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霞
新课程的教学观决定课堂不仅是课前预设的,也是互动生成的。对教师而言,课堂绝不是课前设计和教案的展示过程,而是不断思考,不断更新的生成过程。新课程课堂十分注重互动生成教学。
新课程预设生成一、生成的指导意义
1.从人学的角度说,人是生成性的存在,生命是不可预测的,儿童的发展具有可能性,是不确定的。教师不应该用僵化的形式作用于学生。用预先设定的目标僵硬地限定学生,教师只能引导学生在师生、文本中自由地互动生成和发展。学生不是画家笔下被动的画,也不是电影、电视前的观众,更不是配合教师上课的配角,而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合作伙伴。师生作为一种活生生的力量,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致参与课堂活动,并成为课堂教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而使课堂数学呈现多样性、丰富性和随机性。
2.从课程角度说,课程不只是文本课程(课程标准、教科书等文本),而更是体验课程。被教师与学生实实在在地体验到、感受到、领悟到、思考到的课程。这意味着课程的内容和意义在本质上对所有的人是并不相同的。在特定的教育情景中,每一位教师和学生对给定的内容都有其自身的理解,即所谓的“独特的体验”,从而对给定的内容不断进行改变与创新,使其转化为自己的课程。因此,教师的和学生不是游离于课程的,而是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是课程的创造者和主体。他们共同参与课程开发,从而使课程实施过程成为课程内容的持续与转化、课程意义不断构建与提升的过程。
3.从教学的角度说,教学不是教师的机械传授,学生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教师与学生交往、互动的过程。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展。
二、预设与生成的实践过程
(一)预设的形式和必要性
1.从教学来说,课堂需要预设。预设表现在课前,指的是教师对课堂教学的规划、设计、假设安排。从这个角度说,它是备课的重要组成部分。预设可以体现在教师的思维中。也可以体现在教案中;预设表现在课堂上,指的是教学活动按照教师的设计和安排有序展开,预设表现在结果上,指的是学生获得了预设性的收获和发展,或者说教师完成了预先设计的教学方案。预设是课堂教学的基本特征,是保证数学质量的基本要求。教师在课前必需对教学目的、任务和过程有一个清晰、理性的思考和安排,课堂上需要按预先设计展开教学活动,保证教学活动的计划性和效率性。
2.从学生发展角度说,课程预设能促进学生预设性发展(指可预知的发展,即从已知推出未知,从已有的经验推出未来的发展)。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所以预设是课程中必不可少的。
(二)生成的必然性
新课堂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教学过程,所以课堂教学不应当是一个封闭系统,也不应该拘泥于预先设计的固定不变的程式,不能让活人围死的教案转,要鼓励师生互动中的即兴自创造,超越目标的要求。单纯的预设操作会使课堂变得机械、沉默和程式化,缺乏生气和乐趣,缺乏对智慧的挑战和对好奇心的刺激。使师生的生命力在课堂中得不到充分地发挥,不利于学生生成性能力的发展。生成性发展不是靠逻辑可以推演出来的,不是简单的因果关系,而是教师教学手段与方法,教学环节的复杂组合。在教学活动中,各个因素和环节必然像互联网一样处于运转之中和生成之中。所以,只有纳入弹性、灵活、充满激情和智慧的生成因素,课堂才会彰显本来的魅力。
(三)预设和生成的统一性
生成表现在课堂上,指的是师生教学活动离开或超越了原有的思路和教案,它往往表现为“茅塞顿开”“豁然开朗”“怦然心动”“妙不可言”,表现为心灵的共鸣和思维的共振,表现为内心的澄明与世界的宽敞。表现在结果上,指学生获得了非预测性的发展。例如,江苏教师孙双全在讲杜甫的《春望》时,拓展中把杜甫的《闻官军收复河南河北》这首诗拿来欣赏,让学生体会诗人为国家的命运所忧所喜的思想情感。教师在组织引导学生时不拘泥于预先设定的固定不变的程式,而是在教案实施中开放性地纳入直接经验(《春望》中诗人的“忧”和弹性灵活的成分《闻官军收复河南河北》中的“喜”),通过两首诗做对比,使学生接纳了始料未及的体验,知道了这两首诗流芳千古的原因是诗人见花落泪、闻鸟惊心的这种“忧愁”到极点和漫卷诗书喜欲狂的这种“喜悦”到极点的忧国忧民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让学生多方位了解这位忧国忧民的爱国诗人的爱国情感,体会了“情感是诗歌的生命”的真谛。
三、让预设与生成共精采
追求的教学目标不一样。预设是显性的,结果生成性激活了课堂教学,使课堂充满了生命活力,并呈现出生机勃勃的精神状态。当然,正如课堂不能全是教案的展开一样,课堂也不能是师生的即兴创造,凡是都有“度”,要和谐自然,才能达到共精采。生成性从性质角度说,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从效果角度说,有有效的面,也有无效的一面。积极有效的生成,取决与生成的问题和事件本身的价值。另外,取决与解决生成问题和事件过程的价值。没有预设的课堂是不负责任的课堂,而没有生成的课堂是不精采的课堂。预设与生成二者是相互关系。有统一的一面,课堂教学既需要预设,也需要生成。预设与生成是课堂教学的两翼,故缺一不可。生成往往是基于预设,是对预设的丰富、拓展或调解重建。这时的预设与生成是融为一体的,预设中有生成,生成中有预设,这是理想的关系。但两者也有对立的一面,两者体现的教学理念和价值追求不同。生成则关注隐性的,过程性的、个性化的目标。但无论是预设还是生成,都要服从于有效的教学和学生的发展。生成性教学对教师的实践智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不断地捕捉、判断重组课堂教学中从学生那里涌现出来的各样信息,把有价值的新信息和新问题纳入教学过程,使之成为教学的亮点,成为学生智慧的火种;对价值不大的信息要及时排除,调控好课堂。教师要对课堂进行审视和反思,完善自己的教学设计和方案,使教学活动成为学生增长智慧和增强实践能力的过程。
总之,对教师而言,课堂绝不是课前设计和教案的展示过程,而是不断思考,不断更新的生成过程。学生自主,教师主导,才能营造一个能使智慧火花迸射的课堂,让课堂精彩不断,使课堂变成学生体验成功的乐园。
参考文献:
[1]赵翠明.在预设与生成中领悟教学:浅论教师的教学机智[J].语文学刊,2009,(12).
[2]高普梅,杨世昌.论预设与生成在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整合[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1,(08).
[3]王胜海,孙海霞.当生成性教学偏离了预设的轨道[J].中学生物教学,20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