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脚印一个开发的机会

2014-11-17 17:50彭敦运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14年21期
关键词:脚印博客师生

彭敦运

前行中很少有人关心自己的脚印,能把“关心”上升到“研究”甚至“开发”的人,那更是凤毛麟角。而新课改,恰恰最需要这种凤毛麟角的人,需要他们不断研究自己的脚印,对其进行多次开发;并从开发中不断提取营养,以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促进自身素质的不断提升,促进学校的持续发展。

● 虚拟中的脚印饱含实在的经验

人们习惯将网络上的记载说成虚拟。教师们留在网上的档案,就是自我发展过程中虚拟的脚印。别小看这些虚拟,它不仅保存了当时喁喁前行的历史,而且它携带的信息里也深藏着对今天实践的启迪,甚至还有对明天探索方向的暗示。

小程,本是一位名不见经传的小学转岗教师,你问他的特长是教语文还是数学,他脸红了好一阵都做不出选择。七年前,他开始写博客,将自己的教育生活和学生之间的经典互动,一一记录在“让我们一起成长”里,今天,他的博客已经是34级,日志总量已超过1200篇,每天浏览的“粉丝”都能达到400人。七年的“博”中“客”,让他从一位专业模糊的小学教师,成了区第一初中的语文教研组长和把关教师;没几年,他又成了省重点高中的当红语文教师,成了培训全区语文教师的土教授;而且还当选为武汉市十佳班主任,是网上炙手可热的教师明星……

倘若问他迅速成长的秘诀是什么,他会不无自豪地告诉你,借助博客,自观自检自矫正,向脚印要营养,向脚印要发展,向脚印要成功。

这“三自”“三向”虽然朴素,但揭示出了一个在新课改与信息技术交互背景下教师成长的规律。众所周知,博客中的文章是根据张贴的时间,以倒序方式由新到旧排列,而且依不同主题分类存储。正因为详细的分类存储功能,给了博主极大的回望方便,不仅可以方便地纵向浏览日志中的专业发展轨迹,还可以横向比较不同博客里相关主题间的差异。而就是这些“轨迹”与“差异”,构成了教师自觉反思、自我发展最好的资源库。

小程老师就是从这些资源里,挖掘出了“课堂上的有效互动”是决定教学质量的关键;提炼出了“教师敬业是教育学生最好的资源”,感悟到了“民主化经营是班主任的制胜法宝”;形成了“配套钻研教材能迅速提高专业素质”的个性化经验,他甚至从多次的“一课四讲”的讲稿中品味出重新认识自己是教师发展的必需……

博客里的脚印是虚拟的,但经验却是实在的。虚拟的脚印如果不去挖掘,那就永远是虚拟的;实在的经验只有不断挖掘,不断整理,不断再实践,它才会越来越实在。

● 第三种对话

专家说,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专家又说,教师的成长必需依托于反思与实践。我从专家一次又一次的“谆谆”里,发现了我们探索的脚印不仅系着自己的专业化,而且与学生的成长密切相关,与学校的发展密切相关。

我们过去的教育是“学生是适应教师”的教育,而教师则是在不断适应知识,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每个人只有遵循教育的预先安排才能找准位置,得到相应的发展。但是新课改后,教育变了,它成了师生实现自身发展的平台。不仅学生要发展,教师也得发展;教育必须适应学生,教师也必须紧跟学生的变化。只有千千万万的师生都形成了具有丰富内涵的个体,这种教育才能满足第三次工业革命带来的变化。

显然,新课改是在倡导一种文化,这种文化的主流价值,就是要关注学校内每个个体的发展,关注不同的经验怎样形成,怎样共享。在这样的背景下,学校怎样才能成为有生命力的组织,课堂怎样才能成为师生经验的生长摇篮,教学怎样才能从灌输中心转化为对话中心,教师怎样才能由孤独的职业人转化为伙伴式的实践团队,都成了关注的焦点。就在这些焦点的映衬下,教育思想的“革命”渐渐渗入校园,也扎扎实实地改变了当前学校的日常教育模式。

不能否认,眼下的中小学师生的生活状态已经发生了变化。而在这诸多变化中,教师们的第三种对话就是最突出的一种。

什么是第三种对话?这是我“山寨”出的一个概念。我将教师与教材的对话称为第一种对话;与学生的对话叫第二种对话;教师与“自我”之间的对话叫第三种对话。这种对话在传统教学里是少见的,但是,新课改却离不开这种对话,甚至可以说,没有这种对话,就不可能实现教师的专业化,不可能保证教育教学的质量。

第三种对话,是依托“脚印”进行的一种良心性对话。众所周知,教育质量是依靠教师的创造性来实现的。要保证自己的创造性,自然有与昨天的自己告别,有与今天新自我的对接。但是这种“告别”与“对接”是自觉进行的。这种发生在教师内心世界的对话,外人是很难知道的,所以它是教师良心的体现,是教师师德的内化。尽管今天校本研究将教师的自我对话以“教育叙事”或者“教学反思”的形式显化出来,但是显化的只是能显化的部分,那些“痕迹”式的微型反思和那些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感悟,依然只存在于教师的内心深处,存在于近乎手工式的劳动瞬间。

第三种对话,是依托“脚印”进行的一种追求性对话。并不是所有的教师都会自觉与新自我对话的,只有不断追求进步,追求专业发展的教师才开展这种对话。

第三种对话,是依托“脚印”进行的一种检讨性对话。回望与反思是第三种对话的基本形式,所以它具有很强的检讨性。“教育叙事”与“教学反思”这样的草根性研究,其实就是这种总结性与检讨性的物化。

第三种对话,是依托“脚印”进行的一种体验性对话,只有新旧两个自我都亲临其境,才有进行对话的和谐心境与语境。

教学的过程是一个新资源不断生成的过程,只要有新资源生成,就已经与“固有”发生了矛盾,在这矛盾面前,师生的提高是相互的,然而面对这种矛盾,许多教师却不能及时调整自己的教育策略。教育过程也是一个动态过程,与学生的交往,即使没有行动,没有语言,哪怕只有眼神交递,双方就已经在发生变化。如果教师将自己的教学捆绑在一个固定的时间点上,那么这种教学就失去了生成性,失去了鲜活性,就不会受到学生欢迎。联系新课程实践中诸多教师的表现,其实我说的“发现不了新自我”的现象实在是太多太多。为什么许多教师在灵动的课堂上面对那么多鲜活的资源无动于衷?原因就在于教师上课前就让自己僵化了,拒绝承认自己的变化,拒绝与新自我对话,有这两个“拒绝”,拒绝采纳用生成性资源来展开新课程,拒绝生成性就是必然的了。所以,“理念是用理念来更新的”,因为只有使用新理念才能发现自己头脑里的旧,将陈旧换成崭新,向来都是以另一个新理念为武器的。

我们的新课程实践就是要点亮每个家庭的希望,就是要追赶每位师生的理想,就是要酿造每天生活的芬芳。这实际上就是要体现新课改里科学追求的真,教育伦理的善与教学艺术的美。所以,新课改不仅是提升学生的过程,同时也是教师发展自己、成就自己的过程。这与“理念是用理念来更新的”、“方法是由方法来改变的”具有一样的逻辑。

怎样实现第三种对话来收获教育成果?窃以为,记住脚印,时时回望,不以善小而不为。

我在与教师们长期的接触中,曾获得过一组数据,139位普通教师(没有获得任何骨干称号的教师)告诉我,他们中常与自己对话的人,只有21位,占15.2%,每学期能写1~2篇“教育叙事”的有18人,占12.9%;而在67位县区市级以上的骨干教师中,说自己常与自我对话的占68.2%,每学期能写3~4篇“教育叙事”的占41.3%;在19位不同级别的首席教师里,有17位告诉我,他们长期坚持了与自己的对话,常年坚持了撰写教育论文和参与课题研究,而且还能在相关杂志上发表一些作品;可惜的是,各种骨干教师与首席教师之和也只占全体教师的8.96%。

我们从这三个群体中获得的数据里看到了什么?这些数据与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有什么关系?在新课改中,核心价值是否应该变成教师的自觉追求?是不是已经变为了这种追求?

其实,将上面这几个问号对接起来,就能看到一个教师成长的轨迹。endprint

猜你喜欢
脚印博客师生
首届“接班人”杯广西中小学师生书法作品展示
首届“接班人”杯广西中小学师生书法
麻辣师生
奇怪的脚印
育儿博客
博客相册
博客相册
曹隽平师生书法展作品选
我为博客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