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彤
红烧鱼之所以能成为本帮菜中的“头道工夫菜”,是因为它最早把“红烧”这一传统烹饪技法的境界定位在“自来芡”上。这一划时代的烹饪审美理念,是本帮菜为中华美食文化所做出的最伟大的贡献之一。
“自来芡”是什么意思呢?那就是成菜毋需勾芡,完全靠这道菜的主料、辅料和佐料在适当的火候条件下,近乎“天然”地合成一种浓厚细腻、如胶似漆的黏稠卤汁。上海人称这种质感为“像镀了一层腊克(一种清漆的俗称)”。
形成“自来芡”需要具备这样三个条件: 其一,食材本身富含脂肪;其二, 调味品(主要是酱油、糖和水)必须一次放准;其三,火候把控必须恰到好处。
这三者既相辅相成,又缺一不可。
因为实际操作中,这三者是随时变化的。食材本身的质地是紧实还是松软、酱油、糖、脂肪的融合在多大程度上刚好柔腻为一、火候控制如何把握文武变化,这些都不可能用所谓的“标准化” 来定量规范。
这就必须靠“工夫”(厨房经验) 来说话。不磨上个足够的“工夫”,是不可能把“自来芡”做到位的。
所以,你得先从买菜那儿学起,什么时候你自己会给鱼“选美”了,你才有资格上灶去烧。
鱼因其吻部较一般淡水鱼长,故而学名称“长吻”。它是中国特有的名贵淡水鱼,与鲥鱼、河豚、刀鱼并称为“长江四鲜”。鱼有多款地方名产, 比如四川“川江江团”、贵州“赤水习鱼”、湖北“宜昌峡口肥鱼”、湖北“石首鱼”、安徽“淮河回王鱼”、江苏“南通狼山白”、上海“宝山鱼”等。
鱼一般以春季所产为最佳,称“春”,但秋季所产亦肥腴,有“菊花” 之说。鱼夏冬季节一般在深水区生活, 农历四五月份沿长江洄游中揽食。而往往水流湍急处, 鱼才会体健肉紧。这就是四川江团、湖北石首之所以被视为上等鱼的原因。长江下游一带,也只有南通狼山与宝山吴淞一带的白中透粉的“白吉”才算好货。
同是鱼,宜于清蒸的,须选用1 千克左右的鱼,太小者味薄、太大者质老,而且宜用春;如果是红烧,须肉质紧实、体态肥腴,一般要用1.5 千克以上的“菊花秋”切块红烧。
由于食性、水质、水温和流速不同, 鱼的质地又分为“糯性”和“艮性” 两大类,野生者基本上都是“糯性”的, 而养殖太快的“饲料鱼”大多是“艮性” 的。所谓“糯性”者,皮厚肉紧、肥腴且结实,这样才经得起文武火的“考验”; 而“艮性”者,皮薄肉松,虚胖而软滑, 烧制时肉质反而易失水而枯柴(如今市面上常见的美国引进的“斑点叉尾” 大多属于“太容易喂肥”的这一类)。
所以说,买鱼是要需要点学问的, 不跟着老师傅去,你都买不来一条合格的鱼,接下去怎么烧呢?
接下去是“开生”(宰杀)了。
鱼的“开生”不像一般的鲫鱼、鳊鱼那样简单的直接剖开鱼腹宰杀,得先将鱼拍晕,这和黑鱼的杀法一样, 厨房里称为“活打”。否则,又滑又黏的鱼你连抓都抓不牢,下刀必不稳, 不仅易伤手,而且刀口也不整齐。“活打” 过的鱼仍是活的,这也保证了血液的流动性,接下来杀鱼,血才可以快速地流干净。
摘内脏、去鱼鳃、洗刀口、吸血水, 这些步骤一定要干净利落地在5 分钟之内做完,动作太过拖拉的,往往不是水把鱼块泡绵了,就是筋和肉分了家,肉质就不紧实了。
当然,如果是一条质地不怎么样的“艮性” 鱼,厨师也得有补救的方法, 那就是把鱼块放进冰箱冻一下,帮助它的肉质稍微紧实一点,这就像书法中的“拗就”一样(后续的火功也得变化, 肉质不好毕竟是要小心一点,在此就不详述了)。
红烧鱼的所谓“红烧”,其实是一种复合烧法,一般来说质地良好的鱼, 需要三次加油、三次换火。
这是烹饪技法中的一绝,很多关于红烧鱼的菜谱说到这里时往往蜻蜓点水,这就使得那些依葫芦画瓢的后生们怎么也学不到这一技法的精髓(这里有老师傅不愿说清技术机密的原因,也有可能他们自己也说不清)。
葱、姜爆锅后,先用大火重油煎烹鱼块。这是为了进一步收紧表面水分, 同时高温油脂会使鱼体内的脂肪产生乳化作用,这是底子,这一步底子要打得坚决一点,要知道,这会儿鱼块是生的, 火力大一点烧不坏它。然后该下佐料了, 按顺序,该放黄酒(盖子焖一下,把酒气逼进鱼体里面去)、酱油(热的鱼块才能上色)、糖。这一步要确保最后的味感是“甜上口、咸收口”,还要确保最后收汁时有足够的糖分,这样才可以形成“自来芡”。趁着黄酒、酱油还没收干,赶紧盖上锅盖,焖5 分钟。
这是第一步,底油、一笃、一焖。
眼看鱼块上色紧缩了,这时候要加入高汤,这些高汤最终将收进鱼块里去, 味道就更鲜美了。这会儿要再补上一次油,改成小火。因为鱼块这会儿已经熟了,再用大火就会把鱼块冲烂了,再给它一点油是为了让这些油慢慢地与酱油和糖合为一体,形成黏稠的胶质状汁水。这会儿要是不补油,汤汁的底子就不会润泽。而文弱的小火自然会慢慢地做“劝和”工作,油和糖也自然而然地柔腻为一。当然,既然是文火,这段时间就得长一点,约半小时左右。厨房有谚:“千烧不如一焖”,这会儿万万不可揭开锅盖尝味,因为气一散,油、糖、水就分家了。
这是第二步,暗油、二笃、二焖。
等到锅内汁水开始稠起来了,这会儿揭开锅盖,再补最后一勺油进去,这一勺油称为“明油”,这样才能产生浓郁的油香和光亮的色泽。要把最后这一勺油“镀”到鱼块上去,得开个中火催它一把,还得再盖上盖子稍微焖一焖。
这是明油、三焖。
许多“工夫”不太到家的师傅,往往到了最后汁水还没有收紧。于是他们往往会先盛出鱼块来(再烧的话鱼块可要碎了),再把剩下的汁水用大火收浓稠,浇到鱼块上去。外行自然是看不出来的,但行家一看就知道了,这种汁水是淋上去的,而不是自然产生、“镀” 上去的。这种口感和味感就差一口气了。
人们现在常说:“好吃是硬道理”。可“好吃”只是一种生理感受而已,现代食品工业也完全可以“制造”出很“好吃”的味道来,但那毕竟只是一种“产品”而不是“作品”。
我们这个民族对于美食的“美”是有着自己定位的,那就是“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红烧鱼如此,中华美食中的绝大多数经典也如此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