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岷峰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有效的提问能够诱发学生对课文的思考,进而形成自己的意见和想法,以此更好地展开课堂探究。对于语文阅读教学来说,学生的自主参与尤为重要,而思维在这一环节中是必不可少的,且极其关键。新课标明确指出,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发展学生思维,提升学生个性解读的能力。
对于教师而言,只要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自己探讨、自己推论,尽量让学生问得多,其思考也会随之增多,而教师的作用在此过程中就能发挥得越充分。因此,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导”:其一,导思路,让学生的思维流向都集中在一个点上;其二导重点,让学生的目光聚焦在阅读的关键地方;其三导疑问,让学生在困惑的时候,给予点拨,使其能够豁然开朗。
那么该如何设置有效的课堂提问呢?以下根据具体的教学实例,仔细剖析。
一、紧扣主题,铺路搭桥,激活思维
学生的思维状态,是一个逐步激活和引导的过程,需要教师及时的指点和诱导。教学实例证明,学生只有在适宜的心理状态下,思考的空间才会更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的思维点,找到突破口。一篇课文,学生自己尝试阅读是第一步,教师讲解是在其基础上的适当点拨,而非“填鸭”,学生需要思考的机会,思考的时间,更需要有独立探究的精神。
叶圣陶认为,在学生久思而不得的时候,进行指点和提问,为学生打开思路,这是一个教师的智慧所在,也是教师的职责所在。当学生因为旧知的负迁移而影响了新知的消化和吸收,当学生无法集中精力,想要放弃的时候,教师要善于抓住这样的时机,给学生铺路搭桥,激活思维,在课文主题的点拨和引导下,带领学生找到方向。
在《故乡》的教学过程中,为了更好地分析闰土这个人物形象,激活学生思维,我做了如此的问题设计:“大家仔细想一想,少年闰土在“我”眼中是什么样的形象?到了中年之后,闰土又是什么样的形象?”学生认为,少年闰土是一个活泼、可爱、能干的小英雄形象,而到了中年则成了一个麻木、迟钝、毫无生气的木偶。“那么到底是什么让闰土发生了如此大的变化呢?鲁迅先生的写作意图是什么?”学生认为,这是当时的社会现状造成的,多子,苛酷的各种税费,农村经济的衰败,兵、匪、官、绅的压榨和剥削。“这么多的原因,到底哪种原因是主要的呢?”多子不行,那么少生一些可以吗?不行,因为有繁重的赋税。那么繁重的赋税又是从哪里来?是贪官污吏。经过层层追问,学生步步深入地进行分析后发现,繁重的赋税是官吏给老百姓制造的可怕灾难。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民众的麻木不仁是造成悲剧的根源所在。经过此番问题探讨,围绕课文主体,学生充分调动自身思维,实现对文本的深入阅读与理解。
无数的课堂教学实例证明,激发学生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带领学生深入文本,探索发现而后获得结论。此种方式对于学生思维的生成极为有益。
二、捕捉信息,延伸疏导,拓展思维
教育家达尼洛夫提出,教师要善于把学生引入下一个新问题当中去,这才是有智慧的表现。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常常会冒出一些不同的想法,与教师在课堂上预设的问题答案相左,此时该怎么做?是武断地制止还是不闻不问?显然,这两种做法对学生思维的发展极为不利。恰当的做法是,善于捕捉学生的信息,积极获取学生的反馈,因势利导,延伸疏导,从学生的需求出发,拓展学生的思维,展开课堂阅读的深入探究。
在《都市精灵》的教学过程中,首先进行的是学生由表及里的品味咀嚼,从而带动对整篇文章全面而透彻的分析,使学生思维与文本思维深度对接。“在现代文学馆里喜鹊嬉戏的那一段情境的描写,你认为作者有什么样的情感流露?”按照预设,学生应该领悟到的是作者在喜悦和自豪之余,内心充满了失落和惋惜。但学生反馈的却是作者非常喜悦和自豪。惊讶之余,立刻展开追问:如果我们将这句话“瞧,这就是我们北京的一景!”,你认为好不好?学生立刻有了思考:不好。喜鹊嬉戏的场景,并非常见之景,而是现代文学馆的独特景象,也是北京的一个特例,为什么单单提到了只有这一景?显然,这里还有惋惜和遗憾的感情存在。因为北京的动物太稀少了。通过这样的提问点拨,学生不但读出文本表层的情感,在深入课文的过程中,也充分拓展了思维,挖掘到文本的关键点,体会到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深层情感。
这样的问题设计的目的,就是要开拓学生的思维,以点带面,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实现学生思维与文本的有效对接。
三、开展合作,构建问答,提高思维
课堂提问离不开问答。对于教师来说,从学生人手,组织不同的问题小组,让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然后分组整理,积极讨论,构建一个问答体系,是提高学生思维行之有效的方式。在此过程中,教师的评价是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因为这是学生非常关注和在意的。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重视这一点。对于学生的问答,教师一方面要积极肯定,另一方面则要客观地分析和评价。在维护学生自尊心的基础上,审时度势,客观评价并明确观点,使学生原有的正确认知获得巩固,而错误认知得到改进,以此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孔乙己》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体会,提出以下问题:“众人为什么笑孔乙己?”“为什么小伙计只有在孔乙己到店里时才会笑几声?”“小孩子的笑和其他人的笑是否一样?”也有学生提出,“为什么文章重点写了那么多的笑?”“丁举人为什么对孔乙己如此歹毒?”还有一些学生提出,文章的结尾“孔乙己大约的确死了”是否存在语病?针对学生的问题,我进行了如下点拨:其一,每一个问题都有价值,可以先看看是否可以归类;其二,要找出基本问题,针对基本问题展开讨论。通过两个方面的点拨,学生对课文更有探究的兴趣,也有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在此过程中,学生通过先期阅读,准备一些相关的问题,然后由各个小组梳理并最终形成一个大的问题群,再根据学生的要求进行探究,教师给予评价和点拨,对学生的思维起到推动和启迪的作用。
于漪老师指出,学生的思维训练非常重要,教师要将学生的思维调动起来,一方面要借助学生的感觉器官,另一方面则要借助思维器官。诸多课堂实例证明,学生的思维发展,与有效的课堂提问关系密切。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设置有效的问题,带领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的思维形成对撞,提升阅读能力,发展思维能力。这一点对于语文教师而言,是责任所在,也是教学本质所在。只有从学生的原有水平和能力出发,积极调整学习情况和学习方案,让学生带着问题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释放语文阅读教学的课堂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