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信息技术应用的领域越来越广,在中学化学课堂中的应用给课堂带来了新的面貌。它以生动形象的画面、鲜明多姿的色彩、直观清楚的演示在教育领域逐渐取代传统教学方式。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较,信息技术教学有着无法比拟的优势。
关键词:信息技术;中学;化学;课堂
新课程理念“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在这一理念的指引下,中学化学新教材在呈现方式上体现了探究式学习的要求。当前,现代信息技术为中学化学课的优质高效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教与学的广阔平台。
一、信息技术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功效
在化学课堂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有利于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掌握知识,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从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科学探究能力。
(一)教师备课的好帮手
在备课时,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从网络中查找、获取大量丰富有效的信息,弥补自己原有知识的不足,应用到课堂教学中去。具体要做到以下几点:
1.备教材。教材是教学的依据,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载体。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把握教学目标,合理地使用教材,真正实现用教材而不是学教材。有的教师没有好好把握教材,备课只是看看课件和教学设计,这是远远不够的。如果再到网络上寻求一些专家的、同行的理论和建议,经过对比,挑选出适合自己和自己学生的好方法,将会带来不同寻常的收获。
2.备学生。在平时教学过程中,我们的课完全是按照网上高级教师的示范课设计,但怎么感觉收效甚微呢?原因出在自己对学生缺乏分析,忽略了他们的已知,没有充分考虑自己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没有合理地利用资源中的素材,所以没有达到最佳的效果。因此网络资源不是让自己照搬,必须结合自己的情况择优求取,选择适合自己和自己学生的方法再加以整合才能出效果。
3.备资源。教学和学生的实际生活密切联系,教师要利用其信息技术中的网络资源,对本节课所涉及的现实资源要做到心中有数。利用大量的资源来充实自己,尽量不要在课堂上出现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不能解决的尴尬局面。
(二)利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一切创造发明活动最直接的动力。因此,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起其好奇心是十分重要的。例如,在教授“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时,通过播放“死狗洞”Flash,激发学生去探究为什么人进入洞中安然无恙而狗却倒地的现象,从而引出要学习的内容二氧化碳的性质,学完后再回过去回答“死狗洞”的问题。又如,在讲“元素周期表”时,可以让学生在网上查找关于元素周期表被人类发现的故事,然后让学生在课堂上将搜索到的故事进行交流,并且互相补充,这样学生不知不觉地就已经学习了元素同期表的一些规律。这样既创造了一个很好的主体性课堂的氛围与开端,又让学生尝到主动学习的乐趣,因为书中所讲的一些规律已经在他们在搜索故事的过程中发现并理解,能给他们一种收获感。
(三)利用信息技术,演示化学反应的微观过程,突破教材重点和难点
化学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应用的一门自然基础科学。物质的性质可以通过实验来完成,能观察到宏观的现象,学生容易理解,而反应实质是用肉眼看不见得分子、原子、离子来解释的,单纯的文字解释学生不易理解,信息技术的运用,能使许多抽象的化学概念、化学规律,复杂的化学反应环境由静态变动态,无声变有声,抽象变具体,不仅能大大增强表现力,而且易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有着极大的作用,从而促使学生更好、更快、更准、更深入地把握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
(四)利用信息技术,扩大教学容量,高效完成教学任务
传统教学模式老师口述,黑板书写,教学速度慢,信息量小,效率低。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可以做到高密度的知识传授,大信息量的优化处理,大大提高课堂效率。
二、在化学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不能用多媒体等信息技术代替学生实验,弱化学生的能力
不能利用课件替代实验,这样会弱化对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团队精神的培养。弱化了仪器的感官作用,不利于化学现象的生成和过程的展示,不利于创新思维的培养,不利于创生教学契机。多媒体课件的教学,虽然画面精美,颜色鲜艳,操作简单,但没有肢体感触的感觉和味觉的刺激,更不可能完整地体现化学变化现象的生成过程。如,用红磷测量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课件演示时,不能展示出烧瓶内大量白色烟的生成和冷却后白烟慢慢消失的过程。
(二)投影屏不可代替黑板
板书是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思维的重要方式,板书的过程就是引导学生思维的过程,因此不能把所有的板书都投影到大屏幕上。要分清主副板书,主板书可以投到大屏幕,副板书、解题过程、计算过程只能在黑板上,这样才能保持与学生思维同步,才能根据学生的反映有机地、灵活地掌握教学的分寸,对出现的问题随即作出反映并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
(三)不能颠倒教与学的“主导”和“主体”关系
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教师无论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手段,这一点是永恒不变的。作为教师首先应把握住自己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通过对教学过程的设计和灵活多变的操作,使信息技术发挥最佳的教学作用,同时要从人与信息技术、教学内容与信息技术的关系入手,探讨信息技术在教学应用中的基本教学规律和要求,使信息技术在教师的驾驭下有的放矢地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曾懋华,庄淑玲.计算机多媒体在化学新教材教学中应用的调查与分析[J].化学教育,2007(06).
注:本文系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4年度课题,课题批准号:GS[2014]GHB0111号。
作者简介:周世强,男,1984年1月出生,本科,就职于甘肃省定西市临洮县云谷学校,研究方向:中学化学。