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有种说法,如果立秋那天的体重比立夏时有明显减轻, 那么这个夏天就叫“苦夏”,立秋之后就要“贴秋膘”。
虽然今年上海的夏天比去年凉爽得多,感觉上没那么“苦”, 电费也节约了不少,胃口却极为不佳。原本没有太过关注体重, 直到有一天发现原本箍手的手链突然在手腕上活络了起来,才惊觉“掉肉”了,体重指数从“正常”下滑到“偏瘦”。于是, 人生第一次决定贴秋膘。
贴秋膘的首要任务是吃。古代普通人家或许并不能天天吃到荤腥,因此“贴秋膘”几乎等同于“吃肉”,比如汪曾祺在《贴秋膘》里就讲到,北京人所谓的“贴秋膘”即吃烤肉。而在讲究均衡饮食的今天,这并不是“多吃几块红烧肉”的事情,特别是经过了一个夏天的食欲不振和身体消耗,过量进食高脂高糖高热的食物并不可取。食欲提升,但依旧控制在每餐吃到八分饱(少于八分饱则易饿),且增加了每日牛奶与坚果的摄入。此外,秋季物产丰富,许多时令蔬果都有助于健康地贴秋膘,比如莲藕和梨,既平价易得,又可去秋燥。
另外要减少外食的次数。身边的人一听到我的工作,立马一副羡慕的表情,仿佛看到了“到处吃喝”的大好事。为了申辩, 我立马搬出体重下降的铁证,结果非但没有纠正误解,反而招来了愈发嫉妒且恨的表情——就不要显摆“到处吃喝不胖反瘦” 的大好事了。实际上,工作之外的外食我是尽量避免的,特别是那些吸引年轻人的餐厅,风味十足而价格低廉,看似“划算”, 实则重油重盐,更有甚者食品安全堪虞。经过几次肠胃的“洗礼” 之后,终于领悟——真正好吃、健康又符合自己口味的,才值得花上一笔,偶尔作为对舌尖和肠胃的犒赏。
贴秋膘一个多月后,体重有所增加,尽管暂时还没进“正常” 的体重指数,心里踏实了不少,毕竟是循序渐进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