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凡?金洪源
摘要:性格是一个人在对现实稳定的态度和习惯的行为方式中表现出来的人格特征,是可以改变的。本文利用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简要分析了孩子性格的形成原因,并以临床案例为例,讲述了如何在临床上帮助学生高效塑造良好的性格。
关键词: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潜意识;性格
李笑笑,女,13岁,初中二年级学生,用她妈妈的话说:“笑笑已经是个大姑娘了,做事就要像淑女一样。”但事实上,笑笑活泼好动,不仅平日在家里上蹿下跳,在学校里也恶作剧不断,让老师家长异常头痛。笑笑在学习上缺乏毅力,甚至在某次考试中由于一道题目答不出而放弃考试。妈妈担心笑笑是不是心智上有问题,便向笔者求助。笔者与笑笑谈话还没一会,笑笑便与自家的小狗玩在一起,对于笔者的提问不理不睬。
俗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即使是处在人格塑造期的孩子也是如此。许多家长绞尽脑汁,用尽各种方法,却发现自己的孩子依旧“本性难移”。虽然现在许多书籍资料中都指出人的性格是可以受环境影响而改变的,但事实是那些内向懦弱的孩子还是不爱与人交流,独来独往;不爱学习的孩子还是每天放学回来以后把书包一扔,不去学习;顽皮的孩子还在乐此不疲地捉弄同学,给同学们起绰号……种种行为,让老师家长们头痛不已。
笔者在对中学生进行心理辅导的时候,常听到有家长这样说:“该打也打了,该骂也骂了,也试着去鼓励过,但孩子就这样,天生的,没办法。”其实,家长们用的方法大多都是正确的,只是这个过程较为漫长,需要足够的时间和耐心才能看到孩子的转变。但从科学的角度来讲,如果不能看到孩子们行为背后的根源,那家长的努力无疑会事倍功半。笔者在这里介绍一种能够看到孩子们潜意识行为的方法,有助于高效塑造孩子良好的性格。
一、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
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是由辽宁师范大学金洪源教授首创的一种高效的心理干预临床技术,经过大量临床案例的积累,目前该技术对各类神经症及学生学习障碍等心理问题有着明显的干预效果。
1.新潜意识观
元认知心理干预术对以往的潜意识观念进行了扩充,认为人类的潜意识不仅包括意识不到的心理活动,还应包括意识到但不能控制的部分。并且人们已经具有的潜意识行为不易发生改变。例如孩子的厌学行为,所有的学生都知道学习对于自己是多么重要,但当有外界诱惑出现的时候,却有相当一部分的人控制不住自己的行为,习惯性地选择了偷懒。这是一种潜意识行为,在父母老师的眼中,则认为这个孩子缺乏自制力,学习主动性差。而在孩子的心里,则会降低自我评价,却不知道这是潜意识行为在作祟,要想改变它,单凭自己的努力有时远远不够。
2.情绪导向的单向思维原理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发现,心情好的时候,天气会变得让人舒服,周围的人对自己异常友善,连平日讨厌的东西似乎也能够接受。反之,焦虑的时候,会觉得浑身难受无力,别人对自己毫不关心,对喜欢的东西也缺乏兴趣。这个现象,我们称之为情绪导向的单向思维原理。简单地说,就是积极的情绪会使人往积极的方向思考,而消极的情绪则会使人往消极的方向思考。同时,积极的暗示会使人变得自信,能力得到提升,而消极的暗示使人妄自菲薄,发挥失常。
这就是一再强调要热爱学习的心理机制。如果学习的时候心情愉悦,大脑就清醒流畅,学习起来自然事半功倍。而如果学习的时候内心纠结痛苦,就算是强制性地保证了学习时间,对学习的内容也难以有所领悟。
3.复杂系统循环增强原理
据说远在巴西的一只蝴蝶用力地震动一下翅膀,引起的气流可以在美国的堪萨斯州形成一场飓风。这就是著名的“蝴蝶效应”,一个细微的小事在之后的环节中不断被循环放大,形成巨大的能量。在人的心理系统中,同样存在着“蝴蝶效应”,学生的偏科行为就是非常好的例子。由于某次考试成绩优秀,孩子受到了老师和家长的表扬,从此对该学科充满信心和兴趣,因此在接下来的考试中再次拿到高分,进而对自己更加肯定,如此循环往复。同样地,也有学生会由于老师的某次批评,对该学科产生厌恶的情绪,导致学习时无精打采,并在接下来的考试失利中认为自己没有“天赋”,形成恶性循环,成绩越来越差。
在临床上我们见证了大量“天才儿童”的“陨落”,其过程大多如上文所分析。当然,具体发生在每一个学生身上的情况有所不同,由于这其中包含了大量的潜意识行为以及情绪所引导的单向思维,而一般中小学生的元认知能力还未形成,很难控制自己的情绪,有时即使经验丰富的教师也未必能够提供更多的帮助。因此我们认为这个系统所蕴含的能量是巨大的,在没有相关心理学知识的前提下想要改变也是十分困难的。
4.隐藏在孩子性格中的复杂系统循环增强效应
心理学上的性格是指一个人对现实稳定的态度和以习惯了的行为方式所表现出来的人格特征,它在后天社会环境中逐渐形成,是人的核心人格差异。从理论上讲性格本无好坏之分,但实际生活中不同的性格很可能会导致不同的人生。例如,外向的人往往能得到周围更多的关注,勇敢的人会具有更强的受挫能力,自信的人常常能够超常发挥;而内向的人经常会陷入抑郁,懦弱的人总需要别人的保护,自卑的人总活在别人的阴影之中。因此塑造孩子良好的性格是十分重要的。
性格并非一朝一夕形成的,临床上发现,大多数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性格形成是循环增强效应的结果。我们假设,孩子在其成长过程中第一次面临困难时有两种选择:一,勇敢面对;二,选择逃避。无论选择哪一种,如果在之后孩子得到了积极的反馈,其潜意识中这种行为方式便会渐渐形成,多次之后变得稳固并难以改变。选择勇敢面对的孩子,在得到表扬后,逐渐变得性格坚强、懂事听话;选择逃避的孩子,在默许和纵容下会变得性格懦弱,淘气任性。例如文章开始时提到的李笑笑,笔者了解到李笑笑很小的时候本来是个很听话的孩子,但由于父母工作较忙,将她送去爷爷奶奶家寄养了一段时间。由于老人的溺爱,李笑笑形成了调皮、耍赖等毛病,父母并未太放在心上,这却形成了一种默许,导致她这种行为愈演愈烈。渐渐地从些许小事发展到对待学习、人际交往时也会耍赖,形成了我们称之为“任性”的性格。
是什么让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作出各种选择的?生理学上仍未给出一个确切的答案。而根据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孩子作出选择的可能性与父母的行为之间有着很大的联系。因为父母不仅是孩子学习的榜样,而且可以在孩子作出选择时及时指正,引导孩子走上不同的道路。
二、一个性格“古怪”学生的转变
1.性格“古怪”的男生
小李,男,大连市某校高中一年级学生。父母从商,家境殷实,学习成绩较为优秀,长相也十分英俊帅气。按说这样的一个男生应该人人都喜欢,但他偏偏性格“古怪”:做事独来独往,喜欢独处,不与别人交流;遇到老师同学从来不打招呼;成天紧锁眉头,一副在思考的样子;据宿舍的同学反映,他在宿舍里也极少与别人说话。在一次心理问卷调查中,笔者发现他的SCL-90得分较周围同学明显偏高,便与他作了深入的接触。
在了解到笔者是学校的心理辅导员后小李十分配合,话虽不多但没有表现出明显的阻抗。一番详谈之后笔者了解到,小李存在人际敏感和发言紧张等问题。据小李自述,在自己上小学时曾与班上的一位女生相处十分融洽,两人一起上学放学,无话不谈。但周围的同学恶作剧,拿两人开玩笑,说两人是“小夫妻俩”,并经常以此调侃他们。后来老师得知此事,单独把小李叫到办公室狠狠教训了一顿,说他这种“早恋”的行为是不对的。事后又在班会上含沙射影地说班里出现了“宝玉哥哥”和“林妹妹”,使小李十分受伤。女孩的家教也十分严格,其父母在听说此事后坚决不允许女儿再与小李交往。从此小李对班里同学十分敌视,不再与他们交往。随着年龄增长,周围环境也变化了,小李的敌对情绪降低了许多,但仍然难以敞开心扉与同学们正常交往。小李曾努力试着与人多交流,但每次刚要开口就会感到紧张,讲完话后又莫名厌烦,不得不放弃。
2.小李的性格分析
小李幼时的经历使他很长一段时间都处于焦虑的状态,而一个小学生很难处理这种情绪。正如前文所说,消极的情绪会使人产生消极的认知。当时的小李生活在自己所不喜欢的班集体中,每天都会有无数的消极想法,反过来这些消极想法又会增强他的消极行为和消极情绪。经过一段时间的循环放大,这种本来应该只局限于对当时老师同学的敌对情绪,渐渐地深入潜意识,形成一种内向的性格,使他即使想改变也十分困难。
除了学习方面,小李在其他方面也都较为优秀。勤奋上进,富有责任感,对父母也充满感恩。在聊到理想的时候,他为笔者描绘了一副画面:他梦想自己成为了一个伟大的演说家,面对台下成千上万的观众,他用几种不同的语言侃侃而谈,赢来一阵阵热烈的掌声。笔者抓住这些细节,在辅导过程中加以利用,大大降低了小李性格转变的难度。
3.临床操作
第一步,认知调整。小李由于长期性格化的人际障碍,潜意识中存在着许多消极的认知观念,例如:“我只要做好我自己就可以,别人怎么样我不管,即使他们需要帮助我也不用理他们”“他们身上毛病太多了,我讨厌和他们来往”等。在这个阶段耐心是最为重要的,同样的话往往需要咨询师翻来覆去不断地重复才能够让来访者理解并付诸行动。同时这也是一个长期的工作,很可能会贯穿整个咨询过程的始终。
第二步,补充知识。在给小李调整认知的过程中,笔者发现小李在人际交往方面大量缺乏知识,以至于小李经常会提出一些在我们看来稀奇古怪的问题。人们在缺乏相关知识的时候便很难作出相应的行为,之后便会引发焦虑的情绪,导致心理问题复发。所以在临床上,要适当教给来访者一些相关的知识,但要注意不能过量,否则会引起来访者的过度依赖。
第三步,放松训练技术。大量的资料显示,放松训练是一种高效的暗示学习方法。配合着轻快的音乐让来访者做渐进式的肌肉放松,使其进入高效可塑状态后再输入事先设计好的程序,以此帮助来访者改变不适合的潜意识行为。这种方法操作简单,对于绝大多数人都有着明显的效果。笔者为小李设计好程序,经过8次放松训练达到了预期的临床效果。
4.咨询效果
小李在第三次见到笔者时就已经彻底改掉了皱眉的习惯,脸上也逐渐有了笑容。到咨询结束的时候,小李告诉笔者他已经能够与老师同学进行交流了,走在路上看见熟人打招呼也表现得很自然。除此之外他还讲述了几件生活中他热心帮助别人的事情,同学们也反映他变得“不一样”了。小李很喜欢自己现在的样子,也更加自信了。
三、案例反思
改变一个人的人格,使其变得更加完善一直是元认知干预技术团队的一个理念。金洪源教授在其《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一书中指出:“不解决好个性问题,治愈的神经症、分裂症患者可以再复发;人格问题解决好了的患者在一定条件即使不医治,也有可能康复”。只有这样才能够把复发的可能性降到最低。通过这个案例,笔者发现利用元认知干预技术去改变一个人人格的核心部分——性格并不困难。只要能够看到来访者性格背后的潜意识情绪和行为,在临床咨询中就有了前进的方向。当然,咨询的主体是来访者自己,正如小李,他性格的成功转变,与小李自身健康的人格有很大的关系。反观李笑笑,常年的任性使她变得难以交流,临床操作上难度成倍增加。同时笔者建议各位读者,在塑造孩子性格的过程中,多多分析其行为背后存在的潜意识成分,可以帮助你作出正确的选择。
[1]金洪源,王云峰,魏晓旭.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
[2]王战胜,许相媛.让不良习惯与孩子绝缘[J]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2,7.
[3]金洪源,刘群.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战略新一代技术开发[M] .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5.
[4]高玉祥.个性心理学[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5]叶奕乾,孙克勤.个性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栏目编辑 / 黄才玲 终校 / 王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