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股东对中小股东承担信义义务的法理基础研究

2014-11-18 11:59王世威
青年与社会 2014年23期
关键词:中小股东

【摘 要】公司法中应当引入比“控股股东”外延更广的“控制股东”概念,以实现与“实际控制人”概念的无缝对接。控制股东滥用资本多数决原则使自身处于受托人地位,中小股东对控制股东不滥用控制权的合理预期使二者之间产生信义关系,由此导致了控制股东对中小股东信义义务的产生。

【关键词】控制股东;信义义务;中小股东

一、控制股东概念:公司法立法漏洞的填补

对于控制股东的概念,我国《公司法》并没有做出规定,而是规定了控股股东和实际控制人的概念。其中,控股股东是指股份占公司股本总额50%以上,或者虽不足50%,但依其持有股份所享有的表决权足以对股东大会产生重大影响的股东。实际控制人是指虽不是公司的股东,但通过投资关系、协议或者其他安排,能够实际支配公司行为的人。实际控制人的概念将股东排除在外,其预设的前提是有股东身份且能够控制公司的人是控股股东,而不具有股东身份却能够控制公司的是实际控制人,二者共同构成了公司法上能够控制公司的主体。可以说立法者的主观愿望是好的,目的是将所有可能控制公司进而影响公司利益相关者的主体都涵盖进来,但是他们忽略了这样一个群体的存在——他们是公司的中小股东,但是却通过隐名持股、表决权信托、投票权征集等方式获得超出其所持股份的表决权,或者通过与公司签订的控制协议等“非股权控制”方式实际获得了公司的控制权。对此,不少学者提出在公司法中引入比“控股股东”外延更广的“控制股东”概念,以实现与“实际控制人”概念的无缝对接。有学者认为应当将“控制股东”定义为拥有控制权的股东,而不考虑其股权大小。我同意上述学者将“控制股东”定义为对公司拥有实际控制权的股东,该定义反应了控制股东的实质特征,但过于笼统且与现行公司法中控股股东的概念表述相差太大,考虑到今后立法完善的可行性及便利性,借鉴我国证监会《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2012年修订)》第八十四条规定对于控制权的定义,我将控制股东的概念定义如下:控制股东指股份占公司股本总额50%以上,或者虽不足50%,但依其可实际支配的公司股份表决权足以对公司股东大会的决议产生重大影响的股东。

二、信义义务是否适用于控制股东:学界的质疑

信义关系的概念最初源自衡平法所创造信托关系中,随后经由衡平法适用到与受托人、管理人和保管人等有关的法律关系中,之后扩展到包括代理、合伙以及公司董事等存在信任关系的行为中。信义义务通常指在特定关系中受信人对受益人负有的为受益人最大利益行为的义务,是一种最大忠诚义务。

目前,多数学者认为控制股东应当承担信义义务,但是不乏有反对的声音。对于该问题,我认为确有探讨的必要。反对学者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论证控制股东不应承担信义义务。第一,信义义务在本质上是一种利他性的义务,在分析某义务是否属于信义义务时,关键是判断该义务是否是一种为他人最大利益行事的义务。将信义义务扩展到控制股东身上会出现一定问题。股东由于主要是为了自己利益行为,不具有完全利他性的特征,不符合严格的信义义务的要求。第二,控制并不必然导致信义义务。实际上,信义义务源自依赖关系,而非控制。信义关系中确实通常包括受信人对受益人事务的控制成分,但并不是所有的信义关系都涉及到控制。反过来,并不是所有的涉及到财产控制情形的法律关系都属于信义关系,如保管合同中保管人能够控制保管物,但对于对寄存人并不负有信义义务。这些法律关系中当事人是通过合同来保护自身利益的。第三,控制股东所控制的财产并非中小股东的财产。公司是独立的法人,享有独立的法人财产权。股东对公司的债务只承担有限责任,股东出资后财产所有权由公司所有,因此控制股东支配的是公司的财产,而不是股东的财产,如有信义义务之存在也应当对公司承担而非中小股东。

三、控制股东对中小股东承担信义义务的法理基础:对质疑观点的回应

(一)控制股东滥用资本多数决原则使其处于受托人地位

资本多数决原则决定了股东拥有的表决权数与其所持股份成正比,使得控制股东的意思通过股东大会决议而上升为公司的意思,并对中小股东产生拘束力。控制股东的意思吸收了中小股东的意思,使中小股东不得不遵从控制股东的意愿,形式平等的资本多数决最终导致事实上的不平等,者给控制股东滥用资本多数决留下空间。股东平等原则确认了持股类别和比例相同的股东享有相同的获取利益及参与经营管理的权利。中小股东与控制股东所享有其股份对应的财产收益权和表决权在权利性质上是一样的,但基于资本多数决原则的运作,小股东的意思被控制股东的意思所吸收,这就产生了小股东意志与小股东财产利益的实际脱离,其财产利益被控制股东控制,导致控制股东通过控制公司进而成为了中小股东财产利益的受托人。根据现代公司的治理结构,控制股东虽并不直接指挥公司行动,公司的经营管理权集中于董事手中,但董事会被持有多数表决权的控制股东所控制,当控制股东通过表决权优势控制股东大会,进而控制董事会时,便能够实际支配公司行为,将公司的利益通过利益输送的方式转移至自己手中,从而损害公司及中小股东利益。

(二)中小股东对控制股东的合理预期使二者之间产生信义关系

对于控制股东滥用控制权侵害中小股东利益的行为,美国法院通过判例法发展出三种测度方法:第一,认为压迫行为指明显有违交易公平,对受害方施以负担的粗暴和错误行为。第二,认为违反信义义务的行为即为压迫行为。第三,认为压迫行为是从根本上破坏股东合理预期的行为。目前,第三个标准得到广泛认同。因此,确定股东的“合理预期”(reasonable expectations)在测度控制股东是否对中小股东实施“压迫行为”时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何为股东的“合理预期”?纽约州上诉法院在In re Kemp v. Beatley,Inc一案中的解释认为,在中小股东将资本注入公司时,控制股东知道或者应当知道中小股东所怀有的心理预期,且这种预期对中小股东的投资起着重要作用。因此,这种“合理预期”中自然包含着中小股东对控制股东不滥用控制权损害公司及自身利益的预期,这是这种预期构成了二者之间的信义关系,控制股东对中小股东的信义义务由此产生。endprint

(三)信义义务并不排斥利己因素的存在

反对观点也提到,只有从严格意义上来讲,信义义务从本质上才是完全利他义务。虽然信义义务以利他为其本质特征,但其并非绝对排斥利己因素的存在。比如,上市公司对董事、高管的股权激励政策就是为了通过将上市公司的利益与董事、高管的利益进行捆绑,以股权收益来激励高管尽职履行工作职责,为公司创造最大利益。我们不能因为董事、高管为公司最大利益服务的同时有利己因素的存在就否认其对公司和股东承担的信义义务。因此,信义关系并不排斥受托人谨慎、勤勉、忠实地为受益人利益行事外,在保证自身利益与受益人利益不冲突、不损害受益人利益的情况下,将自己的利益也考虑在内。即不能因为控制股东在承担信义义务时有利己因素便否认该义务的存在。

因此,我同意范世乾博士“信义义务产生于信赖关系而非控制”、“控制不必然导致信义义务”的观点。但是,不同意其结论。虽然控制股东所控制的财产是公司财产而并非中小股东的财产,但是其通过控制股东大会和董事会,能够实际支配公司行为,进而处于中小股东财产利益受托人的地位。并且,中小股东对控制股东的合理预期使得二者之间产生了信义关系,由此导致控制股东信义义务的产生。控制股东的信义义务并不排斥义务人在为受益人利益行事时利己因素的存在。

参考文献

[1] 李建伟.关联交易的法律规制[M].法律出版社,2007.

[2] 叶敏,周俊鹏.公司实际控制人概念辨析[J].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7(06).

[3] 朱慈蕴,郑博恩.论控制股东的义务[J].政治与法律, 2002(02).

[4] 王保树,杨继.论股份公司控制股东的义务与责任[J].法学,2002(02).

[5] 郭富青.公司收购中目标公司控股股东的诚信义务探析[J].法律科学,2004(03).

[6] 范世乾.论控制股东滥用控制权行为的法律规制[D].中国政法大学,2008.

[7] 朱慈蕴.资本多数决原则与控制股东的诚信义务[J].法学研究,2004(04).

[8] [韩]李哲松.韩国公司法[M].吴日焕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

[9] 刘俊海.股份有限公司股东权的保护[M].法律出版社, 1997.

[10] 罗培新.公司法的合同解释[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作者简介:王世威(1989- ),男,汉族,山东菏泽人,中国政法大学民商经济法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商法。endprint

猜你喜欢
中小股东
论公司法对中小股东权益的保护
论公司法对中小股东权益的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