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瑜厚
文字是人类用来记录语言的符号,是文明社会产生的标志。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则认为文字是在阶级社会产生以后才产生的。文字在发展早期都是图画形式的表意文字(象形文字),发展到后期,除汉字外,都成为记录语音的表音文字。我国的汉字(象形文字)大体经历了结绳记事、河图、洛书、伏羲文王画八卦、甲骨文、金文、钟鼎文、大篆、小篆、隶书、行书、草书、楷书等发展阶段。
“信”往往与诚字相连,人们常说,要做诚信之人。诚信体现在人们生活的大大小小事务中。某天,爸爸对你说,等你期中考试结束,爸爸带你去游乐场。你一定会欢天喜地,为之雀跃。然而,过了期中考试一个星期了,爸爸丝毫不提去游乐场的事情。于是,你就提醒爸爸他当初给你的承诺。我相信世界上大部分做爸爸的都会将自己的承诺兑现。一旦他不执行自己的诺言,那么,他在子女心中的光辉形象会霎时土崩瓦解。《杀猪教子》的故事,曾子树立了一个诚信的父亲形象。反过来,也是一样的道理。如果你跟爸爸妈妈承诺,一定会认真学习,考试考出好成绩。那么,你就得按照自己说的话去做,否则,你也会被别人视作无信之人,渐渐地在别人心中失去重要的位置。
“信”会意字,从“人”,从“言”。意谓人言为信,人的言论应当是诚实的。因言乃心声,凡人说话要落实才能见得人,故信之本义作“诚”解,真心诚意,即笃实不自欺亦不欺人。其义有:
诚实不欺曰信,如信义,信用。
听从不疑,如相信。
函札曰信,如信函。
使者曰信,如信使。
消息曰信,如信息。
《说文》说“信,诚也”。韩非说:“忠,所以爱其下也;信,所以不欺其民也。”(《韩非子·难一》),由于“信”本身就包含了敦厚笃实的意思在内,所以后来从“信”发展出两个重要的概念,一个是“忠信”,一个是“诚信”,这是此后思想发展中的两个重要的内容,都是从“信”而出发形成的。
现在人们往往把诚实守信连在一起。诚实,就是忠诚正直,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守信,就是遵守诺言,不虚伪欺诈。“言必信,行必果”、“一言既出,驷马难追”这些流传了千百年的古话,都形象地表达了中华民族诚实守信的品质。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文化中,人们不但对诚实守信的美德大唱赞歌,而且努力地身体力行。
孔子早在2000多年前就教育他的弟子要诚实。在学习中,知道就知道,不知道就不知道,这才是对学习的正确态度。《论语》说“信”不算多,共32句。它的基本含义是相信、信任、信誉。
“信”是古代社会中一项很重要的社会活动的规则,如果说“礼”规范了活动的程序,那么“信”就是对实行这种程序的一个承诺。“春秋尊礼而重信,信重于地,礼尊于身。”(《春秋繁露·楚庄王》)。由此可见信的重要性。
秦末有个叫季布的人,一向说话算数,信誉非常高,许多人都同他建立起了浓厚的友情。当时甚至流传着这样的谚语:“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这就是成语“一诺千斤”的由来)后来,他得罪了汉高祖刘邦,被悬赏捉拿。结果他的旧日的朋友不仅不被重金所惑,而且冒着灭九族的危险来保护他,使他免遭祸殃。
美国总统林肯出身卑微,但为人和蔼公正,诚实厚道。他21岁那年,在朋友开的一家商店里当店员。有一天,一老妇人来买纺织品,多付了12美分,林肯当时没有发觉。等他结帐时发现多收了钱,当晚就步行赶了六英里路,把多收的钱退给了那个老妇。附近的居民都很尊敬和喜爱这个年轻人,亲热地称他“诚实的林肯”。正因为这种诚信的做人态度,林肯后来才成为了最著名的美国总统之一。
一个人诚实有信,自然得道多助,能获得大家的尊重和友谊。反过来,如果贪图一时的安逸或小便宜,而失信于朋友,表面上是得到了“实惠”。但为了这点实惠毁了自己的声誉,而声誉相比于物质是重要得多的。所以,失信于朋友,无异于丢了西瓜捡芝麻,得不偿失的。
在当代中国,诚实守信的美德已得到发扬光大。这种美德表现在工作和学习上,就是专心致志,认真踏实,实事求是;表现在交往中,就是真诚待人,互相信赖;表现在对待中国家和集体的态度上,就是奉公守法,忠诚老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