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价值会计核算框架构建

2014-11-19 15:55魏春飞秦嘉龙
会计之友 2014年33期
关键词:会计确认生态价值会计计量

魏春飞+秦嘉龙

【摘 要】 生态价值会计是环境会计新的发展方向。它突破传统会计的局限,将生态系统服务纳入会计核算体系。这既是宏观政策的客观要求,也是满足生态服务利益相关者对生态价值会计信息需要的途径。为更好地了解生态价值会计的内容,文章通过对与生态价值会计相关的环境会计、生态效益外部性会计、生态环境补偿会计等概念的辨析,构建了生态价值会计核算的框架,包含生态价值会计的会计假设、会计确认、会计计量与会计报告等。

【关键词】 生态价值; 会计假设; 会计确认; 会计计量; 会计报告

中图分类号:F2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937(2014)33-0025-05

传统会计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产权不能界定或没有凝结劳动,不能进行市场交换而无价值这一观点,将生态价值排除在会计核算体系之外,使得生态价值游离于资金循环之外,不能使人们正确认识生态系统正向和逆向演逆带来的福利和损失。

生态价值会计突破传统会计的局限性,将生态系统服务纳入会计核算体系,既是宏观政策的客观要求,也是满足生态服务利益相关者对生态价值会计信息需要的途径。党的十八大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利用生态价值会计信息,生态系统服务利益相关者如政府机关可制定生态补偿政策,了解资金使用效果;受益单位和个人可了解到自己从别处得到的惠益,提高他们弥补相关主体的意愿和积极性,有利于生态服务交易市场的形成和发展;从事生态建设与保护的人员能了解自己的工作成果,提高他们的成就感和工作积极性。同时,让国际社会了解我国对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及在环境保护上对全球的贡献,以提高我国的国际声誉和形象。

一、生态价值会计相关概念的辨析

与生态价值会计相关的概念主要有环境会计、生态会计、生态效益外部性会计、生态环境补偿会计等。分清它们之间的联系,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生态价值会计的内容。

(一)环境会计是会计的一个分支,由宏观和微观两个层次构成

宏观环境会计主要是指国民经济环境核算,微观环境会计则是指企业等微观主体所从事的与环境有关的业务和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对于微观环境会计,Stefan Schaltegger and Roger Burritt(2004)将其分为环境传统会计与生态会计。其中,环境传统会计包括环境管理会计、环境财务会计、环境其他会计三种。环境管理会计要解决“什么是环境成本,如何跟踪和追溯环境成本”的难题;环境财务会计涉及“是否经环境导致的支出资本化或费用化”,“什么是环境资产,如何计量环境资产”等问题;环境其他会计如税务会计可能会涉及“垃圾填埋修复成本如何抵税”问题。生态会计包括内部生态会计、对外生态会计、其他生态会计三部分。内部生态会计的目的在于收集以实物单元表示的供管理当局内部使用的有关生态系统的信息;对外生态会计收集和披露有关外部利益关系人关心的环境问题的数据;其他生态会计也以实物单位计量数据,是管理部门控制规定执行情况的一种方法。

我国对微观环境会计的研究以孟凡利、肖序、许家林等为代表,主要集中在环境传统会计方面,基本上与西方学者保持一致。但在生态会计方面的研究,国内出现了两种局面。一种是沿用Stefan Schaltegger等的概念,如耿建新(2007)、王中坚(2007)、张亚连(2011)、杜殿明(2012)、阙啸啸(2014)等;另一种虽然沿用了“生态会计”这一专业名词,但含义却有本质区别,脱离了生态会计实物计量的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对生态价值的会计核算,如杨宗昌(2002)、温作民(2008)等。

(二)生态效益外部性会计以张长江的研究为代表

张长江的《生态效益外部性会计》(2013)一书将生态效益外部性价值定义为“生态效益外部性价值=生态效益价值净额-生态收益”、生态效益外部性价值应确认为一项债权(应收生态款)、以“历史成本+公允价值”作为计量属性、以价值法和事项法相结合的披露模式。可见,生态效益外部性会计只是对本期生态价值尚未实现的部分进行会计核算,要以生态价值会计核算为基础。只有正确的生态价值会计核算,才有正确的生态效益外部性会计核算。

(三)生态环境补偿会计以秦格的研究为代表

秦格(2011)对生态环境补偿会计的基本假设、核算基础、反映的内容、主要特征、会计科目、账务处理、会计报告、分析体系等作了详细的论述。他将生态环境补偿会计定义为“反映民众生态权益,计量生态资产,从社会效益的角度出发,对社会补偿成本的发生情况进行控制和计量,反映社会成本发生的范围额度、分配去向的一种现代化专项会计核算制度”。作为规范指导生态补偿实践的工具,生态环境补偿会计的首要内容为发映生态资金的筹集和运用。而这一点在生态价值会计核算中是生态收入与支出所要反映的内容。

可以得出结论,生态效益外部性会计与生态环境补偿会计是生态价值会计的发展和细化,而生态价值会计在微观环境会计体系中是与传统环境会计、生态会计并行的环境会计的一个新发展。

二、生态价值会计核算框架构建

本部分主要从生态价值会计核算的基本假设、会计确认与计量、会计科目设置与账务处理、会计报告等方面阐述该框架的构建。

(一)基本假设

生态价值会计的基本假设包含一般性假设和特殊性假设。一般性假设是对传统会计中四项基本假设的继承和发展;特殊性假设是生态价值会计的特有假设,是生态价值会计核算不可或缺的。

1.一般性假设包含会计主体假设、持续经营假设、会计分期假设、多元计量假设

(1)会计主体假设。理论上,生态价值会计主体应与我国的会计体系相一致,分为政府与非营利组织和企业两种。一方面,由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保护和建设的生态系统,不以盈利为目的,其存在就是追求生态系统服务的价值最大化;另一方面,现阶段对生态价值的计量,在实践运用中还不成熟,专业服务机构成本高昂,生态补偿的收入却有限,将企业作为生态价值会计核算的主体不符合成本效益原则。所以现阶段应以相关行政事业单位作为会计主体,待条件成熟,再过渡到双主体。

(2)持续经营假设。生态价值会计的持续经营假设与传统会计相同,即会计主体的经济业务活动将无限期地持续下去。

(3)会计分期假设。考虑到生态系统的恢复与再生周期较长,生态价值会计核算的周期可分为短周期和长周期。短周期与传统的会计分期假设相同,可以年、季、月为划分标准;长周期可结合生态建设保护工程,以每一期工程项目为一个长周期。在长周期下的各个短周期内,采用相同的会计核算方法,以提高信息的可比性。同时,如果长周期之间有更合理的会计核算办法,在对其作出改变后,为保证信息可比,要进行追溯调整。

(4)多元计量假设。部分生态系统服务的价值在现阶段可采用生态经济学的方法进行计量。对于这部分要采用货币计量,并反映在报表中。但另一部分生态系统服务目前尚找不到合理的方法进行评估,如果忽视它们,将会人为地降低生态系统服务的价值,不利于生态系统的建设与保护,所以这部分要以非货币形式在附表中报告。

2.特殊性假设包含生态系统服务有价、生态系统服务可持续、生态系统服务有所有权归属三项假设

(1)生态系统服务有价。生态系统服务有价可以从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与西方的效用价值论两方面认识。按照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商品的价值来源于无差别的社会必要劳动。生态系统被破坏后,治理与恢复过程必然要耗费人类劳动,凝结着劳动的生态系统成为生态系统服务的价值实体。按照效用价值论,物品的效用和稀缺性是价值的源泉,毋庸置疑,生态系统服务对人类有效用。在现代社会,环境污染日益严重,良好的生态系统服务越来越稀缺,正如美国经济学家塞尼卡所言:“经济增长和不断发展的工业,向环境排放污染物日益增长,使洁净的水、新鲜的空气成为稀缺的环境物品。”

(2)生态系统服务可持续。这一假设是可持续发展在生态价值会计的具体运用。可持续发展要求当代人不能以牺牲后代人的利益满足自己的需求,强调了代际之间的公平。生态系统服务可持续假设认为,除非有相反的证据,生态系统会一直存在,并提供维持社会、经济发展必需的服务。这一假设保证了生态价值会计核算对象的持续性。

(3)生态系统服务有所有权归属。生态建设保护单位虽然不能控制部分生态系统为谁服务,但却能通过自己的行为影响其产生主体——生态系统。他们的尽职守则,会改善生态系统,从而提高生态服务的质量;他们的不作为,会损害生态系统,从而降低生态系统服务的质量。从这一角度分析,生态系统服务归生态建设保护单位控制。按照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这些单位可以把生态系统服务作为自己的一项资产,纳入会计核算体系中。

(二)会计确认

狭义的会计确认包含“如何确认”与“何时确认”两个问题。“如何确认”要以确认标准为依据,“何时确认”要以确认基础为准绳。

1.确认标准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二十一条规定:“符合资产定义的资源,在同时满足以下条件时,确认为资产:与资源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该资源的成本或价值能够可靠的计量。”生态系统服务是否可以确认为一项资产,关键看能否满足资产的定义与确认条件。

生态系统服务是一项资源。所谓资源是指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一种可以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具有一定量的积累的客观存在形态,包括自然资源与社会资源。生态系统服务来源于生态系统,具有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可以断定,生态系统服务是一项资源。

生态系统服务由生态建设保护单位拥有或控制。这一点与生态价值会计的特殊性假设之生态系统服务有所有权归属相一致。生态系统服务能给生态建设保护单位带来经济利益。首先,在不影响生态系统可持续性下,收获的一些有形产品如木材、药材等会带来经济利益的流入。其次,生态系统服务中的一些无形效益如涵养水源、固碳释氧在现阶段没有公开交易市场的情况下,政府往往会对生态建设保护单位给予补偿。同时,随着以后生态系统服务市场的完善,这些服务给生态建设保护单位带来经济利益是毫无疑问的。另外,良好的生态系统服务带来的游憩收入也是一项经济利益的流入。

生态系统服务能可靠地计量。自Constanza等1997年对全球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以来,生态价值评估的理论与方法越来越丰富与完善,无论是区域生态系统还是单个生态系统,国内外都有众多的生态价值评估案例。所以,现阶段对生态价值进行可靠的计量已不是问题。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得知,生态系统服务可以确认为一项资产。同时,这项资产要素不同于传统资产,它既不能归为有形资产的一种,也不能划分为无形资产,以包含有形产出和无形效益的生态资产命名或许是最好的办法。

2.确认基础

公认的会计确认基础有权责发生制与收付实现制。生态价值会计要素的确认基础因会计要素的不同而不同。因为现阶段生态价值会计主体是政府与非盈利组织,所以与生态价值相关的收入与支出科目要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这符合我国的惯例,也有利于主体的预算与决算,但对生态资产的确认,要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生态资产实际上是会计主体对社会的贡献,也是获得收入补偿的依据。由于生态价值的数额通常很大,而政府给予的生态补偿有限和生态服务市场的不完备,导致现阶段生态价值全额收回是不可能的。所以,如果对生态资产的确认也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那么生态资产确认数额有限,则不能充分反映生态系统服务的价值,也与生态价值会计核算的目的相悖。同时,坚持收付实现制与权责发生制的双重会计确认基础,也不违背政府与非营利组织的会计核算,体现了收付实现制不排斥权责发生制的宗旨。

(三)会计计量

生态价值的会计计量要特别注意对计量属性与计量方法的选择。《企业会计准则第5号——生物资产》指出,应优先选择历史成本对生物资产进行初始和后续计量,公允价值作为辅助的计量属性。生态资产中有形产品部分与准则所指的生物资产相似。一方面,生态系统中有形产品部分如林木、草地等,大多数是自然形成的,具有自然生长与不断增值的自然属性,历史成本很小或者无从考证,既使有一些林木、草地是通过人工培育出来,也可能会存在历史成本极低与公允价值严重偏离的情况;另一方面,生态系统中的一些无形服务是依赖于生态系统中的林木、草地等实体自然产生的,成本可以视为零,同时这部分无形服务往往会发挥巨大的生态效益,如果有生态系统保护与建设的支出,这部分成本也不能完全反映这部分服务的真正价值。所以,历史成本这一计量属性不适合生态价值会计。在没有历史成本或者历史成本无法确定的情况下,公允价值是可靠的选择。

尽管现阶段生态系统服务没有完备的市场,但这并不构成其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不可逾越的障碍。因为“活跃的市场并不是形成公允价值的必要条件;当不存在活跃的市场时,可以采用包括未来现金流量现值在内的各种估价技术来提供对公允价值的良好估计”。所以可以通过评估手段获取生态价值的公允价值,以评估促进生态价值的会计核算。

公允价值的选择要遵循既定的程序,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为活跃市场上的公开报价;第二层次为不存在活跃市场,但存在类似商品的活跃市场,以类似商品的公开报价作调整而得;第三层次为相同和类似商品的活跃市场均不存在时,使用估价技术。生态价值的评估方法主要来源于生态经济学,现阶段比较成熟的有基于市场价格的评估方法和模拟市场价格评估方法。同时,每种生态系统服务的价值也有不同的评估方法可供选择。所以,为保证公允价值的可靠性,有一个选择的先后顺序问题。

在确定生态系统服务的公允价值时,应优先采用基于市场价格的评估方法。因为无论是公开的或者替代的市场价格,都是大家所接受的,从而也是相对最公允的。只有当无法获取公开或替代的市场价格时,才可以选择模拟市场价格评估方法确定生态系统服务的公允价值。

(四)会计科目与账务处理

因为现阶段生态价值会计主体是政府与非营利组织,所以它的会计要素基本上与传统政府与非营利组织相同,都为资产、负债、收入、支出、净资产五类。在沿用原有的会计科目时,还要在相关要素下增设一些科目,以保证与生态价值相关的业务能纳入会计核算系统。资产类要素下增设“生态资产”科目;收入类要素下增设“生态收入”科目;支出类要素下增设“生态支出”科目;净资产类要素下增设“公众生态权益”科目。作为登记入账、编制报表的理论依据,这些要素之间必须满足的会计等式为:(1)资产+支出=负债+净资产+收入;(2)生态资产=公众生态权益。需要解释的是,等式(1)中的资产与净资产不包括生态资产与公众生态权益,要单列在等式(2)中,这与生态资产的报告方式有关。

1.“生态资产”与“公众生态权益”科目

生态资产科目用以核算生态系统服务的价值,既包括有形产品又包括无形的效益,可按区域内的子生态系统设立二级科目,如森林、草地等。在二级科目下,按照联合国千年生态系统评估报告对生态系统服务的分类,设立“供给服务”、“调节服务”、“文化服务”、“支持服务”等三级科目。初次登记入账时,借方按所属的生态系统的服务类型登记相关数额;同时按照复式记账原理,贷方记入公众生态权益科目。该科目下设“已收”、“未收”两个二级科目,并在二级科目下设置与生态资产相同的三级科目。“已收”表示已实现的生态收入,“未收”表示生态系统服务外部性,数额等于生态资产减去“已收”部分。后续评估增值时,按增加的数额做相同分类;评估减值时,按减少的数额做相反的分录。

2.“生态收入”科目

该科目用以核算会计主体提供生态系统服务而取得的各种收入,包含政府补偿收入、生态服务市场交易收入、其他如捐赠等。所以可以按收入来源设置二级科目,同时按“供给服务”、“调节服务”、“文化服务”、“支持服务”设立三级科目。在实际运用中,会计主体取得的收入有时可能分不清归属于哪类服务,这时,可按公允价值作为分配标准,分摊属于各个服务的收入。同时按收入数额把公众生态权益从“未收”转到“已收”科目。

3.“生态支出”科目

该科目用以核算会计主体和生态建设与保护相关的支出。可按所进行的工程项目设立二级科目,如退耕还林工程。

(五)会计报告

已有的关于生态价值会计报告模式可以分为两种:一是在现有的财务报表框架内披露,即嵌入式报告;二是单独建表披露,即独立式报告。第一种模式利用现有的会计准则对会计信息披露的要求与规定,可以节省工作量。第二种模式能够凸显生态价值会计的重要性,较好地体现生态价值会计信息的整体感与直观性。可见两种方式各有所长。生态价值会计核算的两个会计恒等式为二者的融合提供了条件。

对于生态收入与生态支出要采用嵌入式报告,而生态资产与公众生态权益采用独立式报告,可以称之为生态资产权益表,如表1所示。融入了生态收入与支出的资产负债表基本沿用传统格式,生态资产权益表的左侧为区域内各个生态子系统的供给服务、调节服务、文化服务、支持服务的价值,右侧为已收和未收的公众生态权益。已收的公众生态权益表示生态资产给其所有者带来的经济利益,未收的生态权益表示生态系统服务的外部性。

由于现阶段生态系统服务的公允价值主要是依靠评估获得,所以在报告后必须披露生态价值评估机构、方法、数据来源等基础性资料,确保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与可理解性。同时,有必要揭示生态资产物理量,如森林、草地的面积,区域内年降水量、动植物种群数量等。如果条件具备,还可编制生态资产物理量表,如表2所示。其内容可能包含但不限于表中内容,可以根据本区域生态系统的实际情况,增加或删除一些项目,但必须以客观真实反映实际情况、增强信息使用者的理解为标准。●

【主要参考文献】

[1] 温作民.森林生态会计[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34-35.

[2] 耿建新,房巧玲.环境会计研究视角的国际比较[J].会计研究,2004(1):69-75.

[3] Stefan Schaltegger, Roger Burritt.现代环境会计:问题、概念与实务[M].肖华,李建发,译.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38-43.

[4] 张长江.生态效益外部性会计[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3:159-162.

[5] 秦格.生态环境补偿会计核算理论与框架构建[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80-85.

[6] 陈国辉.会计理论研究[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90-91.

[7] 吕建国.森林生态效益的会计确认[J].国家林业局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3):52-55.

[8] 曲艳梅.森林生物多样性资产公允价值计量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3.

[9] 谢诗芬.公允价值:国际会计前沿问题研究[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75.

[10] 吴昌华,崔丹丹.千年生态系统评估[J].世界环境,2005(3):57-67.

尽管现阶段生态系统服务没有完备的市场,但这并不构成其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不可逾越的障碍。因为“活跃的市场并不是形成公允价值的必要条件;当不存在活跃的市场时,可以采用包括未来现金流量现值在内的各种估价技术来提供对公允价值的良好估计”。所以可以通过评估手段获取生态价值的公允价值,以评估促进生态价值的会计核算。

公允价值的选择要遵循既定的程序,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为活跃市场上的公开报价;第二层次为不存在活跃市场,但存在类似商品的活跃市场,以类似商品的公开报价作调整而得;第三层次为相同和类似商品的活跃市场均不存在时,使用估价技术。生态价值的评估方法主要来源于生态经济学,现阶段比较成熟的有基于市场价格的评估方法和模拟市场价格评估方法。同时,每种生态系统服务的价值也有不同的评估方法可供选择。所以,为保证公允价值的可靠性,有一个选择的先后顺序问题。

在确定生态系统服务的公允价值时,应优先采用基于市场价格的评估方法。因为无论是公开的或者替代的市场价格,都是大家所接受的,从而也是相对最公允的。只有当无法获取公开或替代的市场价格时,才可以选择模拟市场价格评估方法确定生态系统服务的公允价值。

(四)会计科目与账务处理

因为现阶段生态价值会计主体是政府与非营利组织,所以它的会计要素基本上与传统政府与非营利组织相同,都为资产、负债、收入、支出、净资产五类。在沿用原有的会计科目时,还要在相关要素下增设一些科目,以保证与生态价值相关的业务能纳入会计核算系统。资产类要素下增设“生态资产”科目;收入类要素下增设“生态收入”科目;支出类要素下增设“生态支出”科目;净资产类要素下增设“公众生态权益”科目。作为登记入账、编制报表的理论依据,这些要素之间必须满足的会计等式为:(1)资产+支出=负债+净资产+收入;(2)生态资产=公众生态权益。需要解释的是,等式(1)中的资产与净资产不包括生态资产与公众生态权益,要单列在等式(2)中,这与生态资产的报告方式有关。

1.“生态资产”与“公众生态权益”科目

生态资产科目用以核算生态系统服务的价值,既包括有形产品又包括无形的效益,可按区域内的子生态系统设立二级科目,如森林、草地等。在二级科目下,按照联合国千年生态系统评估报告对生态系统服务的分类,设立“供给服务”、“调节服务”、“文化服务”、“支持服务”等三级科目。初次登记入账时,借方按所属的生态系统的服务类型登记相关数额;同时按照复式记账原理,贷方记入公众生态权益科目。该科目下设“已收”、“未收”两个二级科目,并在二级科目下设置与生态资产相同的三级科目。“已收”表示已实现的生态收入,“未收”表示生态系统服务外部性,数额等于生态资产减去“已收”部分。后续评估增值时,按增加的数额做相同分类;评估减值时,按减少的数额做相反的分录。

2.“生态收入”科目

该科目用以核算会计主体提供生态系统服务而取得的各种收入,包含政府补偿收入、生态服务市场交易收入、其他如捐赠等。所以可以按收入来源设置二级科目,同时按“供给服务”、“调节服务”、“文化服务”、“支持服务”设立三级科目。在实际运用中,会计主体取得的收入有时可能分不清归属于哪类服务,这时,可按公允价值作为分配标准,分摊属于各个服务的收入。同时按收入数额把公众生态权益从“未收”转到“已收”科目。

3.“生态支出”科目

该科目用以核算会计主体和生态建设与保护相关的支出。可按所进行的工程项目设立二级科目,如退耕还林工程。

(五)会计报告

已有的关于生态价值会计报告模式可以分为两种:一是在现有的财务报表框架内披露,即嵌入式报告;二是单独建表披露,即独立式报告。第一种模式利用现有的会计准则对会计信息披露的要求与规定,可以节省工作量。第二种模式能够凸显生态价值会计的重要性,较好地体现生态价值会计信息的整体感与直观性。可见两种方式各有所长。生态价值会计核算的两个会计恒等式为二者的融合提供了条件。

对于生态收入与生态支出要采用嵌入式报告,而生态资产与公众生态权益采用独立式报告,可以称之为生态资产权益表,如表1所示。融入了生态收入与支出的资产负债表基本沿用传统格式,生态资产权益表的左侧为区域内各个生态子系统的供给服务、调节服务、文化服务、支持服务的价值,右侧为已收和未收的公众生态权益。已收的公众生态权益表示生态资产给其所有者带来的经济利益,未收的生态权益表示生态系统服务的外部性。

由于现阶段生态系统服务的公允价值主要是依靠评估获得,所以在报告后必须披露生态价值评估机构、方法、数据来源等基础性资料,确保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与可理解性。同时,有必要揭示生态资产物理量,如森林、草地的面积,区域内年降水量、动植物种群数量等。如果条件具备,还可编制生态资产物理量表,如表2所示。其内容可能包含但不限于表中内容,可以根据本区域生态系统的实际情况,增加或删除一些项目,但必须以客观真实反映实际情况、增强信息使用者的理解为标准。●

【主要参考文献】

[1] 温作民.森林生态会计[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34-35.

[2] 耿建新,房巧玲.环境会计研究视角的国际比较[J].会计研究,2004(1):69-75.

[3] Stefan Schaltegger, Roger Burritt.现代环境会计:问题、概念与实务[M].肖华,李建发,译.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38-43.

[4] 张长江.生态效益外部性会计[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3:159-162.

[5] 秦格.生态环境补偿会计核算理论与框架构建[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80-85.

[6] 陈国辉.会计理论研究[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90-91.

[7] 吕建国.森林生态效益的会计确认[J].国家林业局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3):52-55.

[8] 曲艳梅.森林生物多样性资产公允价值计量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3.

[9] 谢诗芬.公允价值:国际会计前沿问题研究[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75.

[10] 吴昌华,崔丹丹.千年生态系统评估[J].世界环境,2005(3):57-67.

尽管现阶段生态系统服务没有完备的市场,但这并不构成其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不可逾越的障碍。因为“活跃的市场并不是形成公允价值的必要条件;当不存在活跃的市场时,可以采用包括未来现金流量现值在内的各种估价技术来提供对公允价值的良好估计”。所以可以通过评估手段获取生态价值的公允价值,以评估促进生态价值的会计核算。

公允价值的选择要遵循既定的程序,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为活跃市场上的公开报价;第二层次为不存在活跃市场,但存在类似商品的活跃市场,以类似商品的公开报价作调整而得;第三层次为相同和类似商品的活跃市场均不存在时,使用估价技术。生态价值的评估方法主要来源于生态经济学,现阶段比较成熟的有基于市场价格的评估方法和模拟市场价格评估方法。同时,每种生态系统服务的价值也有不同的评估方法可供选择。所以,为保证公允价值的可靠性,有一个选择的先后顺序问题。

在确定生态系统服务的公允价值时,应优先采用基于市场价格的评估方法。因为无论是公开的或者替代的市场价格,都是大家所接受的,从而也是相对最公允的。只有当无法获取公开或替代的市场价格时,才可以选择模拟市场价格评估方法确定生态系统服务的公允价值。

(四)会计科目与账务处理

因为现阶段生态价值会计主体是政府与非营利组织,所以它的会计要素基本上与传统政府与非营利组织相同,都为资产、负债、收入、支出、净资产五类。在沿用原有的会计科目时,还要在相关要素下增设一些科目,以保证与生态价值相关的业务能纳入会计核算系统。资产类要素下增设“生态资产”科目;收入类要素下增设“生态收入”科目;支出类要素下增设“生态支出”科目;净资产类要素下增设“公众生态权益”科目。作为登记入账、编制报表的理论依据,这些要素之间必须满足的会计等式为:(1)资产+支出=负债+净资产+收入;(2)生态资产=公众生态权益。需要解释的是,等式(1)中的资产与净资产不包括生态资产与公众生态权益,要单列在等式(2)中,这与生态资产的报告方式有关。

1.“生态资产”与“公众生态权益”科目

生态资产科目用以核算生态系统服务的价值,既包括有形产品又包括无形的效益,可按区域内的子生态系统设立二级科目,如森林、草地等。在二级科目下,按照联合国千年生态系统评估报告对生态系统服务的分类,设立“供给服务”、“调节服务”、“文化服务”、“支持服务”等三级科目。初次登记入账时,借方按所属的生态系统的服务类型登记相关数额;同时按照复式记账原理,贷方记入公众生态权益科目。该科目下设“已收”、“未收”两个二级科目,并在二级科目下设置与生态资产相同的三级科目。“已收”表示已实现的生态收入,“未收”表示生态系统服务外部性,数额等于生态资产减去“已收”部分。后续评估增值时,按增加的数额做相同分类;评估减值时,按减少的数额做相反的分录。

2.“生态收入”科目

该科目用以核算会计主体提供生态系统服务而取得的各种收入,包含政府补偿收入、生态服务市场交易收入、其他如捐赠等。所以可以按收入来源设置二级科目,同时按“供给服务”、“调节服务”、“文化服务”、“支持服务”设立三级科目。在实际运用中,会计主体取得的收入有时可能分不清归属于哪类服务,这时,可按公允价值作为分配标准,分摊属于各个服务的收入。同时按收入数额把公众生态权益从“未收”转到“已收”科目。

3.“生态支出”科目

该科目用以核算会计主体和生态建设与保护相关的支出。可按所进行的工程项目设立二级科目,如退耕还林工程。

(五)会计报告

已有的关于生态价值会计报告模式可以分为两种:一是在现有的财务报表框架内披露,即嵌入式报告;二是单独建表披露,即独立式报告。第一种模式利用现有的会计准则对会计信息披露的要求与规定,可以节省工作量。第二种模式能够凸显生态价值会计的重要性,较好地体现生态价值会计信息的整体感与直观性。可见两种方式各有所长。生态价值会计核算的两个会计恒等式为二者的融合提供了条件。

对于生态收入与生态支出要采用嵌入式报告,而生态资产与公众生态权益采用独立式报告,可以称之为生态资产权益表,如表1所示。融入了生态收入与支出的资产负债表基本沿用传统格式,生态资产权益表的左侧为区域内各个生态子系统的供给服务、调节服务、文化服务、支持服务的价值,右侧为已收和未收的公众生态权益。已收的公众生态权益表示生态资产给其所有者带来的经济利益,未收的生态权益表示生态系统服务的外部性。

由于现阶段生态系统服务的公允价值主要是依靠评估获得,所以在报告后必须披露生态价值评估机构、方法、数据来源等基础性资料,确保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与可理解性。同时,有必要揭示生态资产物理量,如森林、草地的面积,区域内年降水量、动植物种群数量等。如果条件具备,还可编制生态资产物理量表,如表2所示。其内容可能包含但不限于表中内容,可以根据本区域生态系统的实际情况,增加或删除一些项目,但必须以客观真实反映实际情况、增强信息使用者的理解为标准。●

【主要参考文献】

[1] 温作民.森林生态会计[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34-35.

[2] 耿建新,房巧玲.环境会计研究视角的国际比较[J].会计研究,2004(1):69-75.

[3] Stefan Schaltegger, Roger Burritt.现代环境会计:问题、概念与实务[M].肖华,李建发,译.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38-43.

[4] 张长江.生态效益外部性会计[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3:159-162.

[5] 秦格.生态环境补偿会计核算理论与框架构建[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80-85.

[6] 陈国辉.会计理论研究[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90-91.

[7] 吕建国.森林生态效益的会计确认[J].国家林业局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3):52-55.

[8] 曲艳梅.森林生物多样性资产公允价值计量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3.

[9] 谢诗芬.公允价值:国际会计前沿问题研究[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75.

[10] 吴昌华,崔丹丹.千年生态系统评估[J].世界环境,2005(3):57-67.

猜你喜欢
会计确认生态价值会计计量
全力推进绿色发展理念落地生根
关于预算会计中引入权责发生制的探讨
固定资产的会计计量属性选择
电商企业会计确认的几点思考
企业人力资本会计计量方法的新探
绿色化学理念下的初中化学教学探究
我国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确认的现存问题及改进建议
资产负债表的所有者权益可靠吗?
新准则下公允价值会计问题及相关审计完善对策
传粉昆虫生态作用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