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士玉 陈丽安
虽然为中高级语言水平学生开设的保护式专业课程在第二语言领域已成惯例,但是在作为第二语言的汉语界,这样的课程还属于初试阶段。从专业教师与汉语教师合作的角度出发,把前贤经验用于为汉语学生开设的地理课,为跨领域教师合作,更广泛地开拓汉语新课程提供了一个案例。
保护式专业课地理课合作教学一、文献回顾
1.为第二语言学生开设的专业课的产生及定义
在20世纪60年代中浸泡式语言课,70年代中跨专业语言教学运动,及特种目的语言教学影响下,为第二语言学生开设的专业课逐渐兴起。一般有三种类型:第一种,也是最原始的,是主题式。从严格意义上讲,主题式语言课不是本文所指的专业汉语课。学主题式课程的学生只能拿到语言学分,而非商业、外贸或科技学分。第二种,是并行式,第二语言学生同时上两门课:某门专业课及为此专科课设计的、辅助性的语言课。第三种,是保护式,母语学生与第二语言学生分成不同班次,由非语言专业教师为第二语言学生专门开设某门专业课,如地理课,历史课,心理学课等。通常保护式专业课都有语言教师在课上辅助专业教师授课。三种类型的目的,都是为了增加学生兴趣,以专业知识或信息为内容,代替传统的高级语言课,让学生同时得到专业知识和学术语言表达技能。
第二、第三种类型是用专业教师选择的、未加工的专业材料来学习专业知识。这后两类课程都是20世纪80年代初开创的,学生得到专业学分或者专业和语言学分同时得到。专业教师一般会和语言教师一起,根据学生的语言水平对课程内容及授课方法进行一些调整。把讲课内容变成课后重复性阅读材料,帮助学生提高接受专业知识的能力。
2.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专业课
早在1970年,美国夏威夷大学就出版了为高级汉语水平学生编写的《中国地理阅读》一书。汉语教师选择了一些原文地理文章,为高级汉语水平的外国学生提供注释,目的是帮助地理专业的学生发挥汉语的作用。
Ross提出,把中高级汉语学习扩大到中国文学以外的专业课程的意向,并指出要做到这一点,汉语教师需要与其他专业教师合作。课程需要最大限度地给学生提供听说读写的机会,使用真实语言材料,设有经常性的测验及作业。
为汉语学生开设的并行式与保护式专业课程近几年有所出现。美国几所大学的汉语旗舰项目都设有并进式或保护式的专业课。Jing-Schmidt提到俄勒岗大学为高级汉语水平学生开设的保护式新闻专业课,其文章的重点是比较此专业课与高级汉语课学生的写作水平。
以上文献表明,以字母为系统的第二语言教学界有着较长的保护式及其他类型专业课的经验。汉语界对此种专业课还在尝试,没有详细讨论课程进行方法的文章。而本文则要汇报汉语专业课的一个案例,即保护式地理课如何沿用前贤的成功方法,通过与语言教师的合作,让学生在地理知识和语言水平上同步迈进。这一案例说明,给汉语学生开设各种专业课,应该是可行的。
二、保护式地理课背景
在国际化的今天,跨国界教育,包括跨国界转学已越来越成为现实,意味着同样性质的课程,无论学生用哪种语言学的,其学分都被国际上一些院校承认。本文所讨论的地理入门课正是给一组该校来华留学生开设的。学生的目的是双收,既提高汉语水平又拿到本科地理学分。
汉语对母语是拉丁语系的学生来讲,学到准高级或超高级的水平一般需要四五年时间,本科期间很难达到。这组学生在美国学了两年汉语,参加了美国外语教师协会汉语水平口语考试,都至少达到中级水平。只有本科期间的暑期,该组学生才有资助来华学习。
三、保护式地理课授课方法
1.为学生创造合作式口头练习学术语言的机会
成段表达是高级语言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而地理课所用的语言专业性较强。如果学生能够有经常说出这样语言的机会,他们的口语水平应该继续上升。地理教师每次课后布置小组讨论题,学生两人一组,每组负责回答一个不同的问题。
2.互动式教授方法
上课过程中,地理老师讲讲停停,继续给学生提供消化与讨论问题的机会。比如,当问到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时,学生们说的都是一些具体例子,如汽车尾气排放、烧煤、路边的烧烤店,工业污染物的排放,等等。这种时候,教师则采用归纳总结的办法,帮助学生从事例上升到理论,得出全球变暖是大气、人口等一系列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与现代生活密切相关。
3.转述法
转述策略指沟通困难时,用不同的词汇或句子使交流继续进行下去。母语使用者比学习者更会使用这样的策略。在汉语教师的启发下,地理教师很快意识到转述语言的必要性。地理教师和汉语老师具体使用了六种方法:(1)化简法,通常是把书面语改成口语。(2)展开法。很多地理词语属于压缩性的,一下子听不明白,需要展开。如波德平原展开为波兰和德国平原。(3)解剖法。如“植被”这个词,先说被子盖在床上,学生都懂,再说地上长的东西,树、草等叫植物,这些植物像被子一样,盖在地面上,所以叫植被。(4)重复法。提高课堂词语和句型的“重现率”是提高学生语言机能的有效方法。意思是如果能用已经出现过的词,就不马上用另一个词。(5)同意法。用意思一样的词解释另一个词,让学生增加词汇。
四、考核方式多样化
一般地理课都只有期中、期末考试,各次考试内容较多,如50个选择题和两三个问答题。这些考试内容母语学生一个小时左右就能做完。但是对中高级水平的汉语学生来讲,这样的考核需要记住的单词量过大,不太可能顺利完成。地理教师对学习内容的掌握进行了小型、频繁、多样、循环性的考核。地理课日常作业,包括每天都有口头汇报占30%;每周进行一次小测验,合计30%;最后一次整体测试只占20%。
日常作业除了上面提到的讨论题以外,还有针对每天授课内容所出的10道选择题和一张填图作业,体现出地理教学的特点。每天的作业做好,一周的小测验复习起来也比较容易。学期结束时的整体测验也包括口试,让学生谈学习地理的心得体会,提前布置下去,考试时,每人讲演3分钟。
五、双收的果实
经过4个星期,40个学时的学习,学生们的汉语水平得到了巩固和提高。上地理课之前,只有13%的学生是高级汉语水平,87%是高中级水平。课程结束后,学生们又参加了美国外语教师协会的口语考试,43%的学生达到了高级水平,其他学生保持了高中级的水平。就地理知识来讲,同学们也都获得了优良成绩。
汉语和字母语言的一个根本差别,即汉语书写形式和发音的不对称,因此比字母语言难度大几倍。专业课的授课方式更需要把这个难度考虑进去。
参考文献:
[1]靳红钢.现代语言教学的十大原则.世界汉语教学,2011,(1):78-98.
[2]温晓虹.美国中文教学面临的挑战与对应策略.世界汉语教学,2011,(4):538-552.
[3]岳唯善.提高听说课教学中言语材料的重现率和学生的开口率.世界汉语教学,1988,(3):172-174+181.
[4]章纪孝.关于高年级口语教学的思考和构想.世界汉语教学,1994,27(1):46-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