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贫困生成才保障体系构建研究

2014-11-17 00:10潘军明
企业导报 2014年18期
关键词:高校贫困生保障体系成才

潘军明

摘 要:本文尝试在当前的社会背景和教育环境下,进行关于贫困生成才的现实研究,这对于高等教育的发展和国家相关政策的调整、完善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探索意义。

关键词:高校贫困生;成才;保障体系

影响高校贫困生发展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既有个体方面的主观因素,也有社会环境方面的客观影响。因此,高校贫困生成才保障体系的构建绝不是哪一个人,凭一己之力、一朝一夕就能解决的,需要社会不同层面的协同配合、共同努力。

一、针对高校贫困生开展专题思想政治教育

(一)帮助高校贫困生正确面对困难。高校贫困生出现的一系列问题的根源在于家庭经济困难,在长期的禁锢中很多人相信宿命论,缺少积极改变现状的勇气和决心,有时即便付出一定的行动,也往往会因为缺乏信心半途而废。所以,高校应加强对贫困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帮助他们正确认识困难,树立自立意识和克服困难的信心。另外,高校还应该通过细致的思想教育帮助贫困生从多方面正确认识自己,注意挖掘、发挥他们自身的长处,鼓励他们参加各种学生活动,也可以有针对性的提供专门的舞台,使他们充分的展示自己、树立自信。

(二)尽力消除高校贫困生的心理隐患。相对于普通学生来说,高校贫困生除了经济方面的压力外,更主要的还要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对此高校要善于引导,使之转化为学习的动力。这就需要学校相关部门要给予充分的重视和关心,拿出专门的、切实可行的方案将贫困生工作做到实处,为贫困生彻底消除心理隐患。应能够时刻掌握学生的心理状态,善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及时抒发他们内心的矛盾和冲突。精神方面鼓励他们自强自立,物质方面除去直接提供经济资助外,鼓励他们参与勤工俭学,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合法的经济来源,以此来改善自己的困境,这同样也会帮助贫困生克服自卑,增强自力更生的信念。

(三)充分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教育工作者要充分利用这些典型事例,在同学们中间举办事迹报告会,向贫困大学生进行大力宣传和教育,依靠这些成功典型的亲身体验来感染、激励那些仍处于困境中的高校贫困生。也可以将那些与贫困生有相似经历的成功人士请进校园,和贫困生进行座谈、交流,通过他们的奋斗历程来引导广大的贫困生树立不怕困难、勇于拼搏的坚强决心和信心。当然,也要注重挖掘他们周围贫困生中的典型代表,利用对贫困大学生评优评奖的契机,从中挖掘综合表现突出者;利用贫困大学生参与勤工助学的契机,从中挖掘艰苦奋斗者;利用在贫困大学生中进行助学贷款的契机,从中挖掘诚实守信者等等。总之,用贫困大学生身边的典型来教育他们,将更能引起贫困大学生的共鸣,也更能激发他们的斗志。

二、完善对高校贫困生的各种经济资助制度

(一)改革高校贫困生奖、助学金制度。在高校实行并轨招生后,国家设立了专门针对贫困大学生的奖学金、助学金,主要是为了激励贫困大学生进步,用于解决贫困生的生活困难,引导贫困生积极进取,靠自己的努力为自己赢得发展的空间。目的是激励那些在贫困环境下仍然能够自强不息,品学兼优的学生。可以划定一个评定的资格标准,比如:实际家庭经济困难程度、在专业或班级内的成绩排名、品德现实表现情况等,凡是符合这一标准的贫困生都可以参评,然后在所有具备资格的学生中按照学习成绩排序,将国家的资助真正发放到那些最需要帮助的学生手中。这样便能够形成奖优、助贫纵横贯穿于全体学生中的奖励、资助体系。

(二)改革高校贫困生勤工助学制度。首先,将勤工助学与树立贫困大学生“责权”意识相结合,帮助他们树立起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其次,加强对勤工俭学工作岗位的考核监管力度,避免那些敷衍了事的现象产生,让那些真正困难又有责任心的学生参与到当中来。高校还应积极拓宽勤工助学的渠道,尽可能多的为贫困大学生争取增加收入和锻炼能力机会。

(三)完善高校贫困生助学贷款政策。国家助学贷款是由政府主导、财政贴息,银行、教育行政部门与高校共同操作的、专门帮助高校贫困生完成学业的银行贷款。贷款学生不需要办理贷款担保或抵押,但需要承诺按期还款,并承担相关法律责任。贷款学生通过学校向银行申请贷款,用于弥补在校学习期间学费、住宿费和生活费的不足,毕业后分期偿还。贫困生通过助学贷款读大学既可以缓解高校的经济压力,又可以解决贫困生学习、生活的压力,同时,还有利于高校贫困生的心理健康。贫困生假如长期接受社会或学校的资助,在心理上会产生沉重的负担,总觉得低人一等,从而产生自卑感,助学贷款政策的出现正好为广大的贫困生找到了一条求学、发展的理想途径。

在这项政策运行多年的过程中,不同的银行都借机出台了很多制约政策,致使贷款办理时间过长、手续过于繁杂,同时高校也承担了很大的担保风险。根据这些制约因素,针对高校贫困生的助学贷款可以不断优化申请手续,同时尽最大程度的为银行规避风险。

三、优化高校贫困生成长环境

(一)用良好的校园人文环境融入贫困生。在校园中,学生群体组织对于大学生的思想意识、认知行为有着重要的影响。而贫困大学生由于生活背景特殊,在经济条件受到制约、价值观念存在差距的情况下,很少能主动融入到某个群体组织中。这种情况使贫困大学生原本自卑的心理落差更大,孤独感和不受重视的想法会给他们造成沉重的心理负担,轻者影响他们的学习、交往和日常生活,重者会使其变得更孤僻、更排斥他人和社会。同时,他们又很难得到与其他学生一样的锻炼机会,影响素质的全面发展。因此,为贫困大学生营造良好的校园人文环境显得十分重要。

(二)用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增长贫困生的能力。高校中的校园文化活动不能仅仅为那些能歌善舞、才华出众的大学生提供舞台,要兼顾整体,应该有针对性的开展一些有利于开阔贫困生眼界的活动。比如,贫困生的计算机水平一般较差,可以综合学校师生的力量,举办免费的计算机培训班;针对贫困生胆怯、语言表达能力差的特点,可以在班级内开展全员参与的自我介绍、讲故事等活动。校园文化活动的组织者要善于调动贫困生参与的积极性,引导他们参加自己擅长的各种文体竞赛活动,鼓励他们集体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类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还可以根据贫困生的具体特点带领他们走向社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体验社会、陶冶情操、增长才干、培养他们的健全人格。

(三)用良好的舆论环境善待贫困生的自尊心。高校贫困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无疑需要我们格外的关注,给予特殊的关心和帮助。当然,在争取社会和学校的帮扶时,需要对贫困生的个人情况进行客观的介绍,以期达到更加理想的帮扶效果。高校和媒体应充分考虑贫困大学生敏感的心理特点,在发挥“舆论引导和社会动员”作用的同时,要提前争取他们的意见,尊重他们的意愿,注意保护他们的隐私。这样才能避免使贫困大学生心理受到新的伤害,消除他们的心理隐患。假如对贫困大学生受助问题宣传不够或者教育滞后,使一些学生虽然物质上得到了资助,但精神上却遭受了挫伤,感到是在接受“施舍”,挫伤了自尊心,从而加重了自卑心理。

四、做好贫困生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

随着国家对高校贫困生工作的日益重视,帮助贫困生就业也逐渐成为高校贫困生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高校要结合本校实际,制定贫困生就业援助计划,并将其列入本校毕业生就业的重点工作之中切实抓紧、抓好。政府相关部门也要做好应、往届贫困生基本情况专项调查工作,全面掌握贫困生的数量、结构、家庭状况、就业和培训需求情况,要积极采取措施,发挥政策效能,把各项促进毕业生就业、援助困难群体就业的优惠政策最大限度地惠及到每一位贫困生,逐步建立保障制度。

当然,做好高校贫困生的成才保障工作离不开学校和家庭的相互沟通、国家相关政策的倾斜等。同时,贫困生个人的主观努力也是必不可少的,乐观、自立、自强的生活学习态度是走向成功的关键。

猜你喜欢
高校贫困生保障体系成才
牢记“三心育人”嘱托,坚守“育残成才”使命
为更多农民工读书成才创造条件
ETC关键设备准入标准及运行保障体系构建
关于构建战区联合作战后勤聚合保障体系的思考
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后续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高校资助育人体系的现状及完善对策
新媒体视角下的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探析
探究中医四诊合参理论对于高校贫困生的鉴别作用
构建更安全可靠的机房电源保障体系
健全大数据安全保障体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