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斐
又逢休息日,依然是阴雨连绵的天气,美美地睡了一个午觉,醒来后口渴。打开橱柜门:坦洋工夫、金骏眉、熟普、滇红、铁观音、君山黄芽、紫笋茶……逐一浏览过去,最终拿出竹筒罐里的福鼎白茶, 那是已存放7 年的“白牡丹”,不过不是我存放的,是我去年买来的。
急不可耐地烧水,想牛饮为先,但心中又有着对白茶的欢喜,于是赶紧取出一个新的白色瓷杯,洗净。这茶叶自买来后一直都没有开封,小心翼翼地剪开包装,将茶叶投入杯中。注水,洗茶, 烫杯,匆忙地第一泡,解决了口渴之急; 第二泡,茶汤颜色泛出浅浅的淡黄色, 依然未有强烈的味觉。我是个容易受感染的人,但看这白茶的汤色,并不炫目, 甚至有些芦苇叶般的干枯,还有些许茶叶漂浮在水面上,仿佛恹恹的打不起精神的气息,不禁有些小小的失落。
第三泡以后,茶汤的颜色逐渐变深, 呈现出麦穗的金黄色,有隐隐浮现的香气沁入鼻息。细细端详杯中的茶叶,看那茶汤给我的惊喜,并且想再次深深嗅出那浅浅很有温情的香味,但是凑得越近,反而越不易闻得到。遂将茶杯放置一侧,闭上眼,仅凭嗅觉,任由那浅香缓缓地流入。
那香味更接近于米粥汤的香气,不浓烈,不馥郁,也不抢眼,只是淡淡的弥漫。它有着类似泥土香的安定感和踏实感,但更温情妥帖,让内心充盈着柔顺的暖意。
转瞬间,舌苔很清爽,唇齿间有着阵阵生津的回甘,很清甜,不黏腻。这就是白茶,有着闺秀的风范,矜持、含蓄, 微澜随风动,水波却不兴。
前不久与女友聊起人性的话题,欣赏她说的那句话:人活着就是为了寻找同类。生活中有那么一类人,他们比较慢热,在与初认识的人交往时不会留下很深刻印象。他们的表现可能有些木讷, 他们的言辞也不那么流畅,反应略慢半拍,不会很快进入七分熟的状态。但是, 他们或许更懂得坚守,在不经意间,回馈出真实的情义。
他们就像白茶,外表并不绚彩,也无华丽的言语,不会以先得头筹的香氛来把握阵势。白茶自有其稳健实力,需要通过味觉来慢慢细品,入口似平淡, 回甘的回旋才会更有持久力。心太急, 会错过它的纯,气不平,会领悟不到它的净。潜移默化的渗透,才能逐渐领略到它的好品质。
喝什么茶,选择权在于个人,茶的味道终究在其本源,不会有太大变化;即使有变,也是万变不离其宗。喝茶时的心境不同,冲泡的方式不同,感觉到的茶滋味也必然有所不同。有人喝茶纯为解渴,有人喝茶实为养性,有人喝茶视为净心,有人喝茶想要从中悟道。喝茶如同交友,解渴是为了找到其实用价值; 养性是因为性情相近彼此投缘;净心是将友视为一面镜子,映射出自身不足而有不断完善的空间;悟道则是在友中寻觅师者,在灵魂中升华人生的真谛。
慢慢啜饮着白茶,看了一段许鞍华、陈丹青做客南京某大学的一段访谈视频,我更愿意称许导为许先生,她大气、谦和、低调而又坦诚;她坚持拍文艺片多年,并没有因功利而放弃对电影的坚守。这种品质更像是白茶,初期并不夺目,积淀才会厚发。好的朋友难觅,白茶的数量也是稀少,对于慢热型的那一类, 我的感悟就是:慢热,需细品。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