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珊
美术融合教育模式下“美”的教育是按一定顺序发展的,和低年级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规律一致。给听障学生和普通学生一个宽松自主的学习环境和良好的学习氛围,使观察美、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得到发展。
听障学生低年级美术融合教学融合教育起源于1994年,指的是让特殊儿童进入普通班和普通儿童在相同的环境中,接受特殊教育服务,并和普通儿童共同学习的一种教育方式。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飞速发展,特殊教育也在高速前进。针对听力障碍学生在认知和社会性的水平与普通学生相比有较大差异,难以和周围人正常相处。我校在2003年开始招收一年级普通学生,并按照听力障碍学生的意愿,在美术教学上将听力障碍学生编进普通班,和普通学生共同学习。融合教育是体现教育大爱,确保所有学生享有均等的教育机会与质量,是一个公平正义的社会所需要支持与付出的理念与作为。
“美”的教育是低年级美术融合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对学生起着“提高艺术修养,陶冶情操,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促其全面发展”的重要作用。融合教育模式下的美术教师已经认识到了对学生“美”的教育的重要性,在教学中使学生的审美能力、意识得到加强,从而使学生在身体、语言、认知、个性、情感等方面获得全面、和谐的发展,成为适应社会需要的人。
一、因地制宜,引导学生观察美
从心理学角度来说,观察是有意识有计划持久的知觉活动,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基础。它作为一种认识方法,在人的一切实践活动中,有着广泛的适用性,特别是对学习有着重要的意义。没有观察就没有绘画,在指导学生观察大自然的一草一木、高楼大厦,以真善美启迪学生。发现许多事物的“形”与“色”“秩序”与“变化”的美的奥妙,并刺激他们的好奇心。通过观察美的东西,欣赏美的东西,以激起学生的观察兴趣,养成随时随地观察的良好习惯。所以培养学生观察美的能力也就是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1.观察前,让学生明确观察目的
学生在观察中,有无明确的观察目的,得到的观察结果是不相同的。比如,组织外出写景时带学生去公园观察小鸟,听力障碍学生常会漫无目的地东张西望。教师提问并要求创作时,听障学生常常无话可说、无从下笔。而普通学生侧会仔细地说出小鸟的形状、羽毛的颜色、眼睛的大小及小鸟声音的高低等。只有先让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这样学生才能有的放矢地去观察,从中获得更多的观察收获。
2.观察过程中,培养学生学会合理的观察顺序
告诉学生如何看,先看什么,再看什么,指导学生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进行观察。比如在上《认识大象》一课时,当老师出示图片、影像和课件等时,就可边看边提出一系列问题让学生回答。如大象的身体大不大?牙长在什么地方?鼻子有什么特点?鼻子是干什么的?只有经过有意识的启发,融合班里的学生才能学会正确的观察方法。
3.教给学生用多种感觉器官参加观察活动
听障学生由于在国家资助下已配助听器,从理论上也不存在无听力感应状态。例如,在实例教学中,物体的色彩、形状、声音、气味等,需要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听一听、闻一闻,有时甚至要尝一尝。只有这样用多种感觉去亲自感受,才能使学生获得更好的观察效果,留下丰富深刻的印象。
4.观察过后,要求学生能画出并口述出观察结果
这一要求会大大促进学生观察的积极性,并使观察过程变得更仔细、更认真。
听障学生对活动的、色彩艳丽的、新颖的事物比较喜欢,观察得比较细致。普通学生对活动的、有声的事物比较喜欢。所以在选择观察目标时,要选择那些既能照顾到听障学生,又能使普通学生产生兴趣的物体。在课堂上设计的问题也要适合两类学生。引导他们进行全方位地观察,培养他们观察美的技能。并通过观察美,使他们能够体验到自己生存在一个美丽的空间中,让他们的身心得以健康的成长。
二、因材施教,培养学生发现美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提问是探究的源,发现是提问而探究的果。观察美不是学生绘画的目的地,它是绘画过程的开始。只观察美不发现美等于没有观察。
1.故事在培养学生发现美中的应用
融合教育下的讲故事是指能顺应听障学生和普通学生的兴趣,满足学生心理需求的故事,对学生教育有相当的正面意义。故事帮助学生思考,帮助学生借着故事去探索问题、认识问题、澄清问题、解决问题,更借故事来探索自我、了解自我,建构自我,从而更好地发现美。如美术课《调皮的小猴》,通过讲述大闹天宫的故事及视频短片的放映,猴子神态的机灵和动作的敏捷深受学生的喜爱,寓教学于故事情节中,增加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在整个学习过程都是轻松、愉快、富于情趣的。从而在画作中表现出了:有的小猴爬竹竿,有的小猴吃香蕉,有的小猴荡秋千,还有猴子捞月亮等许多猴子最美的动作。
2.多种媒体在培养学生发现美中的应用
媒体手段指的是图片、音乐、视频及课件等。这些媒体手段不仅直观形象,颜色绚丽,音乐动听,还能根据融合模式下的教学内容创设特有的教学情景。可以使学生较快地掌握知识,开阔视野,对学生发现美能力的培养具有促进作用。如《用圆形画小鸡》中通过各种小鸡画片的展示及课件中小鸡动作、神态的播放进行互动,并由课件中抽取出小鸡二维线条等。再加上“半圆加圆加三角,画上眼睛和腿脚。头尾换个个,小鸡朝后跑。嘴巴在上边,小鸡朝天看。抬头脖子扬,小鸡把歌唱。”边说歌谣边把几种不同姿态的小鸡画出来。在多种手段的运用中无论听障学生和普通学生都能很快掌握所要学习的内容。
美术整合教育模式下面对的是听觉障碍学生和普通学生,而他们在发现美的时间、角度都会不一样。普通学生思维敏捷、善于联想,能从不同的角度去发现美。而听觉障碍生有时对事物进行观察,不能够及时发现美。而采用讲故事、让学生欣赏大量图片、优秀作品及多媒体课件等的展示,使得枯燥、抽象、难懂的课程容易了许多,无论是听障学生还是普通学生都能产生兴趣。使学生的感性知识增加,在观察美、发现美的过程中,能够做到心中有数,以更好地表述自己的内心世界。
三、因势利导,启发学生创造美
在学校美术教学中,往往认为画得“像”为佳,其实不然。尤其在新的美术融合教育模式下,我们要更多地教给学生方法、思维、技能,给学生提供创新的时间、空间、机会和舞台。在设计和组织教学时,要体现出鲜明的创新思维,使融合模式下的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常采用以下几种情趣教学方法:
1.语言激情
美术融合模式下的教师既是演员又是导演,一方面自己要进入“角色”,另一方面也要通过组织策划精心安排每一个环节,反复推敲,去迎合听力障碍学生和普通学生这两类“观众”。演员讲究表演艺术,而教师要讲究讲授艺术。这就需要用生动的语言去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听力障碍学生思想单纯,处事缺乏理智,喜怒哀乐的控制力差,但这也容易在教师的三言两语中爆发激情。听力障碍学生激情的爆发同时会引爆普通学生的共鸣,达到“首战告捷”之效果。
2.活动激情
学生常常是喜欢动不喜欢静,听力障碍学生更是如此。动能表现他们的活力,使他们的身心感受得到释放。因此课堂的气氛化静为动,听力障碍学生更能在他们擅长的动作行为中得以释放、展示,带动起的普通学生又能在语言方面给予补充、完善,使学生有一种学中有乐,学中有趣的感受。
3.渲染激情
提高课堂教学情趣,激发学习热情离不开课堂气氛的渲染,其根本目的在于对学生的感官形成一种感染的持续冲击波,从而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听力障碍学生相比普通学生来说更加毫无掩饰、毫不做作、更加纯真,但不够持久。但作为同伴的普通学生的存在会对听力障碍学生形成一种良性刺激,和听力障碍学生产生的互动效果反过来又激励普通学生。这样才有可能把被动地接受,转化为主动的发自内心的冲动和要求,达到“终战必胜”之效果。
观察美和发现美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创造美。学生绘画就是一个从观察到发现再到创造的过程。只要把引导学生观察美、发现美和创造美作为主线运用恰当,加上教学方法的新颖,就会取得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学习《喜怒哀乐》这一课时,在课前通过图片、影像等让学生对四川的“变脸”进行了解,在上课时以四川的“变脸”为导入语,“同学们知不知道‘变脸?”“‘变脸是我们国家哪个地方的民间表演艺术绝活?”并同时展示视频课件,瞬间就能把学生的兴趣都激发起来了。“那么谁来表演一下变脸呢?”听障学生会争着表演,他们的优势显现出来。而普通学生也会不甘示弱进行补充完善。在进行练习上,启发普通学生根据人的特征,进行联想,大胆创造,让听力障碍学生进行合理夸张再加工。这样听力障碍学生和普通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都能得到开发,形成作品时,听力障碍学生和普通学生都会争着要展示。
美术融合教育模式下“美”的教育是按一定顺序发展的,和低年级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规律一致。给听障学生和普通学生一个宽松自主的学习环境和良好的学习氛围,使观察美、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正常发展。在教学中还要注重培养低年级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运用合理可行的教学方法,对思维进行训练和开发。运用传授知识和技艺为辅的教学方法,发现生活中的美,并能进行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