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视域下的STEM众筹式学习行动初探(三)

2014-11-17 17:41刘党生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14年21期
关键词:教育学生

刘党生

● 对STEM现代办学的众筹

1.STEM何以被提升到战略层面

9月份举行的“2014上海未成年人科学素质发展研讨会”,旨在为从事科学教育工作的一线教师、教育专家、科技专家等搭建起一个融学习、交流、沟通、合作为一体的教研平台,以促进上海市未成年人科学教育项目的深入发展。2014年研讨会主题为“STEM教育在上海——探索创新人才培育新模式”,来自美国的科学教育专家在演讲中说了这样一句话:All of the individual disciplines were saying “Lets blend our borders and recognise each other.”(各个学科都说“让我们模糊边界和相互承认”)我们注意到对于“blend”一词的翻译,颇有意思:vt.混合;把…掺在一起;(使)调和;协调;vi.掺杂;结合;相配,相称;n.混合;混合色,合成语;混合物……

据悉,即使是在STEM的策源地美国,STEM战略的实施主体也是各有分工的,科技教育主要是通过ITEEA(美国国际技术与工程教育学会)组织,工程教育是由ASEE(美国工程教育协会)组织,而STEM教育则由NSF(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定义。这就引出了另一个有趣的别解,尽管都冠之以Education,但似乎都并不由美国教育部主导。因此,我们甚至可以据此怀疑,Education翻译为“教育”,究竟是不是一种误读?毕竟,Education除了可以译为“教育”、“教育学”之解以外,也可选用“培养”、“训练”。当然,翻译得准,并不都是以字字对应为最高境界的,而是结合上下文的意译为精;但从中我们不难体悟到某种新的意境。并因此,似乎找到了出自美国总统的STEM,被冠之以“战略”的某种用心所在。需要从语义学视角强调的是,以大教育来认知Education,的确是现代教育的重要指向所在,只不过,显然这样的指向更倾向于教育哲学的意境而已。

显然,无论是ITEEA、ASEE,还是NSF,都在忠实地履行着面向未来的国家战略。而美国国际技术与工程教育学会、美国工程教育协会,亦或是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相对于教育而言,这些机构都不会简单地把科普视为教育的全部;事实上,来自海外的诸多案例都验证了一个基本的现实,那就是教育的问题,必须放到教育的生态之中,以教育的语境去加以阐释。相对于21世纪新教育战略而言,创新意识的培养、创新精神的塑造、创新能力的建构,以至于创新教育的全面落地,才是教育需要论证的STEM活动的本源,是元教育的追求。

STEM作为元教育这一核心命题,可以依次展开为下述五个命题:①创新意识与能力的培养是STEM教育的核心诉求;②质疑、批判和考问首选以STEM的形式进行;③STEM的内核是逻辑;④STEM教育的主要载体是包括语言和感知、体验、践行在内的一种新教学传递;⑤STEM是一项创造性学习。可以说,上述核心命题和五个展开命题构成了STEM战略独有的教育哲学观。

2.STEM是不是还只是围墙内的那点事儿

“STEM”学习具有开放性、综合性和实践性,它是对传统教育的重释和升级,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实施“STEM”学习,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素养和能力,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教师职业的权威性正酝酿着一种挑战,这已为众多师者有所意识,但当这一时刻真正来临时,教师的现有积淀,乃至于已有的教学经验,尚应付不了这样的新教育要求;由此,不少业内外有识之士,同时把目光扫描到校园围墙之外的领域,探索引进社会资源来补充现有师资在知识结构、素养储备和能力践行方面的种种不足;但我们以为,尽管“STEM”学习作为不同于只是概念教学的另一种自主探究性学习方式,可其学习的主体,乃至于学习的资源支撑,都无法照搬传统课堂的现有模式,需要把握新的尺度,寻求新的突破;但在学校为界定前提下,“STEM”学习当然还是有必要强调以教师指导的合理存在价值所在。这是因为,STEM的教育属性所决定了的。因此,我们强调教师的自我颠覆和自我重构,是绝对有其现实意义的;甚至,我们可以以STEM教育的挑战来督促教师实现自身的转身与变形,包括和自己的学生一起拥抱新技术革命的到来;适应互联网时代,成为一个终身学习者;构建彼此信赖的新师生沟通交流生态;变传递内容为设计学习的过程;创设环境,让学习游刃于真实和虚拟之间,穿梭于已来和未来之间;教会学生多维度地寻求质疑和印证探索;鼓励学生们多样化地创享……

另外,我们也必须冷静客观地面对现实的一面。首先是课时总数的限制,进课表不难,但刚性上线难以逾越;其次师资的知识结构局限,导致学生多元、多样、不同深度的兴趣爱好难以全面满足;最后需要统筹的因素就是,高新技术背景下的STEM活动,需要相当的“额外”投入和持续性的“耗材”支撑,这也不是学校长此以往能够承受的。这就要求我们合理调配,错位落实。就STEM教育而言,从教学方法论和知识体系的兼顾与侧重而言,属于新教育系统工程;但从STEM教育生态的达成来看,我们有必要倡导“校内点火,校外燎原”的教育响应。

3.众筹兴学的可能性指征

在首届福布斯中国创新峰会上,奇虎360董事长周鸿祎强调:互联网的下一波浪潮是大数据人工智能处理支撑下的“IOT”(大陆以往称之为物联网)新时代。物联网,不能算是一个新词,但以往都是炒概念,而周鸿祎以三层递进来解释物联网化:仅仅利用互联网技术拓展产品销售的,被视为初级互联网化。尽最大可能建立连接,将客户转化为用户;以及重视用户体验,通过互联网彻底改变商业模式,这才是“哲学层面”的物联网化。IOT的另一个翻译是“传感网”,这个词可能更贴切!互联网的传感时代就是要让智能主宰天下。

现代教育的开源趋势也从很大层面契合了IOT的思想;教育资源的传感索引、体验式教育的全面渗透、创新能力的提前培育……今天的教育最应该做的是三件事,第一件是让学习充分智能化,第二件是连接现代互联网,第三件是让它搭乘上大数据的云端化;那么你会发现很多现有的教育都正重塑或重新改造,会意识到发现一个新的教育时代到来了。endprint

正是出于以上诸多的综合考量,我们以为,众筹,可能是快速实现STEM教育普及与高效达成的捷径。基于STEM的教育众筹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一是教材渗透与教学贯穿;学科成长是其最佳抓手。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现阶段我国对教材的审定制度体系决定了教材的相对稳定性;但这并不妨碍教材参考资源的教学选择与基于社会资源的教学个性优化。目前,北京景山学校、北京十一学校、温州中学和上海的STEM CLUB等经验值得借鉴。

二是课堂点火与社会孵化;社群呼应是其最优选择。社群概念充分体现了互联网思维指导下的新学习应用,特指STEM教育的社群模式,现在已经露出小荷尖角的尝试包括:常州管雪沨老师的工作室采取了区域辐射联动的模式;大连市普通高中创新实践学校体现了集中管理加专业选拔的机制优势;向金老师的指尖创客走的是社会化极客路线;北京的吴俊杰老师和上海的石惠老师在摸索居创屋的个人孵化空间;上海的STEM CLUB则立足于高新园区与高校(科研院所)资源,走的是园区特色教育涟漪拓展之路。

三是素养培育与激励导向;考核体系是其科学保证。这一点在今天,显得有些敏感和微妙,但并不妨碍它的导向性以及它的价值回馈。我们以为,完全可以从STEM教育做尝试,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在社会资源中寻找发展,并在社会权威机构(不一定是教育考试机构)指导下检验自己在科技应用与能力技术方面的水平和高度。这一方面,社会化的职业指导检验机构完全可以把门开得更大些,专业学会、协会也可以为大中小学生的职业能力孵化贡献专业的指导和评价。

4.众筹模式的实验趋势诊断

一个创新驱动发展的时代特征是所有产业的多样化、多层次需求,为了满足这个时代的需要,教育需要培育创新型人才,每个人都要具备创新的潜质。社会的发展需要激发个体学生的潜能,而学生潜能的激发需要政府提供均等的学习机会与发展机会。

上海市基教处处长倪闽景先生在一次题为“促进所有学生科学素养发展的政策设计”演讲中指出:目前上海已经进入创新驱动发展的时代,2012年的PISA测试结果,上海学生的表现大大超过了平均水平……总的来看,上海的教育政策设计是要致力于为每一位学生提供均等、优质、指向未来社会所需的综合素养的学习与发展机会。上海市从九个方面完善教育政策设计,旨在为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提供支持性的政策环境,为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提供制度性的机会平台。

(1)建立科学质量观,绿色指标,为了学习而评价。基于这一贯通的主旨,每个学段都有相应的评价重点和任务。

(2)综合素质评价,破除唯分数论的单一评价。

(3)高中多样化,让每一所高中都不一样!让每一位学生有机会发现、发挥自己的学科专长与潜能。

(4)推进创新实验室建设,核心是新课程构建。截止到2013年,市级已经投入1.8亿元,2014年将继续投入7000万元建设创新实验室。

(5)高校考试招生改革,不仅仅是考试科目的变化;政策制定者需要思考,如何用评价政策撬动课程变革?

(6)数字化学习环境的建设,改变单一的学习方式。

(7)电子学生证广泛应用,打通校内外学习资源。学生可以通过电子学生去场馆进行非正式学习,2014年,已有200多家校外基地支持电子学生证。学生通过电子学生证记录学习信息,进入上海市综合素质评价平台。

(8)推进零起点教学,回归儿童发展规律。根据学生学习能力的多样性设计多样性的学科内容,强调差异学习,避免过度学习。

(9)成立STEM研究中心,研究新的创新素养培育途径。让学生在丰富而多样的环境中学习,让学习像呼吸一样自然地发生。

我们相信,STEM教育实验,远不止于以上九点,希望有更多的办学实验、资源实验、基地实验和课改实验来丰满它,检验它,挑战它。希望在更大的层面上实现校内外的螺旋对接,为有准备的学生提供机会,为有潜力的学生提供诱惑,为有现实需求的学生提供平台,为创新教育寻找校外资源支撑。

(未完,待续)endprint

猜你喜欢
教育学生
快把我哥带走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赶不走的学生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学生写话
2020未来教育新思维
教育教学
特意和故意
教育漫画
聪明的学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