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该文从定量方向分析了“教”与“学”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辨证关系。使用史蒂文斯定律建立教学的预测与控制数学模型,选取适当的状态变量和决策变量,用多步决策的方法,导出教学的最优方案,达到控制最优教学量的方法。
关键词:史蒂文斯定律 数学模型 多步决策 控制
中图分类号:O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6(b)-0118-01
教学过程是学生从事学习的一个重要方式,如何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是每位教师所关心的课题。该文从整体的角度出发,定量地分析教学过程中诸因素之间的关系及对教学的影响程度,从而制定教学过程的最优方案。
1 建立教学过程的数学模型
(1)1957年史蒂文斯(s.s.stervens)在大量实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感觉量与刺激之间存在着函数关系,且表示为
(1)
该式称为史蒂文斯定律,是感觉量,是刺激强度,是常数,是依赖于感觉方式和刺激条件的指数。
这里我们主要研究时史蒂文斯定律对教学过程的作用。
(2)因为学生在接受知识信息做出相应反应不是连续的,而是离散的,所以时间只能取时间间隔的平均值。
那么在史蒂文斯定律中
①刺激应为教师在时间间隔的时讲授的某门课程知识信息增量;相应的学习知识增量;课程基础知识增量。
②教学与学习的感觉反应分别为的平均反应率,。
③常数分解为教师教学能力系数;学生学习兴趣系数;学生学习能力系数;教师讲授未懂率;学生未理解率。
(3)由史蒂文斯定律可得方程
(2)
(3)
(4)设为某门课程的教学时数,将分解为个时间周期,则该门课程的教学知识量
(4)
学习知识量
(5)
(5)常数、、、、的确定。可由教学评估机构确定;可由学生学习兴趣调查统计确定;、、可由学生在不同阶段获得的成绩确定。
(6)课程基础知识增量的确定,可使用系统工程的AHP(层次分析法)分析课程基础知识的构成,动态排序法确定课程基础知识的权重函数,由此可得到。
2 教学过程的目标函数
研究教学过程的最终目的,希望在确定的教学时数内,教师讲授完知识量,学生获得最多的知识量。
即 (6)
约束条件
(7)
边值条件 (8)
(9)
初始条件 (10)
(11)
寻找,使在约束(7)——(11)式下(6)式取极大。
3 多步决策问题
教学过程(6)面临如下问题:(1)学生学习新知识时储存知识的起始知识量应是多少?(2)根据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能力及学生整体素质,完成教学任务时学生所获取新知识量是多少?(3)完成教学任务的时间应是多长?(4)每个教学周期应教什么内容,教多少?
(2)记时间周期内,知识量为的学生接受知识量为的的方案教学;时间周期内,知识量为的学生接受知识量为的的方案教学;直到完成个时间周期,并最终完成总教学量及总教学时数。
我们把教学过程看作是教师把确定数量的学生未知的知识,通过教学向学生已知状态转化的过程。在个教学周期结束后,未知知识向学生已知状态的转化率为,所以知识状态随决策变化的转移规律是
(12)
(3)将(2),(3)式联立后,解方程由此(12)式可得
(13)
4 措施与结论
为了在确定的教学时间内,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教师讲授时要了解学生,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根据教学要求,进行必要的辅导。有针对性地加强备课和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要求学生及时地复习学到的新知识和预习所需知识。如果采取上述措施后,效果不显著。说明教学内容过于容易或难,要对课程基础知识增量重新修订。
该文就教学过程中,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了可行性意见。对科学地管理教学及教学的科学性研究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 姜启源,谢金星,叶俊.数学模型[M].3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 安宝生,裴纯礼.现代教育的数学基础[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
[3] 赵东升.课程教学计划的预测与评估[J].中国高等教育评估,1994(1):48—49.
[4[ 郑毓信,肖柏荣,熊萍.数学思维与数学方法论[M].四川:四川教育出版社,2001.endprint
摘 要:该文从定量方向分析了“教”与“学”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辨证关系。使用史蒂文斯定律建立教学的预测与控制数学模型,选取适当的状态变量和决策变量,用多步决策的方法,导出教学的最优方案,达到控制最优教学量的方法。
关键词:史蒂文斯定律 数学模型 多步决策 控制
中图分类号:O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6(b)-0118-01
教学过程是学生从事学习的一个重要方式,如何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是每位教师所关心的课题。该文从整体的角度出发,定量地分析教学过程中诸因素之间的关系及对教学的影响程度,从而制定教学过程的最优方案。
1 建立教学过程的数学模型
(1)1957年史蒂文斯(s.s.stervens)在大量实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感觉量与刺激之间存在着函数关系,且表示为
(1)
该式称为史蒂文斯定律,是感觉量,是刺激强度,是常数,是依赖于感觉方式和刺激条件的指数。
这里我们主要研究时史蒂文斯定律对教学过程的作用。
(2)因为学生在接受知识信息做出相应反应不是连续的,而是离散的,所以时间只能取时间间隔的平均值。
那么在史蒂文斯定律中
①刺激应为教师在时间间隔的时讲授的某门课程知识信息增量;相应的学习知识增量;课程基础知识增量。
②教学与学习的感觉反应分别为的平均反应率,。
③常数分解为教师教学能力系数;学生学习兴趣系数;学生学习能力系数;教师讲授未懂率;学生未理解率。
(3)由史蒂文斯定律可得方程
(2)
(3)
(4)设为某门课程的教学时数,将分解为个时间周期,则该门课程的教学知识量
(4)
学习知识量
(5)
(5)常数、、、、的确定。可由教学评估机构确定;可由学生学习兴趣调查统计确定;、、可由学生在不同阶段获得的成绩确定。
(6)课程基础知识增量的确定,可使用系统工程的AHP(层次分析法)分析课程基础知识的构成,动态排序法确定课程基础知识的权重函数,由此可得到。
2 教学过程的目标函数
研究教学过程的最终目的,希望在确定的教学时数内,教师讲授完知识量,学生获得最多的知识量。
即 (6)
约束条件
(7)
边值条件 (8)
(9)
初始条件 (10)
(11)
寻找,使在约束(7)——(11)式下(6)式取极大。
3 多步决策问题
教学过程(6)面临如下问题:(1)学生学习新知识时储存知识的起始知识量应是多少?(2)根据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能力及学生整体素质,完成教学任务时学生所获取新知识量是多少?(3)完成教学任务的时间应是多长?(4)每个教学周期应教什么内容,教多少?
(2)记时间周期内,知识量为的学生接受知识量为的的方案教学;时间周期内,知识量为的学生接受知识量为的的方案教学;直到完成个时间周期,并最终完成总教学量及总教学时数。
我们把教学过程看作是教师把确定数量的学生未知的知识,通过教学向学生已知状态转化的过程。在个教学周期结束后,未知知识向学生已知状态的转化率为,所以知识状态随决策变化的转移规律是
(12)
(3)将(2),(3)式联立后,解方程由此(12)式可得
(13)
4 措施与结论
为了在确定的教学时间内,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教师讲授时要了解学生,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根据教学要求,进行必要的辅导。有针对性地加强备课和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要求学生及时地复习学到的新知识和预习所需知识。如果采取上述措施后,效果不显著。说明教学内容过于容易或难,要对课程基础知识增量重新修订。
该文就教学过程中,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了可行性意见。对科学地管理教学及教学的科学性研究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 姜启源,谢金星,叶俊.数学模型[M].3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 安宝生,裴纯礼.现代教育的数学基础[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
[3] 赵东升.课程教学计划的预测与评估[J].中国高等教育评估,1994(1):48—49.
[4[ 郑毓信,肖柏荣,熊萍.数学思维与数学方法论[M].四川:四川教育出版社,2001.endprint
摘 要:该文从定量方向分析了“教”与“学”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辨证关系。使用史蒂文斯定律建立教学的预测与控制数学模型,选取适当的状态变量和决策变量,用多步决策的方法,导出教学的最优方案,达到控制最优教学量的方法。
关键词:史蒂文斯定律 数学模型 多步决策 控制
中图分类号:O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6(b)-0118-01
教学过程是学生从事学习的一个重要方式,如何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是每位教师所关心的课题。该文从整体的角度出发,定量地分析教学过程中诸因素之间的关系及对教学的影响程度,从而制定教学过程的最优方案。
1 建立教学过程的数学模型
(1)1957年史蒂文斯(s.s.stervens)在大量实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感觉量与刺激之间存在着函数关系,且表示为
(1)
该式称为史蒂文斯定律,是感觉量,是刺激强度,是常数,是依赖于感觉方式和刺激条件的指数。
这里我们主要研究时史蒂文斯定律对教学过程的作用。
(2)因为学生在接受知识信息做出相应反应不是连续的,而是离散的,所以时间只能取时间间隔的平均值。
那么在史蒂文斯定律中
①刺激应为教师在时间间隔的时讲授的某门课程知识信息增量;相应的学习知识增量;课程基础知识增量。
②教学与学习的感觉反应分别为的平均反应率,。
③常数分解为教师教学能力系数;学生学习兴趣系数;学生学习能力系数;教师讲授未懂率;学生未理解率。
(3)由史蒂文斯定律可得方程
(2)
(3)
(4)设为某门课程的教学时数,将分解为个时间周期,则该门课程的教学知识量
(4)
学习知识量
(5)
(5)常数、、、、的确定。可由教学评估机构确定;可由学生学习兴趣调查统计确定;、、可由学生在不同阶段获得的成绩确定。
(6)课程基础知识增量的确定,可使用系统工程的AHP(层次分析法)分析课程基础知识的构成,动态排序法确定课程基础知识的权重函数,由此可得到。
2 教学过程的目标函数
研究教学过程的最终目的,希望在确定的教学时数内,教师讲授完知识量,学生获得最多的知识量。
即 (6)
约束条件
(7)
边值条件 (8)
(9)
初始条件 (10)
(11)
寻找,使在约束(7)——(11)式下(6)式取极大。
3 多步决策问题
教学过程(6)面临如下问题:(1)学生学习新知识时储存知识的起始知识量应是多少?(2)根据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能力及学生整体素质,完成教学任务时学生所获取新知识量是多少?(3)完成教学任务的时间应是多长?(4)每个教学周期应教什么内容,教多少?
(2)记时间周期内,知识量为的学生接受知识量为的的方案教学;时间周期内,知识量为的学生接受知识量为的的方案教学;直到完成个时间周期,并最终完成总教学量及总教学时数。
我们把教学过程看作是教师把确定数量的学生未知的知识,通过教学向学生已知状态转化的过程。在个教学周期结束后,未知知识向学生已知状态的转化率为,所以知识状态随决策变化的转移规律是
(12)
(3)将(2),(3)式联立后,解方程由此(12)式可得
(13)
4 措施与结论
为了在确定的教学时间内,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教师讲授时要了解学生,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根据教学要求,进行必要的辅导。有针对性地加强备课和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要求学生及时地复习学到的新知识和预习所需知识。如果采取上述措施后,效果不显著。说明教学内容过于容易或难,要对课程基础知识增量重新修订。
该文就教学过程中,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了可行性意见。对科学地管理教学及教学的科学性研究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 姜启源,谢金星,叶俊.数学模型[M].3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 安宝生,裴纯礼.现代教育的数学基础[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
[3] 赵东升.课程教学计划的预测与评估[J].中国高等教育评估,1994(1):48—49.
[4[ 郑毓信,肖柏荣,熊萍.数学思维与数学方法论[M].四川:四川教育出版社,200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