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区”联动建设的理论分析

2014-11-17 16:49郭昆
经济研究导刊 2014年27期
关键词:联动三区机理

郭昆

摘 要:“三区”联动的实质是以城郊社区为依托,以工业园区为支撑,以农业产业区为基础,实现三者统筹发展;其建设机理主要依赖城郊产业间的关联程度和产业集群;其建设体系是在产业关联度强的产业,以“创造就业机会”、“促进产业集聚”和“可持续发展”为内容。

关键词:“三区”联动;机理;体系

中图分类号:F3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27-0073-02

“三区”联动最早是在2002年由上海提出,主要是指科技园区、大学园区和社区的联动发展。本文的“三区”联动指的是城镇化和工业化下城郊农民社区、工业园区和农业产业区的联动。

一、“三区”联动的研究现状

“三区”联动涉及城镇化和区域产业优化两个研究领域。城镇化的概念最早由西班牙工程师塞尔门于1867年在其著作的《城镇化的理论问题》中提出。西方经济学关于城镇化已经有了很多成熟的理论,其流派主要有区位理论、结构理论、人口迁移论、非均衡增长论和生态学派理论。区位理论主要包括农业区位论、工业区位论和城市区位论。区位理论认为城市是一种社会生产方式,它以社会生产的各种物质要素和物质过程在空间上集聚为特征。农业区位论从地租、农产品特征和运输成本差异出发,建立了农业生产的空间圈层布局模式。工业区位论引入了运输、劳动力和聚集三个区位因子,确定工业生产的最佳区位及相应的工业布局。城市区位论的分支中心地理论认为,中心地为居住在它周围地域的居民提供商品和服务的地方,中心地的基本功能是作为影响区的服务中心。美国城市规划学家弗里德曼把增长极模式与各种空间系统发展相结合,提出了中心—边缘理论,认为经济活动的空间结构中,通常具有强烈的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中心区和边缘区相互依存机制的形成,是通过中心区自身经济的不断强化,而形成对边缘区的支配态势。一方面,中心区通过向边缘区输送商品,吸引边缘区的资本、劳动力从而对边缘区产生着极化作用;另一方面,中心区又通过向边缘区的创新扩散、信息传播和产业关联效应带动边缘区的经济发展。王吉明(2008)认为,建设新农村和城镇化的实质和核心是要解决农民问题,消化和吸收农村富余劳动力。城镇化需要产业支持,要在以业兴镇、兴业强镇中不断发展特色产业、支柱产业。

从区域产业优化理论的发展历史来看,经历了产业区位论、比较优势理论、增长极理论、产业集群理论、产业生态学理论等阶段。现阶段,利用产业集群的相关理论研究区域产业优化问题较为普遍,马歇尔在1890年将大量种类相似的中小型企业在特定地区的集聚现象称作产业区。韦伯等进行了工业区位理论研究,运用模型对产业集聚优势的因素进行了量化研究。迈克尔·波特在20世纪90年代系统地提出了以产业集群为主要研究目标的新竞争经济理论,把产业集群理论的研究引向了新的领域。产业集群理论强调区域分工的重要性,强调发挥区域内各种资源整合能力的作用。产业生态学要求人类在经济、文化和技术不断发展的前提下,探索合理的方法,维持可持续发展。根据产业生态学的理念,合理的产业布局要使各产业的地域聚集在结构上有利于形成良性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各产业主体之间相互依存,形成一种协同进化的局面。

从查阅到的资料和文献来看,2010年以前国内对于“三区”联动的研究聚焦于大学校区、科技园区与公共社区三者紧密结合下区域创新互动发展模式的探讨。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中以“三区”作为主题,模糊匹配搜索2005—2012年的期刊研究成果,可以查到的文献较多,其中95%的研究内容都是大学校区、产业园区(或科技园区)和公共社区之间的联动问题,针对城镇化的“三区”联动的研究文献较少。在以往的各项研究成果中,研究内容主要侧重于某个市(州)城镇化、工业化某一方面如何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一题,专门针对某个城郊农民社区化、工业园区化、农业产业化联动建设方面的研究尚属空白。

二、“三区”联动的建设机理

“三区”联动建设机理主要基于城郊产业间的关联程度和产业集群。“三区”联动建设的依托是城郊社区,支撑是工业园区,基础是农业产业区,通过资源的聚集、共享、融合、转换,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和资源的有效配置。

产业链是以产业间分工协作为基础,以产业部门为主体,以其投入产出为纽带,依据特定的逻辑联系和时空布局形成的上下关联的、动态的,集价值链、供应链、销售链、研发链、需求链、风险链等为一体的链网状产业组织系统。产业链中大量存在着上下游关系和相互价值的交换,上游环节向下游环节输送产品或服务,下游环节向上游环节反馈信息。产业链是各个产业部门之间基于一定的技术经济关联并依据特定的生产逻辑关系和时空布局关系客观形成的链条式关联形态,“对接机制”是产业链形成的内模式。城郊农民社区、工业园区、农业产业区联动建设模式应建构于大量存在上下游关系和相互价值交换的产业链基础上,通过市场前景比较好的、产品关联度比较强的优势企业和优势产品为链核,以劳动力为联系、产品为纽带,上下联结、延伸形成的链条。

产业集群是集中于一定区域内特定产业的众多具有分工合作关系的不同规模等级的企业与其发展有关的各种机构、组织等行为主体,通过纵横交错的网络关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空间积聚体。研究表明,农村产业集群显著地促进区域经济增长。Henry,Mark和Drabenstott(1996)的研究显示,美国早期80年代和90年代,产业集群是农村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主要表现在对扩大就业和提高企业员工收入的促进作用。Gibbs,Robert和Bernat(1998)的研究表明,在农村地区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集群内企业员工的收入比非集群企业员工的收入高13%。Todd M.Gabe(2005)对缅因州产业集群的分析显示,产业集群水平高的农村地区存在大量的商业投资,说明产业集群发展可以吸引资本向农村地区流动。美国哈佛商学院著名的战略管理学家迈克尔·波特提出的竞争力“钻石模型”是对“三区”联动建设机制分析的经典模型。“钻石模型”强调产业集群内部的合作行动,同时关注集群与外部以及集群各要素间的交互关系。“钻石模型”揭示了在发展新型工业化、农业产业化的过程中不仅要关注工业产业、农业产业单一集群问题,还要关注工业产业与农业产业关联集群问题以及集群各要素(劳动力、土地、市场、环境)的交互关系。刘世锦(2003)认为中国已经进入产业集聚与产业竞争力密切关联的阶段。此时,如果某个区域并不具备某个产业集群的条件,强行要上这种产业,失败的概率将大大增加。endprint

工业化与城镇化以及农业产业化,为城郊社区的产业发展、农民向市民的转化以及城郊乡村面貌的改善注入了强大的动力。主要表现为大量劳动力转向非农产业,工业与城市的扩张以及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有学者认为,城郊乡村社区的发展取决于农民的减少与否(张立勇,2002),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最大益处在于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就业,解决了城郊乡村社区劳动力效率低、劳动力浪费等问题。而农业的产业化经营则较好地解决了农业边际收益较低的现状,在传统农业实现向现代农业的转型后,农业在产业结构、产业化经营水平、科技及其他投入及保障性水平、农产品市场体系方面都发生了彻底的改变,农业的劳动生产率、投入产出率及科技贡献率等方面大幅提高,农业的天然弱质性必然会出现相当程度的改观。而在工业化、城市化及农业的现代化等市场力量的推动下,农民无论是流向二、三产业,还是从事现代农业的经营,农民收入的增长成为现实,农民的弱势得到改善,这无疑是将来农村社区发展的主要趋势。

三、“三区”联动的建设体系

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发展规律表明: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城郊社区建设与产业发展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产业是社区生存与发展的基础,社区是伴随着产业的形成和集聚逐渐发展起来的,因此,产业发展是城郊社区建设的重要动力。同时社区的建设为产业的发展提供公共基础设施等硬件、政策支持和人力资源等软件,能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对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布局、促进产业协调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实施“三区”联动建设对指导产业健康持续发展、实现非农化、乡村城镇化进程,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城郊社区是园区发展的重要空间,园区是社区发展的重要支撑。“三区”联动建设的重点在于建立社区和园区的全面合作、互动共融的对接机制。“三区”联动机制包括品牌发展环境联动、品牌推进联动、生态环境联动三个方面。通过培养工业园区、农业产业区的主导产业,带动配套项目跟进,推动建立园区企业与企业、原料与原料、产品与产品之间配套、补充的完整产业链条,提高产业聚集水平。同时,园区中企业的研发、生产、运输等过程必须遵守所在社区的生态环境质量要求,与社区互动,实现企业的持续发展。

基于上述考虑,“三区”联动建设体系应建立在产业关联度强的产业,并以“创造就业机会”、“丰富劳动的内容”、“联动效果”和“可持续发展”等内容为基础。“三区”联动建设评价体系包含企业用地效果评价指标、经济效益评价指标、技术评价指标和环境评价指标,4个指标的权重分别为15%、35%、25%和25%。企业用地效果评价指标包含土地投入成本和生产经营用地面积两个子指标;经济效益评价指标包含辖区企业数、从业人员、工业增加值、利税总额、农作物播种面积和产品产量六个子指标;技术评价指标包含工业化水平、劳动力文化素质、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和失业率四个子指标;环境评价指标包含地面水水质达标率、绿化覆盖面积、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和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4个子指标。

[责任编辑 陈丽敏]endprint

猜你喜欢
联动三区机理
山西进行渔业养殖“三区”划分
隔热纤维材料的隔热机理及其应用
煤层气吸附-解吸机理再认识
北京三区美术馆
伞兵三区海上起义的前前后后
雾霾机理之问
大连市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联动发展模式研究
多展联动:“新常态”下会展业发展的新思路
“藏地三区”文学空间的多样性
创新创业人才“三区”联动培养体系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