇课文内容。
3 充分挖掘插图资源,培养孩子说与写的能力
能把自己的思想准确地运用语言和文字表达出来,是语文学习的主要目标。小学生因为年龄小,生活经历欠丰富,加之平时不善观察,造成思路狭窄,口头表达时觉得无话可说,习作则内容枯燥乏味。课本插图为培养语言表达和习作能力提供了丰富形象的内容,教师可充分挖掘这一资源。
教师在指导学生观察插图时,要有意识地培养观察的兴趣和方法,同时要求展开联想的翅膀。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图画不单是文字的说明,而且可以拓展儿童的想象。”让孩子透过图画想象出隐含在其背后的事物,使画面动起来,在头脑中产生类似电影的场面感。这样就开拓了孩子的视野,拓展了说、写的深度与广度,变无话可说为有话爱说。训练时需循序渐进、逐步提高。从简单的一两句话,到多句意思连贯的话,再到一段条理清晰、层次分明、重点突出的话,最后让学生把整个故事有重点、有主次地写下来。
在教学苏教版五下的《大江保卫战》时,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我人民子弟兵的铮铮铁汉的本色,我设计了一个教学环节,就是让学生看着课文插图,仔细观察图中每个子弟兵在抗洪抢险中的姿势、动作、神态,再加上自己的想象,猜猜他们还会想什么。先自己试着说说不同人物的不同表现,再小组交流,最后全班交流。在充分说的基础上,要求详写其中一个人物的片段,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原来每次习作只写几行的同学这次语言也丰富起来,一个个不怕吃苦,不怕牺牲的人民子弟兵的形象跃然纸上。
这样的训练,显然是学生在对插图内容的咀嚼、形象的揣摩、主题的领会的基础上进行的补充和再创造的过程,也是学生与插图的形象进行情感交流,产生共鸣,使形象更为生动、丰满的结果。学生的说与写的能力得到不断提高,由此感到学习语文“不亦乐乎”。
总之,课文插图这一宝贵的教学资源,它以一种锦上添花的方式,拉近了课文与学生的距离,融洽了课文与学生的关系,对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充分利用插图这一教学资源。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