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友财 邹雪
摘 要:每到旅游旺季,景区的环境污染问题一直广受社会各界的关注,甚至上升到了国民素质、人性良心的高度,旅游行政部门的监管力度、景区的管理水平也一次次被大众所拷问。荔波小七孔景区通过采取有效的宣传和服务手段,有效的杜绝了游客胡扔乱弃的行为,通过对该景区成功经验分析,以总结出可以借鉴的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游客;环保行为;策略研究
一、小七孔景区资源情况介绍
小七孔风景区位于贵州省荔波县城南部30余公里的群峰之中,景区全长7公里,面积约10平方公里,有一百多个游览景点。是集山、水、林、洞、湖、瀑为一体的原始奇景,1988年被列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因其特有的古朴,幽静等特点令中外游客赞不绝口。联合国组织的专家组曾到这里考察后评价:“这里是世界上同纬度上最后的一块绿宝石”。
二、科学整治环境前后情况比较
2013年以前的黄金周,小七孔景区不仅是人多车赌,而且随处可见丢弃的纸巾、塑料袋和矿泉水瓶,一些人流较多的景点成了垃圾“重灾区”,让“美景”失色。小七孔景区在黄金周期间每天清扫地面垃圾10吨,每天清洁工人都要清扫到凌晨。
自2013年11月,荔波县樟江景区打造了全国首个无垃圾景区以来,将景区内所有垃圾桶拆除,进入景区的游客在购票时免费领取垃圾袋,引导游客把产生的垃圾带出景区放在指定场所。通过一年多的整治和宣传,尽管2014年十一黄金周期间小七孔的旅游人数达到了35万多人,但游客走过的地方,地面干净整洁,很少看到果皮、纸屑和白色塑料垃圾,期间每天垃圾清运不足2吨,地面拾拣垃圾不到10公斤,保洁人员普遍反映轻闲了许多。
三、景区环境破坏的原因分析
(一)游客公共空间环保意识的欠缺。从环境行为发生的空间来看,行动者在不同的环境空间的中的环境行为具有差异性[1]。根据相关调查数据显示,人们在公共空间和私人空间的环境行为有很大的差异。对于景区这样的公共空间来说,只有游客真正感受到主人翁地位,避免游客产生仅仅“到此一游”的想法,才有可能产生自觉的环保意识。而今,旅游行为本身已经出现了从约束到自由,所以在旅游空间,人们的行为更多的是依情感而不是理性。在这样的心理倾向的影响下,维护景区环境,培育旅游者的归属感尤为重要。
(二)景区与游客的关系。一是构建互信关系。人们普遍认为,游客购买门票进入景区,景区就有责任提供各种服务,自然维护景区环境卫生就成为了景区自身的责任。所以在门票经济前提下,景区须在硬件、软件质量上不断提升,在门票定价上举行听证,科学定价,让旅游消费真正“物”有所值,争取游客的信任,才能获得游客的爱护。二是景区的积极作为。一方面,从环境行为心理的角度考虑,重点宣传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让游客形成“毁环境、生罪孽”的意识,在情感上与景区形成共鸣。另一方面,景区工作人员热情周到的服务和尽职尽责的态度一定程度上也能感染旅游者,看到大家都在为营造干净美化的环境而努力。
(三)景区的环保教育功能前欠发挥。多数景区对环保宣传教育措施不力,如景区的图册更多的是介绍景点,几乎很少会有环保的提示和宣传[2]。
(四)景区游客超越了自身的环境容量。当前我国国民旅游已经进入爆发性增长期,人们出游的需求很强烈,加之黄金周的刺激,景区爆棚已是必然。大量的游客势必产生大量的生活垃圾,一是数量惊人,二是清运难度大,井喷式的游客数量已经远远超过了景区自身正常的环境容量,污染在所难免。
四、构筑无垃圾景区策略
(一)免费发放垃圾袋。景区通过免费向游客发放垃圾袋的形式,从某种程度培育了游客的行为习惯,让游客有意识的会将产生的垃圾丢弃在领取到的垃圾袋中,对于景区的用心良苦,游客自然心领神会,2014年十一黄金周,小七孔景区就提供了近十万元的免费垃圾袋。
(二)集中取缔垃圾箱。现今,小七孔景区内基本上不设置垃圾箱,乍一看还以为是景区规划设计的漏洞。一路走去,除了在人群较为的集中上下车的站台能见到几个分类垃圾箱外,在景区的步道沿途鲜见有垃圾箱。以往,因为清运的不及时,垃圾成堆的现象就出现在垃圾箱旁,而现如今在风景如画的世界自然遗产地,垃圾箱不见了,但人们更加懂得爱惜和呵护美景,生怕把手里的废弃物掉落,在镜头里出现垃圾。
(三)温馨环保标语。无垃圾景区的创建,景区的内部氛围的营造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一是宣传主题定位清晰。二是环保标语温暖人心,游客能感受到受尊重。
景区环境的维护需要管理者和旅游者的共同维护,只有从管理上做到以人为本,树立“景区是大家的”理念,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景区环境问题,小七孔的做法不一定放之四海而皆准,但它闯出了景区环境治理的一条新路,值得借鉴和思考。
参考文献:
[1] 钱淑娟 马艳 刘文鑫 游客环保意识与环保行为探析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08:19-12
[2]罗莹华 黄艳玲 旅游者景区环保意识行为特征分析 韶关学院学报2012: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